首頁

2011年6月29日 星期三

尊重多元,拒絕中華文化霸凌



顏厥安(「守護民主平台」召集人,台大法律系教授)
祝平次(清大中文系副教授)
范 雲(台大社會系副教授)
潘光哲(中研院近史所副研究員兼胡適紀念館主任)
陳瑞麟(中正大學哲學系教授)
張谷銘(中研院史語所副研究員)



教育部日前通過將「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列為高中必選課程,其中主要內容為「四書」。雖然是選修,但是 高中一定要開設,擠壓到其他課程學分之後,對多數同學形同必修。雖然不單獨列入指考科目,但因為國文課綱本就選錄,因此教育部表示,增列的文化教材本來就 屬於大考中心的考試範圍。

基於下列的理由,我們非常反對教育部以這種粗暴方式強制高中開設中華文化基本教材課程,呼籲教育部應該立即停止此一措施:

(一)台灣文化不是中華文化的一環,因為台灣文化是一種「多元」文化,其中包含了多元文化的豐富內涵,除了中華文化外,還有原住民、新移民、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藏傳佛教、日本文化、各種歐美文化等要素。

(二)以四書為主的中華文化教材,無法讓學生批判反思且正確地了解「中國文化」,反而可能傳達許多錯誤的知識,造成錯誤的認知。對四書的詮釋,原本就充滿爭議。四書的內容更有太多需要被批判之處,無法更不應成為現代公民的行為指引。

(三)以教育強制措施獨尊「中華文化」,違反了憲法,因為憲法根本沒有提到中華文化,反而在多處強調了對各族群文化的平等尊重。「四書」的內容,可能牴觸性別平等教育法、原住民族基本法、原住民族教育法等法規。中華文化基本教材的擬定方式,亦違反了行政程序法。

(四)基於以上理由我們主張,「中華文化基本教材」應予以廢除,教育部不應違憲違法強制實施。廢除後也不一定需要有替代課程方案。

(五)現代公民需要更廣泛、批判地了解多元文化,如果希望高中生能具備這方面的知識素養,應該在「多元、民主、公民、台灣、世界」等原則指引下,透過充分公民審議後再決定課程結構與課綱。此等補充教材具體內容,應讓高中老師有更高的自主決定權,且不列入升學考試範圍。

為了表達對教育部此等措施的抗議,守護民主平台將在本週五(七月一日)上午十點,在台大校友會館舉行記者會,邀請多位學者進一步闡述前述的反對意見,歡迎大家參加。



(自由時報 2011/6/29 自由廣場)

2011年6月20日 星期一

莫讓四書教育砸了孔子的品牌

作者:廖玉蕙(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系教授)

「喜歡孔子的人舉手。」我在課堂上問學生,沒有人舉手;「有沒有人曾經因為上了中國文化基本教材,而覺得受到感動或因此精進了品德?」沒有人舉手。「有人討厭孔子嗎?」我近乎囁嚅的問,有十幾位學生笑著坦然舉了手。接著,我調查了在演講場合聽講的社會人士,答案也差不多。那麼,我們是不是該想想:是誰讓這位雖然終身不得志卻常常保持幽默感的至聖先師,淪為不怎麼受歡迎的人物。

近日,教育部考慮把文化基本教材列為中學「必選」科目,引發諸多爭議。「搶救國語教育聯盟」希望藉由論孟改為必修來陶冶品德,我以為依目前的四書教學現況,如果在教學方法沒有有效改進前,率爾實施,只會適得其反,徒增學生對孔子的痛恨而已。

有時候,我們是不是得試著站在學生的高度上來思考問題,這不是媚俗而是務實。如果學生從不曾感受到文化基本教材裡的知識有什麼好—沒有感動、沒有觸發、沒有引起想法,甚至長大了,都還從來不覺得自己曾經從中獲益,只記得當年考試時背誦得有多麼辛苦,那麼,有可能是老師沒有教出真精神,也可能是學生的生命經驗不足以領會,因此,就算把《論語》列為必修,也不可能有潛移默化的功用,更遑論成為品德教育的幫手。

2011年6月17日 星期五

現在國二生適用 / 四書列高中必選 不及格不能畢業


 〔記者林曉雲、胡清暉/台北報導〕

明年八月起,以「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即「四 書」)為主的「中華文化基本教材」正式納為高中必選課程,兩年至少四學分,每週上一節課,不及格不能畢業,雖不單獨列入大考科目,卻在命題範圍之內,首批 適用對象是現在的國二生。

教育部昨天宣布從明年八月新學年開始,
「中華文化基本教材」改列必選,高中
三年有兩年要必讀「四書」,不及格將
不能畢業,課綱委員董金裕(右起)、
謝大寧等人向媒體說明修訂內容。
(記者林曉雲攝)
教育部昨天公布修正課綱,課綱委員、政大中文系名譽教授董金裕說明,以前高中有教中國文化基本教材時,學生文化涵養較好,改成選修後,禮儀品格漸淡,最近的捷運「蹺腿姊」飆罵老翁事件,即讓人覺得有必要加強教導學生「溫良恭儉讓」。

課綱委員、佛光大學文學系教授謝大寧則強調,四書教法將不重背誦,強調的是「時代性、在地性、實踐性」,例如提到典範人物時,可舉林懷民或陳樹菊,中研院文哲所前所長戴璉璋已著手編寫輔助教材。

教育部去年九月原已公布高中國文課綱,以「論語」與「孟子」為主的「論孟選讀」為選修;隨即又重組課綱委員會增列了「大學」和「中庸」,除更名為「中華文化 基本教材」,並更改為必選,引發前課綱委員林麗雲老師辭職抗議,更有高中職教師發動連署,並到監察院控訴教育部「違法失職」。

教育部中教司長張明文昨指出,課綱變動是為了要進步,昨天公布的是確定版本,不會再變。未來每週一節課的授課時間,將挪自選修的「現代語文科」的授課時數,高一兩學期先讀論語,高二或高三時再讀孟子、大學和中庸的節本。

教育界憂排擠本土文學

林麗雲批評教育部根本是走回頭路,重修課綱的做法不是進步,而是「多數暴力、政權霸凌」,學生多讀幾本書未必就有好品格,文化涵養也不必獨尊古代儒家,官方做法反使孩子的視野更褊窄,且將壓縮高中生學習現代及本土文學的時間。

北一女教學組長陳碧霞承認,四書佔去必選四學分後,要開現代或本土文學等其他語文選修課恐怕很難,尤其自然組學生幾乎只能讀四書。

提升品格?家長:胡說

家有國二生的陳媽媽表示,如果唸四書後能「出口成章」、提高孩子語文能力是不錯,但要說唸四書會提升品格和家庭教養,教育部「牽拖」太大。新北市光復國中王同學則說,被大人逼著唸四書,只有更增痛苦。

全國教師會高中職委員會主委黃文龍批評,這是剝奪學生基本學習權,將導致高中學生毫無選課空間,「正式宣布九九課綱的選修課程死亡」,教育部制訂課綱的反覆態度,也讓人對教育部不再信任。

全教會副理事長林清松認為,九九課綱、科目與學分數表均已公告,教育部事後又強力將選修的四書列為必修,修訂過程明顯違法。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謝國清指出,太多的經典文學可以讀,為何獨尊四書?況且品格教育著重生活教育,唸四書可提升品格的說法簡直是「胡說八道」。

北社:凸顯馬親中政策

台灣北社秘書長李川信認為,此舉凸顯馬英九的親中政策;成大台文系副教授蔣為文痛批,教育部獨尊華語,目前台灣語文課程只有國小每週一節,國中、高中到大學都沒有台灣母語授課時數,根本「雙重標準」。

搶救國文聯盟執行秘書李素真則肯定教育部勇於承擔,她說四書是古人智慧,可與生活結合,且國語文能力是台灣的競爭優勢,搶救國文聯盟成立六年以來,一直主張四書列為「必修」。

(自由時報 2011/6/17)

中華文化教材 明年高一生必選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

教育部「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發展會」昨天審議通過中華文化基本教材課程綱要,兩年必選四學分,且列在「語文類」,不單獨列為大學考試科目,從一○一學年度的高一起逐年實施,適用今年升國三的學生。

教育部之前曾組成專案小組,將早期的「中國文化基本教材」改為「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列為必選六學分,高一到高三都要選,且安排在「其他類」;因三年都必選,會排擠學生選他其他課的空間,引發外界質疑及抨擊,課綱修訂小組委員林麗雲甚至辭職抗議。

北一女教務主任曾子益指出,如果照原來高一到高三都必選,影響最大的是高二的二、三類組,且安排在其他類,包括家政、資訊科技等課程有可能受到排擠。

教育部中教司長張明文表示,這次「微調」普通高中課程綱要總綱,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在三年選修課程中,每學期一學分,並以同一學年連續排課為原則,也就是可以高一、高三修課,或高一、高二修課,且改列「語文類」。

曾子益指出,北一女目前高一及高三在語文類就必選「論孟選讀」共四學分,改選中華文化基本教材「不需要修正,沒問題。」北一女教學組長陳碧霞說,高中在「語文類」安排選修課,七成都是「論孟選讀」,其他還包括「小說選讀」、「語表運用」等。

張明文指出,中華文化基本教材不單獨列為大考考試科目,四書內容原本就是國文科考試範圍,不會加重學生負擔;列入必選是要強化課綱訂定生活素養、生涯發展及生命價值的課程特色。

課綱委員、佛光大學文學系教授謝大寧說,中華文化基本教材要以「讀故事的方式」來呈現,才不會讓學生落入記憶、背誦的學習,重點不是章句解釋,而是讓學生有更廣泛的視野及人格的薰陶。

也是課綱委員的政大中文系名譽教授董金裕表示,教材編選與教學方式要顧及在地性、時代性及實踐性,他說:「講解不是重點,實踐才是」。最近捷運翹腿姐霸占博愛座的新聞很熱門,談到「溫、良、恭、儉、讓」時就可談不要霸占博愛座,跟實際生活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