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2014年1月29日 星期三

賴清德:南市四中學將續用舊歷史課綱

轉載自新頭殼newtalk2014.01.29 林朝億/台北報導

針對教育部修正高中教科書課綱,民進黨執政的台南市政府首先跳出來對抗。市長賴清德今(29)日出席中常會後表示,教育部的作法已經違背規定;台南市政府已要求所轄的4所完全中學的歷史課本,必須繼續沿用現行課綱之教科書,不會接受教育部新修訂的課綱。

民進黨今天舉辦中常會,針對教育部更動高中歷史課綱的議題,黨主席蘇貞昌在會前受訪時批評,這不是「微調」,是完全轉個態度,台灣已經完全民主化、主權獨立的國家,也是全體人民高度的共識,但馬英九就是要主張終極統一,所作所為就是一步一步往這邊走。

黨國幽靈仍在宰制台灣(陳翠蓮)

趕在農曆新年之前,教育部遮遮掩掩、匆匆忙忙在1月27日開會通過高中歷史課綱修訂。教育部宣稱這是合法的課綱「微調」,但是,無論就程序言、就實質言,教育部的說法完全禁不起檢驗。
歷史教育牽涉集體記憶與集體認同,簡單的說,就在界定「我們是誰」,我們走過怎樣的過去?如何走到現在?將要走向怎樣的未來?對所有國家來說,歷史教育的重要性在此。
過去威權統治時代,政府當局隻手遮天掌握了歷史詮釋權,40歲以上的國人沒有讀過完整的台灣歷史,只被灌輸「台灣自古屬於中國」、「台灣是反共復國基地」的觀念。直到90年代,隨著台灣民主化的進展,自然而然出現以人民為主體、以台灣這塊共同生活的土地為場域的「我們的歷史」的需求與呼聲,終於在1997年《認識台灣》教科書,首次有了從史前到當代完整的台灣史書寫。 

全排除台灣史學者

2008年國民黨政府重新執政之後,開始著手歷史教育的復辟。積極以大中國意識左右課綱方向的某位委員,毫不遮掩的表示是為了「撥亂反正」。歷史書寫,牽涉集體記憶與集體認同,理應符合大多數人對「我們是誰」的認知。在各種民意調查都已顯示「台灣人認同」高達7、8成的今天,教育部透過課綱調整,強行灌輸「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史觀,完全忽視台灣社會多數人的看法。
即使台灣的認同問題存有爭議,歷史書寫有待斟酌,也應透過學者專家、教育團體、第一線教師充分溝通、凝聚共識,這是民主國家中政府應有的基本態度與認識,但教育部的做法卻不圖於此。
首先,誰在主導歷史課綱調整?據教育部網站的資料,負責「社會、語言領域檢核工作小組」召集人是世新大學中文系兼任教授王曉波,專長是中國哲學,另有幾位成員是:高師大地理系教授吳連賞、專長地理;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朱雲鵬、專長經濟;佛光大學中文系教授謝大寧、專長中國哲學;師範大學東亞文化暨發展學系教授潘朝陽、研究儒家哲學。5位委員中有3位專長是中國哲學,沒有任何一位歷史學家,完全排除台灣史學者,根本是愚民、反智的教育。 

課綱微調偷偷摸摸

此次課綱調整,宣稱歷史教科書要符合《憲法》,實在是欺人之說。中華民國《憲法》制訂於1947年,但台灣島上已有南島語族原住民活躍數千年,如何符合《憲法》?日本統治台灣50年,殖民有過、現代化有功,與《憲法》何干?若要依照《憲法》書寫教科書,豈不該回到30年前「中共叛亂」、「反共復國」的表述方式?馬英九總統的「一中各表」都難逃違憲呢!
更嚴重的是,教育部宣稱「課綱微調」是例行程序,但據台灣大學歷史系教授周婉窈指出,台灣史課綱共2013字,被修改734字,比率36.4%,超過三分之一的篇幅,這還能叫「微調」嗎?相對而言,中國史課綱3728字,只修改114字,比率3.0%。教育部以「微調」名義對台灣史課綱上下其手,意圖豈不明顯?
除了歷史課綱調整,國文、公民課綱,都在無聲無息中被調整。我們才發現,已然民主化的台灣,仍然存在著從未跟隨時代進步的黨國幽靈,偷偷摸摸地、隨時試探著回復舊秩序。作為民主國家的主人,我們還要繼續忍受它的欺凌與宰制嗎? 
台灣守護民主平台理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2014年1月28日 星期二

讓我們以公民力量拒絕「微調」後的臺灣史課綱!(周婉窈)

教育部不顧學界和民間團體的反對聲浪,強行通過所謂的「微調」,那麼,讓我們以「公民不服從」的方式抗拒這個外行主導、政治目標顯著的課綱吧!

請關心的家長反映給老師、老師反映給學校,讓我們拒絕劣質貨、拒絕反知識的歷史教育!

那麼,為何我們要拒絕這個所謂「微調」的課綱?讓我們看看改了什麼,可以這樣改嗎?我們一條一條看,每次看一條;既然教育部已經生米煮成飯,我們可要看看要不要吃這一鍋飯,還是另起爐灶。剛好要過年,我們和家人團圓時,茶餘飯後何妨花點時間了解一下,大家聊聊也很不錯。

在此先簡單說明:課綱由大至小依序是:單元─>主題─>重點─>說明
今天我們看第一單元

第一單元 早期臺灣
主題(一)十六世紀中葉以前的臺灣與原住民
沒修改
主題(二)國際競逐時期,下分二個主題:
1、大航海時代。2、荷西治臺。1和2分別有一條說明。
現在改為
主題(二):漢人來臺與國際競逐時期。主題1:漢人來臺與大航海時代。2、荷西入臺
顯然要強調漢人來臺,但在西方人來到臺灣之前,在東亞海域活動的人群不限於漢人,日本人也來到臺灣,為何一定要將漢人獨獨標舉出來?而且課綱本來就應該力求簡明,不管「漢人來臺與國際競逐時期」或「漢人來臺與大航海時代」,給人疊床架屋之感,再說這裡的「A與B」,意思上既不對等,看來也不是因果關係,難道是說:因為漢人來臺,所以國際競逐了,或是因為漢人來臺,所以有了大航海時代?不知邏輯在哪裡。除了漢人中心主義外,很難理解。

另外,還有一個實際的問題。教科書篇幅有限,如果「大航海時代」改為「漢人來臺與大航海時代」,不管它是不是因果關係,就必須寫兩個重點,寫完「漢人來臺」,大概大航海時代就要變成「小航海時代」了。增加一個重點就產生擠壓效果,原本就可將漢人來臺放進來,現在變成非先寫,而且還是個重點呢。

接下來更離奇了。原本重點1的說明只有一條:「1-1說明大航海時代臺灣地理位置的特色,16世紀中葉以後東亞情勢的變化,漢人、日本人與臺灣原住民的接觸,進而敘述荷、西及鄭芝龍時期臺灣與世界體系的互動。」我們以前的歷史是神話,地理是歷史,這裡好不容易要講大航海時代臺灣地理位置的特色,以及東亞情勢的變化,不是正可呈現近二十年來臺灣學界海洋史研究的豐碩成果嗎?怎麼突然變成要講:「1-1說明漢人來臺、澎湖的緣由與經過,如宋元對澎湖的經營及明代鄭芝龍、顏思齊等來臺。1-2說明大航海時代西方列強的興起與對殖民地的競逐,臺灣地理位置的特色,以及16世紀中葉以後東亞情勢的變化。」

各位朋友,看得到問題嗎?你看,「漢人來臺」又講一遍!不過,這次是和澎湖掛在一起,這也就是想用澎湖的歷史來模糊臺灣島的歷史。臺澎一體是鄭成功佔領臺灣之後才形成的,荷蘭時期臺、澎各有各的歷史脈絡。當時澎湖屬明,臺灣則不是。這裡也請注意,教育部的確要「去日本化」,原來的說明1-1有「日本人」,不見了喔。原住民也不見了喔。

然後,「微調」也微調出顏思齊!我記得我在為98課綱奮戰時,某委員堅持要將顏思齊放進來,但強塞未遂,後來委員會大換血,顯然也沒被放進來,怎麼這次「微調」調進來了?約80年前,岩生成一教授就考證過,顏思齊很可能是以大海商李旦為影子創造出來的人物,如果教科書要寫,是否也要說他可能不存在?如果這是一本大專用書,要怎麼討論顏思齊都沒關係,反正有的是篇幅。如果是高中教科書,若不說他的存在有問題,不就是又回到「歷史是神話」的時代了嗎?(李旦和顏思齊,我有篇小文,有興趣的讀者請參考:http://98history.blogspot.tw/2010/03/blog-post_09.html#more。其實寫李旦還比較有趣!)

新增加的1-2也很奇怪,說:「說明大航海時代西方列強的興起與對對殖民地的競逐……」,這是在講十九世紀嗎?十七世紀,我們一般是說海權國家喔,是否應該請世界史的專家學者來看看可以這樣寫嗎?好像在演穿越劇。

再回到前頭,當我看到「顏思齊」時,其實非常驚訝:所謂「微調」是把歷經兩屆的「高中歷史98課程綱要修訂小組」(2009、2010)所無法達成的修訂,通通借「微調」之名放進來!而且不讓我們知道「微調」委員會是哪些人!這裡須簡單說明一下:現行的這個100課綱怎麼來的。2008年秋天98課綱預定上路,但馬英九上臺後,卻強行將歷史和國文兩科的課綱硬拉下來,組了一個修訂委員會,歷史科赫然聘請哲學系的王曉波先生,目標是想大加修改,尤其是臺灣史部分。那次我有參與,後來因為課綱修改不順,2010年初委員會組成大換血,我決定退出,將幾個月來的「黑箱」作業的情況讓社會大眾了解。這都寫在一篇網頁上的長文(http://enews.url.com.tw/south/56491),細節不多講。總之,2009年想塞進來的「顏思齊」,歷經兩屆的修訂小組,開了無數次的會,好像都塞不成,竟然借「黑箱微調」又塞進來了。那時候,硬要塞到這裡的寫法是:「中國海盜來臺與顏思齊、鄭芝龍在臺的經營」。不知道何以有課綱委員對顏思齊特別感興趣?教育部在2008年強行拉下98課綱,另組修訂小組,接連兩屆都通不過的「主張」,竟然藉「微調」之名,一一塞進課綱。不要說「去臺灣化」,實在是「去學術化」!

剛剛閱報,《新頭殼》報導教育部主任秘書王作臺表示:
「中國大陸」在過去教科書就有使用了,這次僅是依照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統一調整而已;而「大航海時代」前面則加入4個字,為「漢人來臺大航海時代」,王作臺說,以前課綱太強調西班牙和荷蘭,其實漢人更早就來臺灣;他也說明荷蘭和西班牙是入侵臺灣,因此將「荷西治臺」改為「荷西入臺」;而「清代」改為「清廷」,則是因為清廷代表一個有政府的狀態。
關於「中國大陸」的稱法,據說是根據憲法,這點以後再談,只是很想問王主秘:教科書的編輯應力求統一,中國史也應該改為「中國大陸史」,臺灣史則應該改為「自由地區史」,有點可笑,不是嗎?我倒很想問王先生:您讀過曹永和院士的著作嗎?您是根據怎樣的知識背景在談十七世紀臺灣歷史?曹先生傾一生六、七十年研究的海洋史,您有看過任何一篇論文嗎?看過後再來和我們談吧!您為何不也順便發表一下你對於為何非寫顏思齊不可的看法?聰明的記者應該追問看看啊!

「微調」後的課綱最大的問題是:歷史教育不用以史學研究為基礎,只要某人或某群人怎樣「想」就可以了。那麼,乾脆廢掉國科會,何必用國家資源支持學術研究?以後也不用開課綱什麼什麼會了,乾脆頒布『欽定某某史』好了,省得浪費大家的精神和力氣。

至於「治臺」或「入臺」等等用詞管制,以後再談了。今天就寫到這裡,且聽下回分解。

為了讀者比對方便,以下是第一單元第二主題的「before and after」圖檔:


(作者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出處:周婉窈臉書網誌(2014.01.28)

2014年1月27日 星期一

消滅台灣主體 獨派抗議修改社會科課綱

教育部正在修改高中歷史、地理、公民等社會科課程綱要,台灣教授協會等多個團體約數十人下午到教育部門口抗議,批評教育部企圖消滅歷史科的「台灣主體意識」,以「大中國意識」作為課文撰寫標準。他們在門口大喊「部長(教育部部長蔣偉寧)出來!」抗議群眾最後派11名代表進教育部,與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副署長黃新發溝通。

不理社會反彈 教育部通過課綱調整


新頭殼newtalk2014.01.27 林雨佑/台北報導

儘管今(27)日白天有多個團體到教育部前抗議課綱微調,12年國教課程審議會最後確定通過,國文及歷史、地理、公民共四科課綱的「微調」。修改部分包括將所有「中國」改為「中國大陸」、「荷西治台」改為「荷西入台」、日本統治時期增加「殖民」兩字等。104學年度高一新生將適用微調後課綱。
                                                                                                                   
教育部17日於北區召開公聽會後,爆出教育部微調高中社會科課綱,並選任非歷史專長的王曉波擔任召集人,引發各界「去台灣化」的疑慮,台灣教授協會等多個團體約2百人今天就到教育部前抗議,台大歷史系教授周婉窈於記者會上多次表示,臺灣史課綱字數遭修改36.4%,但中國史、世界史課綱修改比率卻僅個位數,顯然是完全針對台灣史而來。

而面對外界的抗議,下午審議會歷經3個多小時的討論,最後仍通過了課綱調整。

修改部分像是將「中國」改為「中國大陸」,教育部主任秘書王作臺表示,「中國大陸」在過去教科書就有使用了,這次僅是依照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統一調整而已;而「大航海時代」前面則加入4個字,為「漢人來台大航海時代」,王作臺說,以前課綱太強調西班牙和荷蘭,其實漢人更早就來台灣;他也說明荷蘭和西班牙是入侵台灣,因此將「荷西治台」改為「荷西入台」;而「清代」改為「清廷」,則是因為清廷代表一個有政府的狀態。

同時,原本「日本統治時期」也將加入殖民兩字,變成「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王作臺多次強調,是因為以前課本對於日本都是美化的描述,對壓制台灣人民的描述比較少,因此對於日本統治時期部分,「我們加了侵略的構想,或是物資的輸送有加進去」,但他也說,如果教科書使用「日治」或「日據」的話,教育部不會強行要求。

至於修改課綱是否為去台灣化,王作臺回應說,並沒有去台灣化,反而是強化台灣主體性,原本教科書中台灣和中國的連結比較少,現在調整後只是「回到真實的事實」、「說明事實的真相」。

12年國教基本教育課程審議會第5次大會共有43位委員,今天共有34人出席,1人早退,33位委員以無記名方式表决。王作臺表示,委員們基本上都是支持調整部分,但有經過充分討論,出席委員過半數表决才決定的,而這次微調後教科書將自104學年度高一新生開始使用。

至於會不會公開會議記錄?王作臺說,如果以前國教院有公開現在就會公開,但會議內部記錄一般是以不公開為原則。

當場有記者反映原本有承諾開完會後會公布委員名單,但王作臺沒有正面回應,目前名單仍未完整公布。


點擊圖片可瀏覽相關圖片
台大歷史系教授周婉窈今日於教育部門口向聲援民眾表示,課綱「微調」卻調整了台灣史課綱近4成字數。圖:林雨佑/攝
(出處:新頭殼  2014.01.27 )

2014年1月26日 星期日

〈李筱峰專欄〉用歪曲歷史來「撥亂反正」?


兩蔣威權統治時代的歷史教科書,充斥著很多政治語言與政治神話。後蔣時代才慢慢淡化,李登輝、陳水扁時代的歷史教科書,才開始有較多的台灣史,用詞也比較採無顏色的中性詞(我雖仍不滿意,但樂觀其進步)。但是馬英九上台之後,以北京馬首是瞻,以大中國意識形態施政,因此教科書也急著修改。

這次課程綱要的修訂明明改了三分之一以上,卻說「微調」。我比喻司馬遷受漢武帝「宮刑」只是「微懲」?因為只割掉身體的一小小部分而已!馬英九更可惡的是,全台灣科班出身的歷史學者都不看在他眼裡,竟然找了一個非史學科班的人來擔任課綱「微調」的總召集人,原來此人是深受中國北京當局信任、完全站在北京中國立場的中國人,透過此人向中國交心。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他說這次「微調」是在糾正歷史被扭曲,是要「撥亂反正」。到底誰才在扭曲歷史?這是可以檢驗的!
篇幅所限,本文僅就「鄭氏政權」要被改回「明鄭」一則為例來討論。馬政府要求用「明鄭」,說穿了這樣才能表示台灣是大明帝國的版圖,才符合其「大中國」意識形態。然而將鄭成功子孫三代在台灣建立的東寧政權說成「明鄭」會比「鄭氏政權」符合史實嗎?

鄭成功剛開始以明朝正朔起兵,當然是事實。但是往後的發展有了極大變化,鄭成功後來在閩南一帶與滿清當局談判交涉,曾多次向清方傳達和解之意,這些談判交涉,都沒有經過他所奉為正朔的南明永曆皇帝的授權與許可。甚至當永曆皇帝聯絡鄭成功要求其出兵共擊清軍時,鄭成功因為正與清方進行談判,所以沒有奉命出兵援助困處西南的永曆帝。再者,鄭成功在攻打南京、鎮江失敗回到金、廈後,又密派蔡政赴北京主動議和;鄭成功還表示可以考慮奉清朝正朔,這樣像「明鄭」嗎?

鄭成功來台不久過世,兒子鄭經於一六六四年入台,旋即將「東都」改為「東寧」。《清史稿》〈鄭成功傳〉記載:「錦(按:即鄭經)與永華及洪旭引餘眾,載其孥盡入台灣,改東都為東寧國。」用「東寧國」稱呼台灣,在清朝文獻中多處可見。鄭經還自稱「建國東寧,別立乾坤」,還自詡:「東寧遠在海外,非居版圖之中,王侯之貴吾自所有,衣冠之盛不輸於中土…」。

當時西班牙人稱呼鄭經為「rey(國王)」;英國人也稱他為「King of Tywan」;一六七○年,英國東印度公司負責人Henry Darces上書鄭經,稱呼他「Your Majesty」(陛下),這是對國王的尊稱。

鄭經不僅將原來的天興縣、萬年縣升為「州」,一六七四年更定官制後,鄭經的屬僚都改稱「臣」,這是相對於國王或皇帝的稱號。鄭經甚至不再禮遇明朝宗室遺老,而停止他們的預算,使得跟隨來台的寧靖王淪落到今岡山一帶開墾。(詳見拙著《台灣史101問》
以上史實,若用中性詞「鄭氏政權」來形容,絕對毋庸爭議;如果堅稱「明鄭」就反而扭曲歷史了!但馬政府卻用扭曲歷史來「撥亂反正」,我看是「正反亂撥」!
(作者李筱峰為現任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教授,http://www.jimlee.org.tw

施明德:國家的臉龐


  



成功大學「南榕廣場」風波及教育部歷史課綱「微調」,看起來是兩件互不牽連的事件,事實上它們背後真正的肇因都是「史觀的衝突」。多年來,台灣內部的撕裂、對立和仇恨,根源也大多來自於同一因素,統獨和藍綠也從這裡分歧。

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中國國民政府軍事佔領台灣,特別是1949年蔣介石全面撤退來台,蔣家新殖民統治集團除全面掃除台灣殘存的日本大和史觀,同時以大中國史觀壓制及教化台灣人。這種強勢史觀一方面馴化了台灣人,一方面也使台灣人中有反抗意識者,更堅定了反殖民史觀暨台灣史觀。因為從1624年起,荷蘭、西班牙、鄭成功集團、大清、日本及蔣家政權連續不斷的長達四百多年的殖民統治,自然使有意識的台灣人產生「反殖民史觀」。直到今天,大中國史觀藉著長期執政權和經濟支配力,它仍是台灣島上的主流史觀,但由於台灣人的覺醒及國際情勢的穩定發展,反殖民史觀在台灣已不可能被摧毀。

歷史教科書微調有必要

2014-01-20 01:36 旺報 【本報訊】
     編 按教育部舉辦課綱調整公聽會,課綱委員將「中國」改為「中國大陸」,並對內容進行微調,卻遭民進黨立委指「去台灣化」,究竟課綱調整有無必要,本刊特邀學者專家作一宏評。
     張亞中:國家認同回歸憲法
     從李登輝開始,在台灣進行一場去中國化的分離史觀教育,但是即使在民進黨執政期間,也不敢宣布台獨、制憲與正名。十多年的政治操作,台灣民眾被迫處於一種精神分裂狀態,在歷史教育上,用教科書強迫灌輸去中國化的獨立史觀,但是在經濟、政治上又愈來愈高度依賴大陸,以致於台灣近年來被迫陷入認同錯亂,內部無法形成共識,競爭力裹足不前。處理認同的最好方法即是回歸憲法。依照憲法,我國目前主權仍及於大陸,在治權上兩岸分治。歷史教科書因而稱對岸為中國大陸有何不對?用「光復台灣」與「政府遷台」又豈有所謂矮化台灣主體或讓「大中國」、「大一統史觀」重新復辟的意涵。民進黨如果不同意,應該先重新制憲、正名,獨立後,再來修改教科書,而不是抱著中華民國的祖宗牌位而篡改中華民國的歷史。(台大政治系教授)
     

【課綱微調】普通高級中學國文及社會領域課程綱要微調公聽會會議手冊

編按:近日,教育部國家教育研究院進行高中國文及社會領域課程綱要微調,台灣主體性、民主、多元文化等許多進步價值觀念遭刪減,引發社會爭議。其中,高中歷史課綱微調,其實是台灣歷史的「大改」,光是字數,台灣史課綱遭修改36.4%,超過三分之一;中國史、世界史課綱修改比率卻僅個位數,「課綱微調」幾近針對台灣史。

教育部國家教育研究院僅於今年1月16日連辦南區和中區兩場公聽會、1月17日辦北區一場公聽會後,課綱微調內容將於1月27日審議,最快今年八月適用。課綱微調內容也未全部載明於公聽會會議手冊。





2014年1月23日 星期四

光是字數,臺灣史課綱遭修改36.4%,哪裡是「微調」?完全針對臺灣史,為了什麼?(周婉窈)

這次所謂的「微調」,其實是臺灣史的「大改」,可以說完全針對臺灣史開刀! 請看以下數據。
根據一位網友的統計
臺灣史課綱:共2013字,被修改734字
比例36.4% 超過三分之一!

中國史課綱:共3728字,被修改114字;若算清代(含)以前,竟只有28字
比例3.0% 清代以前更僅有0.7%

世界史課綱(含世界文化史兩冊):共5743字,被修改132字;
中國文化的996字完全未改 比例2.2%;扣掉中國文化則占2.7%,
說「微調」是障眼法,其實大改特改。所謂「微調內容」還涉及違反專業知識,強迫特定的歷史書寫方式,這是否違反我們社會的思想/表述自由,需要大家來關心!

「微調內容」請見「普通高級中學歷史科課程綱要部分修正表」,連結:https://docs.google.com/file/d/0By07tek8zbJoMFZlT1hpcU5lcFU/edit

或見以下的十張圖檔。(圖檔原本很清楚,但放到臉書就變模糊,很抱歉,擬細看的朋友請還是用連結方式看;若連結有問題,煩請賜知。)

劃底線部分是教育部擬增加的「微調」,明顯針對臺灣史。請有興趣的讀者從頭看一遍,先不去討論那樣的「微調」是否背反學術研究,讀者可否看出某種史觀非常清楚地浮現?而其代表性在臺灣社會可以說非常低,但這可是要用來教給我們的高中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