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2011年7月7日 星期四

教育部霸凌下的高中教育(范雲)


2011年6月16日,教育部高中課程發展會通過《中華文化基本教材課程綱要》,確定內容涵蓋《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列為高中必選修。教育部宣稱將《中華文化基本教材》改為必選,有助於提升國民的品格,以及減少校園的霸凌。這兩個宣稱,不但缺乏經驗研究,更重要的是,教育部運用行政權強行通過,無視公聽會上老師及家長們憂心排擠多元學習機會的反對聲音。教育部此舉無異是霸凌行為的最壞示範。

拒絕中華文化霸凌─《中國文化基本教材》批判與檢討記者會_台灣守護民主平台


拒絕中華文化霸凌─《中國文化基本教材》批判與檢討記者會_台灣守護民主平台 from JJLin on Vimeo.

「必選」四書的鴨霸政治(蘋果評論)

教育部決定把《四書》列為高中必選科目,稱為「中華文化基本教材」,以奉承馬總統呼籲讓台灣成為中華文化「領航員」的夢想。

全面啟發多元價值
台灣雖是個多元的社會,但尊重多元價值是很晚近的事,而且也很脆弱。所以要強調在政治社會化上不可以單一道德教條為主要內容,否則很容易就傷害台灣社會的多元核心價值。現代政府是否有權力及責任推動自以為是的單一道德體系?不無疑問。美國中小學的公德訓練源自公民社會的需求,但私德部分學校基本不干預,是家庭與教會的責任。因為美國是以基督教立國,因此兩百多年來,很多中小學上課前要禱告。

但是美國的移民越來越多,亞洲的佛教徒、中東的伊斯蘭教徒、印度的印度教徒遍布全美,多元社會尊重多元信仰,於是大法官釋憲認為公立學校強制禱告是違憲行為,已勒令禁止。
台灣一直就是儒家社會,民間的自我規範主要來自儒家的教誨。這是不需要馬總統吩咐的。由於多元價值的展現,教材應該多元化,而非一元化。

我們贊成教授儒家思想,但不能獨尊儒術,也需要如歐美般讓中學生讀到其他文明的經典概要,像是《聖經》、《古蘭經》、《心經》、《金剛經》、古希臘哲學、羅馬法學思想、老莊等經典,讓學生受到較全面的啟發;而不是必選的強制性灌輸。「必選」是什麼意思?是含有權力強迫性的行為,是禁止反對的意思。權力決定歷史的詮釋,也決定意識形態的選擇,權力宰制一切,包括洗腦(政治社會化)的內容。

馬以總統之尊宣布道德教條的洗腦內容,符合民主的規範嗎?知道什麼是自由與解放嗎?了解什麼是多元嗎?強制性決定學生的意識形態是權力的放縱與傲慢,是威權社會的特質。

限定教條不符民主

我們並不反對道德教育和儒家思想,只反對唯一選項的強制性道德教育。學生有權利獲得各種行為依據的倫理學派,來決定他自己的選擇,而不是領導人為所有人決定服從哪派道德教條。這麼基本的原理馬當局怎麼不懂呢?

儒家思想至少有5項缺失是無法應用於現代社會的。例如公民社會所需要的條件儒家思想就沒有,像是尊重多元價值、自由、平等、正義、天賦人權、統治正當性、公共參與及公共討論等思想。馬總統只要管好政府就好,思想領域就別插手吧!

(出處:2011/7/4 蘋果日報蘋論 )

2011年7月6日 星期三

強推道德教材 不道德!(謝世民)

作者:謝世民(中正大學哲學系教授)

教育部日前已經決定,從民國一○一年起,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將成為高中生必須修讀的科目(四學期),並且列入大學指考的出題範圍。根據教育部的公開說明,「中華文化精髓的傳承」是政府文化教育政策的一環,政府推動此一課程的目標,在於培養學生的「道德倫理意識及淑世愛人精神」,誘導學生從此一課程中「汲取古人之智慧,明辨是非,並落實於日常生活,進而省思文化要義,結合在地特色與當代思潮,以達繼往開來之目的。」然而,以這番說明去合理化這項政策,教育部犯了一項政治哲學上的基本錯誤,值得國人一起明辨省思、督促教育部謀劃改正之道。

台灣是個憲政民主社會,具有當代自由主義哲學家所言的「合理多元」現象:也就是說,民眾的價值觀,雖然有不合理的(例如有人仍然堅信「男尊女卑」、「穿裙子者不適合擔任總統」),但合理的也不少,而且我們無法期望那些持合理但不同價值觀者可以透過自由、理性的持續對話形成共識。例如,有人認同「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但是有人則不可能放棄「做善事時,最好就讓全天下人都知道」這種念頭,而這兩批人可能永遠無法說服對方。

由於存在合理多元的價值觀,憲政民主社會的政府,在制定文化教育政策時,固然不必理會持不合理價值觀者的抗議和杯葛,但也不可執意去推動會引發合理爭議(而且無法透過其它方式加以平衡)的政策。政府藉其權力也許最後可貫徹其意志,而且那些會引發合理爭議的政策甚至可能還獲得了多數民眾的支持,但這樣的政策終究缺乏政治道德上的正當性。一個不顧政治道德的正當性,一味以推動某種特定的價值觀為己任的政府,其實正犯了中央研究院錢永祥先生所說的「縱慾」(不知自制)之過而不自知。

根據教育部的公開說明,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列入高中必選的政策,即使在行政程序或憲法層次上沒有瑕疵,恐怕就是政府縱慾的一個典型案例。論者或謂,難道「道德倫理意識」不重要嗎?難道「淑世愛人精神」不值得倡議嗎?難道推動「中華文化精髓的傳承」、協助學生「汲取古人的智慧」有錯嗎?我們必須承認,這些可能都是值得大家討論的好問題,不過,仔細討論下去,答案會遠比這些論者預期的還要複雜,共識恐怕會比這些論者預期的還少。

以道德倫理意識的重要性為例。我們當然必須同意,憲政民主社會若要具有不隨權力消長而崩解的穩定性(例如,任何政黨都不會在它力量壯大掌權時限制其政敵的政治自由),道德倫理意識是必要的,例如說:公民必須至少願意在政治上同等關懷和尊重他們的同胞,而且將之視為自己在參與政治時必須優先恪盡的道德義務。但是,在這個核心道德之外,公民還必須具備什麼樣的道德倫理意識,不同道德哲學、宗教教義之間的合理爭議恐怕就會出現了。例如說,對希望自己的孩子去認同道家人生哲學的家長而言,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就承載了過多會引發合理爭議的倫理學說,他們可能會擔心他們的孩子是否會「誤信」了「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儒家原則,不懂得趨吉避凶、明哲保身,因而多遭受了一些不必要的苦難。這樣的家長也許是少數(也許在儒者的眼中是朽木、難成為君子的),但是,他們並非不願意講理之輩,也沒有在接受道家的人生哲學過程中失去理性,因此他們的價值觀實在不應受到政府的忽視,否則在憲政民主信仰者的眼中,我們的教育部在推動中華文化基本教材一事上就是縱慾了。

2011年7月4日 星期一

別讓四書教出小孩的奴性(祝平次)

◎ 祝平次(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日前教育部隨順馬英九復辟蔣經國威權時代的種種作法,為了拉攏保守的中國文化主義者,硬將原來減低思想控制成分的「論孟選讀」,變成加上《大學》、《中庸》的《四書》,使「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列為必選,重起「中國化台灣」的力量。這樣的企圖,無視於台灣的高中生原來就已經塞滿的課程時數,硬要再擠出四小時,使得高中原本單調的語文教育更形無聊、威權,也嚴重擠壓到其它科目的學習。

為了合理化自己不必要的更動課綱行為,教育部提出了種種的理由,例如提升品格、文化薰陶。然而就提升品格而言,台灣歷史裡曾經發生過中文系老師涉入師範大學七匹狼事件,可見讀這些古文和品格教育不一定有必然關係。更不用說,全世界那麼多的人沒讀過四書,難道這些人就沒品沒格嗎?陳樹菊阿媽沒讀過《四書》,難道就沒品沒格嗎?比較沒品沒格的,不是一定要陳阿媽感謝他們的外交部官員和馬英九嗎?而這些外交部的官員、馬英九,當然也都拜讀領受過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的金玉良言。在民主的時代,比較沒品沒格的,不就是一定要把自己認為好的對的東西,強加到別人身上的人嗎?即使這些人還口口聲聲說著「己所不欲,毋施於人」?

至於文化薰陶,《四書》就是帝制中國的士人文化象徵。它所代表的文化,和威權帝制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論語》裏有子有一句話,就是「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矣。」意思就是說,一個孝弟的人就不會犯上作亂。這種把個人的家庭倫理連接到政治的作用,正是中國古代帝王要用《四書》做為科舉必考科目的重要原因之一。難道,在民主的台灣,我們還要告訴人民「天下有道,庶民不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嗎?只要他們做順民,做好一個「民」,其它事都不必關心嗎?把人民參與政治的權利、熱情,轉化成管制自己的道德良知,而這些道德,就是中國兩千年帝制的士人規範,我們真得要我們的年輕人接受這樣的文化薰陶嗎?

說穿了,教育部的目的就是要利用中華文化來合理化自己政權的意識型態,這我們只要看看「搶救國文教育聯盟行動宣言」裏的一句話就可以知道,它們把恢復「中華文化基本教材」認為是「國族文化生存命脈的關鍵」。但在台灣,國家認同分裂、居住族群複雜,他們所說的國不知是那一國、所說的族不知是那一族。這種違反當下憲法多元文化主義,要把漢族文化裏的部分要素擴大為中華文化,然後強加於台灣所有高中生的做法,就是漢族中心主義、儒家沙文主義的表現。

對於教育部這種打著改革教育,實圖政治復辟的作法,我們要呼籲關心自己子女教育的家長一起來關切,並努力阻止教育部實施這個政策。

(出處:自由時報 2011/7/3 自由廣場

攀百岳勝過讀四書

 ◎ 顏利真 (高中教師,台中市民)

繼林麗雲老師在今年二月揭露教育部突然重修國文課綱、增列「中華文化基本教材」為「必選」的內幕之後,日昨又有多名學者站出來反對教育部的蠻橫作為;對此,身為高中國文教師多年的筆者認為,台灣的文學教育已經走到斷崖邊,此刻,我們必須停下腳步,重新檢視、通盤檢討整套教育設計。

筆者認為,現今的文學教育有兩個嚴重的大問題:

一、這是一套「背離土地」的文學教育。沒有土地,就沒有文學,然而目前我們的文學教育卻是不斷地教學生「背離土地」,只知道中國的「都江堰」,卻不認識台灣的「嘉南大圳」;只會背誦「赤壁賦」,卻不知道「旗後古砲台」的歷史等,凡此種種,不知凡幾。

二、這是一套「鎖進中國」的填鴨式教育。現今的課綱,除了必修的「國文」有高達四十五%至六十五%的文言文以外,列為選修之一的「國學常識」以及必選的「中華文化基本教材」,都在灌輸學生違反民主、背離公民意識的內容,試問,我們的孩子腦中塞進了多少你我都陌生的「劉勰的文心雕龍」、「鍾嶸的詩品」、「曹丕的典論論文」、「陸機的文賦」、「孔孟的之乎者也」……。

以上兩者,剝奪了學生獨立思考、多元學習的機會,最終讓學生的心靈枯死在中國文化的醬缸裏。因此,筆者認為,我們必須重新建立我們的「國」文課綱:

一、重視母語教學。

二、建立一套具有台灣特色的「山海文學」課程。

三、建構以四大族群為基礎的文學內涵:包括(一)台語文學;(二)客語文學;(三)原住民文學;(四)華語文學。

四、開拓學生的文學視野,廣泛教授世界文學。

五、設計「文學行腳」活動課程,讓學生走出進室、親近土地,走訪文學館、紀念館、博物館、美術館、歷史景點、參與田野調查、體驗原民生活、客家生活……,真真實實感受「土地」的力量;經驗可以豐富想像,如此一來,相信學生的作文能力也將獲得提升。

日前教育部公布了一張「十二迷途羔羊 攀高山找回人生」的照片,這十二名國中生,藉由攀登百岳,在廿一天內就找回自己,足見:讀「四書」並不能反霸凌、也不能救品格,唯有親近土地、閱讀自己,才能找到自己。

出處:自由時報 2011/7/3  自由廣場

2011年7月2日 星期六

論語有問題?「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學者批違反兩性平等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教育部推動以四書作為中華文化基本教材主體,現在台大、清大、中正等大學及中研院學者串連反對,認為四書的帝王思想早已落伍。不僅大人反對,高中學子也認為,難道一定要學四書,才能擁有良好品格?直批教育部實在太瞎。

台大、清大、中正大學、中研院等學者共同聲明,反對教育部強制高中開設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呼籲立刻停止。有學者認為,憲法強調對各族群文化的平等尊重,重視多元民族性格,且完全未提及中華文化,教育部此舉已違反憲法。

中研院近史所副研究員潘光哲同時援引《論語·陽貨》中的「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為例,古代的女子意指妾,而小人指一般的傭人,雖與現在意義不同,但其中的階級意識已完全違反現今的男女平權與平等概念。另外,雖「鳳鳥不至,河不出圖」指太平盛世,鳳鳥意指靈鳥、神獸,但從古到今都沒有靈鳥神獸,加上四書內容充滿帝王思想,已不符合現代民主思想。

除了學者,學生也有不同看法。如日前坐在博愛座上對長輩叫囂的「腳痠姐」,政大中文系教授說明可與「推己及人,不獨親其親」的概念互相教學,但有學生認為該論點有問題,因腳痠姐在事後聲明表示,是長輩先出言譏諷,她才生氣回嘴,教授的說法將過錯歸給腳痠姐是不正確的。其他學生也認為四書的大部分內容獨尊儒術,早已落伍。

教育部日前公布高中中華文化基本教材課程綱要,從101學年高一生起,以四書為主體的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列為必選,每學期1學分共4學分,但不列為單獨的大學升學考試科目。四書列必選的爭議實在太大,學者表示如教育部仍一意孤行,將聲請釋憲。

(出處:NOWnews 今日新聞網

高中必選四書/大學教授怒吼 馬要奴化台灣人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
教育部將「四書」為主的「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強列高中必選,要求全國高中生從明年起必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包括台大、清大、中正大學、中研院等學者昨天公開痛批教育部強要高中生唸四書是威權復辟。


有罪的是利用四書的馬政府

成大中文系副教授吳文璋主動前來參加記者會,他也是台南儒教會會長,也在成大教四書。他表示,四書、儒家、中華文化都無罪,有罪的是利用四書的馬政府,馬英九要高中生必唸四書,是想要消除台灣下一代獨立思考的能力,一心想奴才化台灣人,學界應該自編多元文化基本教材。

中 研院近史所副研究員兼胡適紀念館主任潘光哲,則以胡適為例指出,蔣介石任總統,梅貽琦任教育部長時,在全體大專院校校長集會時,決定擬組織孔孟學會,並邀 胡適擔任發起人之一,卻遭胡適拒絕,認為獨尊孔孟有違思想自由和平等,況且學界自己對論孟內容,也至少還有二成以上不夠了解,潘光哲說:「老師自己都昏 昏,如何使人昭昭(明白),學生只有死背一途。」

守護民主平台召集人、台大法律系教授顏厥安表示,後續將擴大連署行動,邀集大學學界、高中老師、家長及同學,都加入反對連署,且研擬「尊重多元、拒絕中華文化霸凌」的宣言,並結合國會力量,如果教育部執意推動,就會聲請大法官會議釋憲。

兼任課綱委員的佛光大學文學系主任謝大寧則反駁,不推動中華文化才是違憲,四書和奴才化沒有關係;教育部中教司長張明文回應時仍重申,教育部的修訂符合法制及專業,明年八月起將和國文課綱一同逐年實施。

(自由時報20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