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課綱微調已於2014/1/27黑箱通過,2/19起將召開"十二年國教課綱草案公聽會"。敬請網友關心、在此表達想法,也請高中歷史老師多向歷史學科中心建言:history320@gmail.com
在1905-1931年的人口統計當中,住在平地的「生蕃」算本島人,住在蕃地的「生蕃」不算本島人。直到1932年以後,「生蕃」才全數納入本島人當中。另一方面,在1905、1915、1920、1925年的四次人口普查當中,「生蕃」的人口僅包含住在平地者。而在蕃地,僅調查漢人、「熟蕃」、日本人、外國人的人口,唯獨不調查「生蕃」的人口。直到1930年的人口普查,才納入蕃地的「生蕃」人口。有趣的是,國民黨政府來到臺灣後,對於原住民的看法也與早期的日本政府類似。一開始,只有住在山地鄉的原住民被認定為「山地同胞」,而住在非山地鄉的人通通被視為平地人。後來國民黨政府發現住在非山地鄉的原住民數量居然更多,只好再搞出一個「平地山地同胞」的類別來補救。這個名稱,本身就互相矛盾。
以1905年的「生蕃」人口為例,臨時戶口調查列出的36363人是住在平地者,臺灣總督府統計書列出的76443人是住在蕃地者。真正的「生蕃」人口是兩者相加。
我將日本時代七次人口普查的結果整理給大家:http://homepage.ntu.edu.tw/~d92224006/population1905_1940.xls其中,1905、1915、1920、1925四次人口普查未納入蕃地的「生蕃」人口,因此我以同年度臺灣總督府統計書的蕃地「生蕃」人口統計補入。值得注意的是,人口普查的基準日是10月1日,而臺灣總督府統計書的基準日是12月31日,因此兩者有三個月的落差。
感謝Richter的指正和補充!Richter真正是這方面的專家,請讀者閱讀拙文時,務必參考Richter的這幾條留言。也請讀者先將拙文當成「待訂稿」,待筆者手邊緊急工作告一段落後,再根據Richter的指正和線索,修改原住民人口部分。再次說聲謝謝!
本文已更新為「二稿」,請各位讀者留意。
周老師好.有一種說法,在雍正的時候,有一次大規模的番社歸降.福建水師提督南澳總兵許良彬,也因此上書雍正說:「新舊歸化戶口不下二、三萬社,每社男婦老幼多至一、二百人,少亦不下數十人。」(雍正硃批奏摺選輯,七九頁)有人依此推論,漢人人口暴增並非全來自移民,而有相當數量來自平埔漢化.不知老師對這個理論有何看法.畢竟,三百年時間,平埔原住民人口成長居然停滯甚至減少,有點不合情理,因為其間並沒有大規模的饑荒存在.
謝謝無諍金剛的提示。我在這篇文章中的確沒處理熟番(平埔番)漢化的問題。在不同階段到底台灣漢人人口中有多少比例來自於熟番的漢化?要對這樣的問題做出回應(充其量可能只是推估),需要相當全面且細緻的研究,也很需要和人口學專家合作。我有些想法,但還不成熟,希望將來有機會進一步思考並動手做點初步的研究。附帶一提,「歸化」不就等於「漢化」,從「歸化」到「漢化」可能是一段很漫長的時間,也有「歸化生番」歸化了一百一十年,到牡丹社事件時,仍然是「歸化生番」,如琅喬(玉喬)一帶的原住民。(我記憶力奇差,目前困於工作和雜務,無法詳考,若有錯誤,請多多包涵。)
to 無諍金剛,如果生產方式沒有改變,生存領域也沒有擴張的話,人口停滯不前是很正常的事情。中國人口早在公元2年就達到6000萬,但直到一千年後的宋代,隨著兩熟稻的引入,才突破這個上限。接著,又過了五六百年,隨著玉米、蕃薯的引入,人口才再次突破。我們不妨思考看看,平埔族的生產方式如何改變呢?其生存領域是不是還萎縮了呢?那麼,平埔族的人口成長率會跟漢人一樣嗎?
to Richter,不過, 高山原住民似乎卻是增加的.而且, 有證據顯示, 一部份平埔原住民也學習了新的耕作技術, 縱使人口成長率不及漢人, 應該也不至於是負成長吧!
to 無諍金剛,有什麼證據顯示在1905年人口普查以前的三四百年間,高山原住民增加而平埔族減少?敬請賜教!坊間有些偽科學用漢人的人口成長率推估原住民人口,然後推斷漢人當中有多少比例是原住民。我上一則留言只是要說明原住民的人口成長率未必跟漢人一樣。
to Richter,依本文為例, 荷蘭時代推估所有原住民人口在十萬之譜, 到1905年普查, 有 159,627人, 顯然所有原住民人口有所成長.而其中, 高山原住民人口為 113195人, 多於荷蘭時代的十萬人以內(平埔+高山), 顯見高山原住民人口是成長的.而其中, 平埔原住民卻得 46432人, 但荷蘭時代光台灣中南部就有四至五萬的平埔原住民(我在簡炯仁書一書中, 文, p.200 讀到此記載, 簡又是根據 中村孝志著, 吳密察等譯, , 台灣風物, 四十四(1): p.179-238), 如再加上北部凱達格蘭等族, 顯見平埔原住民人口是減少的.至於, 你所說的偽科學那是另一回事, 也不是我所根據的論點.
補:所引簡炯仁書, 名為「台灣開發與族群」.其文為「有唐山公, 無唐山嬤」.
補:所引簡炯仁書, 名為 台灣開發與族群所引文, 名為 有唐山公,無唐山嬤
>> 荷蘭時代推估所有原住民人口在十萬之譜, 到1905年普查, 有 159,627人, 顯然所有原住民人口有所成長.這樣推論太危險,因為十萬人只是個概估的數字。一方面,概估的數字通常不考慮尾數,只表達數量級。另一方面,VOC的概估可能仍未涵蓋所有原住民。>> 荷蘭時代光台灣中南部就有四至五萬的平埔原住民VOC管轄的原住民部落未必都構成後來的平埔族,這得考證VOC統計資料中的部落名稱才能確定。假設平埔族人口真的減少,那也不像您第一個留言說的「不合情理」。17世紀以來,平埔族的生存領域大幅萎縮,對於人口有負面影響。另一方面,他們學習漢人的農耕生活形態,對於人口有正面影響。倘若後者不足以抵銷前者,人口便會減少。無論如何,把漢人的人口成長率套用到原住民,推估原住民人口為A。結果原住民人口實際上只有B,少於A。於是就說B比A少掉的部分都變成漢人,這就是一種偽科學。
to Richter,請看一下, 前所引許良彬奏摺, 鑑於過去人口統計有力有未逮之處, 證明此一論點是具有多重角度, 所以, 我才請問周老師有關許的這一段, 她的看法為何.我從沒有說可以用漢人的人口成長率套用在原住民的狀況, 更何況所謂漢人人口成長率也是一個有問題的數字, 因為清朝前期的統計, 經常是把民番合計, 在這種情況下, 如何得出正確的台灣漢人人口成長率?
to 無諍金剛,我針對的是您第一個留言提到的「有人依此推論,漢人人口暴增並非全來自移民,而有相當數量來自平埔漢化.」當中的「有人」,不是針對您。「有人」到底是誰?據我瞭解,宣揚這種結論的「有人」主要是坊間一些偽科學者。在這個空間我不方便點名。我要說的到此為止。
to Richter,你在說誰, 我知道, 方法或有失誤, 但方向卻是值得思考的.1905年, 平埔原住民數在5萬左右, 2010年, 依據蘇煥智縣長所說, 目前台灣的平埔原住民數仍在5萬左右. 同時間, 高砂原住民由11萬, 增加到50萬人.可見得, 平埔原住民漢化並非純是偽科學的狂言, 漢人人口暴增確實有相當數量來自平埔漢化, 只是這個數量有多少要多加研究. 不宜因人廢言.
>> 1905年, 平埔原住民數在5萬左右, 2010年, 依據蘇煥智縣長所說, 目前台灣的平埔原住民數仍在5萬左右. 同時間, 高砂原住民由11萬, 增加到50萬人.二次大戰後,高砂族的民族身分仍以「山胞」名義獲得保留,但平埔族的民族身分則遭到政府以行政手段剝奪。蘇煥智估計的五萬人,只是利用臺南縣各戶政事務所保存的日本時代戶口調查簿,追蹤種族欄為「熟」者的直系血親後代而得。換言之,目前全臺灣的平埔族遠不只五萬人。無論如何,二次大戰後的情況不能類推到1905年以前的三四百年間,進而推論「漢人人口暴增確實有相當數量來自平埔漢化」。事實上,當伊能嘉矩踏查臺灣時,已完全漢化的熟番仍然被視為熟番,並不是那麼容易混入漢人當中的。
to Richter,你這麼說, 我是有點納悶, 依照他(伊能嘉矩)書所寫, 從外表是分辨不出平埔原住民與漢人的差別, 至少男人如此.所以, 要知道是不是平埔原住民, 只有從詢問本人, 來確認.其次, 我看到的新聞是說, 蘇煥智所講的五萬人是全台, 如果是台南縣, 大約一萬人左右.1905年後, 所謂生存空間爭奪, 基本上已經隨全台平地開發完畢而不存在, 所以會如此長期停滯, 無法以族群生存空間爭奪來解釋. 至於 1905年以前的狀況, 你可以說統計數字無法確認, 但漢化(設立番學, 編入民戶)卻是事實, 唯一有爭論的是漢化的規模.
無諍金剛君:很想盡快細讀你提示的史料,但目前困於限期完成的工作(即使每天睡三個鐘頭都做不完的程度,問題是我無法少睡!),實在無法抽空去找來細讀,等我手邊工作告一段落,一定會去找那份奏摺來看,再看能不能回答你的問題。你和Richter君在談「誰」?我真的是狀況外。不過,我一直想在散策中討論「有唐山公,沒唐山媽」的問題。根據我的綜合判斷,「有唐山公,沒唐山媽」在台灣漢人來台開發的歷程中是「局部真實」,至於「局部」到怎樣的情況,就需要非常細緻的研究。一個簡單的問題:有多少原住民女性可嫁漢人?就是全部嫁給漢人,會有目前社會某些人相信的那種效果嗎?更何況有貴庶階層組織的原住民高階層女性還不能和漢人結婚。要討論這個問題,除了台灣的漢番人口結構外,還得從「現代人」(Homo Sapiens 或Homo Sapiens Sapiens)出非洲後的遷徙路線談起,並配合這二十年來非常興盛且精彩的DNA研究(人類群體遺傳學human population genetics),才能了解DNA序列之近似性的意義,雖然結果可能讓一般人「失望」(先別緊張喔),但同時也可打破「炎黃子孫」的神話,並了解到「華夏民族」及二十世紀之交才出現的「中華民族」的「非本質性」。總之,先回應到這裡,再寫下去,都是「結論」而欠缺「理據的說服過程」,就是我最不想做的事了。
to 無諍金剛,你好像不斷在開闢新的論點,我實在很不願意進行沒有聚焦的討論。我要講的事情一直只有一點:平埔族人口如果沒有增加,一點都不奇怪,並不能因此論斷平埔族「應該」增加的部分都變成漢人了。你為了證明平埔族人口沒有增加實在很奇怪,就說高砂族增加而平埔族沒有增加。我問你證據在哪裡。你說是比較VOC概估的數字以及1905年人口普查的數字而知。我告訴你這兩種數字不能這樣比。於是你又說二次戰後高砂族真的增加而平埔族沒有增加。我告訴你這是二次戰後的政策所致,不能類比到清代。總之,想以「平埔族人口沒有增加」來論斷漢人當中有相當比例是平埔族,沒有根據。我想講的就是這些,偏離這個主軸的其他論點,恕不回應。
to Richter,我並沒有開闢什麼新論點. 我始終要指出的是, 平埔族漢化是一個歷史事實, 真正有意義的爭議是規模有多大. 但我從你的談論的脈絡, 卻一直聽到的是, 因為沒有確鑿不移的統計資料, 所以根本不能談論平埔族漢化的議題.1905年以前, 本來就沒有亳無爭議的統計數字, 所以你問我證據在哪裏, 我只能把所有相關的資訊都儘量提供出來, 就如同周老師所講的, 這需要很細緻的研究.至於, 你想要的那一種一招斃命的統計數字, 本來就沒有, 如果有, 這個問題也不會那麼棘手.歷史研究本來就有一定的困難度, 有許多要靠類比和推論, 而不可能全部只靠統計檢定, 一招斃命, 因為資料本來就是不齊全的.如果, 你要求一種最科學的研究, 有一種辦法是 DNA 檢定, 另一種辦法是大規模的祖譜真偽鑒定. 這兩種研究都耗資巨大, 而且即使有一定結論, 還是不可能一招斃命.
to 無諍金剛,請不要偷換命題。我從未否認平埔族漢化。我要講的一直都是:平埔族人口如果沒有增加,一點都不奇怪,並不能因此論斷漢人當中有相當比例是平埔族。平埔族漢化是一回事,平埔族變成漢人又是另一回事,請勿混為一談。人類學者李國銘在《族群、歷史與祭儀 : 平埔研究論文集》當中提到,屏東的平埔族雖然講福佬話、拜福佬神,但直到二次戰後的數十年間,仍寧願找臺南平埔族通婚,而不願與與屏東福佬人或客家人通婚。他們有沒有漢化?有!他們是不是漢人?無論是他們自己,還是他們附近的漢人,都知道不是!「需要很細緻的研究、不可能全部只靠統計檢定一招斃命」應該回贈給那些想以粗劣的人口統計論斷臺灣漢人是平埔族的偽科學!
周老師說她不清楚我在講的偽科學者是誰。其實只要在 Google 搜尋「新舊歸化戶口不下二、三萬社,每社男婦老幼多至一、二百人,少亦不下數十人。」跑出來的第一個名字就是。
周老師很忙,我來幫她回應一下「新舊歸化戶口不下二、三萬社,每社男婦老幼多至一、二百人,少亦不下數十人。」原文是:「其番社新舊歸化內附戶口不下貳、參萬,社各種圍莿竹,中植果木蓊鬱,居室處焉。每社男婦老幼多至一二百人,少亦不外數十眾,越數里方有一社。」參見:http://f23.yahoofs.com/myper/bi3RAIqTGx4l_saAS2J9/blog/ap_F23_20100404075800203.jpg?TTYzGFMBlkNVS0Zb也就是說,是兩三萬戶口,不是兩三萬社。偽科學者斷句錯誤,誤導了無諍金剛,真是害人不淺!
to Richter,非常感謝你提出的說明. http://tw.myblog.yahoo.com/jw!bi3RAIqTGx4l_saAS2J9/article?mid=57&prev=-1&next=56如照上附網址文圖, 反而不能說是沈建德先生的斷句錯誤, 真有斷句錯誤, 那是台銀標點本時已犯的錯誤.但是否是錯誤, 還有待考證, 因為, 第一個, 依此圖所示, 原件並無標點, 其次, 雖然台銀本與此處原件文字相彷, 但不同之處也相當之多, 是否是同一份奏摺也有疑義.周老師或有辦法取得原件驗證, 所以我靜待周老師將來有時間時, 能一釋此中疑惑.
「新舊歸化戶口不下二、三萬社」根本不可能正確。其一,文法錯誤。置換成現代的版本,你會說「臺灣人口不下兩千三百萬村里」嗎?其二,臺灣沒有那麼多社。1902年度《臺灣現住人口統計》統計臺灣平地共有7284個聚落,其中包含614個番社。而且在這些聚落當中,有些已經沒有人口,僅存地名。
to Richter,不論是台銀標點本, 或該網站所附原本, 一是「番社新舊歸化不下二、三萬(社)」, 一是「其番社,新舊歸化內附戶口,不下貳、叄萬(社)」.前面都有「番社」二字,第一個版本很明顯二三萬只能指番社數,因為沒有出現「戶口」二字,第二個版本,確實有兩種解釋空間,但把「社」字句讀在後,那句「社各種圍莿竹,...」的「社」字顯得很多餘,因為其後又接上「每社...」.至於, 你所提第二點, 確實是個值得探討的點, 你是專家, 這我無研究, 也許是個打倒沈論的有力點, 不過, 我個人有點疑問是, 這個聚落是村里一級的數字嗎? 我們知道一個村里下面經常又有多個鄰, 目前台灣省轄(不包括北高二市)有十四萬多個鄰, 以十分之一, 一萬四千多鄰, 並不誇張, 後面加注一個社多者一二百人, 似乎是鄰的規模, 而不至於里的等級.
兩三萬社相當於現在的鄰?哈哈哈哈,我懶得再回應了。以下是我個人的感想,與人口史的討論本身無關:那些無所不用其極想證明臺灣人是平埔族的人,跟那些無所不用其極想證明臺灣人是炎黃子孫的人,是同樣的腦袋。
to Richter,也許你覺得很可笑, 但我覺得把一百多人說成是一個里, 更可笑.現代的整體台灣人當然不等於平埔族, 也不需要無所不用其極去證明.但, 台灣人去忽視或抺煞自己所擁有的平埔血統, 就和忽視或抺煞自己所擁有的中國移民血統是一樣的不敢面現實.
路人,http://www.ioe.sinica.edu.tw/chinese/seminar/081107-09/paper/kuan.pdfpage-4, 表1 1905年全臺普通行政區的熟番分布與人口總計 46432
路人,1. 原來 46432 熟番人口在本文有提到,只是這是否全部是平埔族? 如何 Define?2. 引自 Statecraft and Political Economy on the Taiwan Frontier / Shepherdpage-161 Table 6.4 The Population of Taiwan,1660-19151684年- 130,0001756年- 660,1471777年- 839,803
路人,3. 1756年人口數接近清宮奏摺,即 乾隆三十三年 福建巡撫鄂寧 奏摺"奏報民(社番)數穀數摺 " 中提到,..."臺灣府屬實在土著流寓併社番男婦大小丁口共六十九萬一千三百三十八名口..."
>> 原來 46432 熟番人口在本文有提到,只是這是否全部是平埔族? 如何 Define?參見詹素娟老師的另一篇文章:臺灣平埔族的身分認定與變遷(1895-1960)──以戶口制度與國勢調查的「種族」分類為中心,臺灣史研究,12(2): 121-166。這裡有PDF檔:http://www.ith.sinica.edu.tw/quarterly_download.php?name=fulltext_12_2_4.pdf&filename=126717332112.pdf
我在前面的留言中曾提到「當伊能嘉矩踏查臺灣時,已完全漢化的熟番仍然被視為熟番,並不是那麼容易混入漢人當中的。」,根據如下:「平埔番與漢族都認為他們不是同族」「無論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與語言,都已經與漢人無異,但他們與漢人之間,還是有一條明顯的界線」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平埔調查旅行》,頁75-76。
關於 VOC 統計的臺灣南部平埔族數量,臺南西拉雅的 Sinkkan 、Bacclouangh、Tavokan、Soulangh、Mattauw 等五社人口計 4839 人,若再加上屬於大武壟的 Tevorang、洪雅族的 Dorcko,則有 5777 人。屏東 Tavoulangh、Vorrovorongh、Ackauw、Swatalauw、Tedackjan、Nettue、Cattia、Pangsoija 等「鳳山八社」加上 Sonabuch、新 Swatalauw 兩小社,人口計9145。中村孝志,〈蘭人時代の蕃社戶口表(二)〉,《南方土俗》4(3):192、194再比較根據 1905 年的人口普查,臺南、鹽水港、鳳山、阿緱四廳的熟蕃共計 25228 人。如此看來,並沒證據顯示南部平埔族人口減少。
關於當代平埔族人口的推估,目前最常引用的是:林修澈、王雅萍、黃季平合著,2001,12,《平埔族的分布與人口》,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這本報告推估當代平埔族人口介於10-20萬人之間。
to Richter,不論你對我懷抱何等不屑的心態, 不過, 你所提的番社不到貳叄社一事, 我今天花了些時間, 讀取洪麗完博士的一書.確定了幾點:1. 在番社數一節, 你是對的, 因為此書中指出中部大約有一百多個社, 所以不可能全台達萬以上的數字.2. 但是, 「番社」確實有兩種定義, 一種是納稅用的「社」, 一種是自然部落的社, 我原以為你所指的數字是納稅用的「社」.3. 以許奏摺, 可知 1730年代熟番不下二三萬戶, 另以喀爾吉善奏摺知, 至 1750年代「土著流寓并社番」共有八萬多戶, 六十六萬人, 以此知, 熟番人數大略二十多萬.4. 所以, 至 18世紀中葉, 台灣漢番人口約 2.5 : 1, 此一數字, 又與洪麗完博士從堡與社的資料推估出的 3 : 1, 相距不遠, 應可採信.5. 洪麗完博士曾花費不少時間調閱日本時代的戶籍資料, 她發現確實經常出現原登記為熟的戶口, 改記為福或廣.6. 如認受洪博士的證言, 則日本時代統計的熟番人口數成長率不僅低於福廣, 也低於生, 就不奇怪.7. 換言之, 實際的熟番人數大於日本政府的統計, 但因難以大規模比對, 洪博士並未計算出熟番人口因此流失的比率.8. 因此, 雖然漢番間有某種界線存在, 但有部份熟番已在官方記錄完成最後的同化程序.9. 清雍正時, 熟番人口在 20餘萬, 至 1905年, 卻只剩 5萬, 回到我們最先的討論, 1905年以前, 確實在統計數字上出現熟番大幅減少的現象.以上.
>> 另以喀爾吉善奏摺知, 至 1750年代「土著流寓并社番」共有八萬多戶, 六十六萬人這一段果然又是引自偽科學。根據「宮中檔奏摺中臺灣原住民史料」(http://ianthro.tw/~pingpu/library/fulltext/npmdatabase/),閩浙總督喀爾吉善沒有寫過這樣的奏摺。也許是資料庫漏了?那麼引述者必須提供第一手史料。奇妙的是,網路上搜尋這一段文字,通通與某個偽科學者的名字連在一起。小小抱怨一下:網路上關於臺灣人口史的資訊竟被偽科學撲天蓋地佔滿了,而嚴謹的史學能見度卻很低。
有人查閱過, 說是乾隆二十一年十一月十六日的喀爾吉善奏摺.如果, 以這個線索, 你卻查不到, 那我的第4點, 也還有洪博士的研究做一定的支持.即使是偽科學也不是一桿子打翻. 更何況, 許奏摺的錯誤是從更前面的台銀本就出現了. 並不是沈刻意編造的.
引述論據的人自己不提供原文,只會推給「有人查閱過」,還說別人「卻查不到」,這已經嚴重違反學術規範了吧?另外,「戶口不下貳、參萬」,是兩三萬口,不是兩三萬戶。要計算之前,先把定義搞清楚。再拗下去,就不是被偽科學誤導的受害者,而是偽科學的建構者。
建議要把清代史料有脈絡應用,不能去脈絡使用,清代的人口戶籍統計,與現代的人口學或者大規模人口統計是不一樣基礎的,設想當初是有現代這類堅實的人口統計人員嗎?現在戶籍統計要花很多時間跟金錢,在清代根本沒這條件。那些巡撫或上層的人報的戶籍資料,基本上是一種稅務在用的東西,未必實際是這樣的情況。此外,要先證明1750年的資料出處來源及是否可靠,以及是在哪個脈絡出現的,才能夠去分析,亦即不可以用不同脈絡針對不同問題而呈給皇帝的奏折,卻認為是同一基礎進行比較,這樣是去脈絡解讀史料!我這兩天較忙,一直沒時間去檢閱台銀本的問題到底是因為鄭喜夫(編者)當初的引用版本(乾隆替他爸爸編的那本朱批奏折)就有問題(那這樣問題還蠻大的,兒子名義編的因為某些原因把老爸的那些奏折跟朱批都弄錯,這又可以寫另一篇論文了!),還是確實他自己弄錯了?又,奏折紙本的也要看是哪個版本,因為奏折也有好幾個版本的,其實有的並非原文照錄有的是抄錄,有的正確性高些,有的就沒這麼高。這個我還要再確認(或請清史專家來解惑),因為我當初看乾隆當初在林爽文事件(沒記錯的話)時,曾找出朱一貴事件的檔案來看,看來那個口供啥的就是抄錄本,跟現在留下的斷簡殘編又不太一樣的句子。讓我想起或許有這種可能性。
詹素娟老師的〈熟番身分論〉有一段很有意思的文字:"鮑梅立(Melissa Brown)在臺南縣平埔三村的研究亦發現:從清末到日治初期,頭社、吉貝耍、番仔田14 的平埔族雖然已經與漢人有各種往來──說福佬話,進行水田稻作,祭祖拜公媽,但他們一直維持著「熟番」(或「gun hoan-a」)認同,在通婚關係上始終沒有跨越漢、番的界線。""從這一立足點出發,鮑梅立發現平埔族婦女之未能積極與異族通婚,關鍵因素為「阮番仔無綁腳」(Gun hoan-a bo pak kha)。異族通婚必須仰賴婦女,但在「纏足」這項形諸身體的可見差異,使平埔婦女無論如何過著漢人生活、衣飾容貌如何與漢人沒有明顯不同,仍可以被輕易辨識出來,影響其與外人的通婚。"另一方面,根據1905年的人口普查,11歲以上的福佬女人有85.6%纏足。僅供參考。
to Richter,我並非專業史家, 而是一個業餘人士, 也無法看到奏折原件, 更不用說去比較各種版本的真偽.你不採信這一段, 有你的理由, 但是你說我是偽科學製作者, 我不接受.如果, 我是偽科學製作者, 我又何必問專業史家的周老師, 而何不直接選擇相信沈論?再說, 前面我提到蘇煥智的五萬人說, 你對自己的輕評沒有查證不是採取閃躲立場嗎?對於洪博士所表示的證言, 清楚表明熟番會自己更改籍種登記, 你的所謂漢原不可能混淆說, 難道沒有失誤嗎?做為一個業餘人士, 我已盡了我所能盡的努力, 我確實對這個問題很有興趣, 但有些資料並非我能如此容易取得, 這本是你們這些專業人士應該去努力的部份.可是如果你自己本身就有很強的預設立場, 很可能也會造成你的研究整個偏向, 最後會得出什麼可靠的結果, 實在令人不太樂觀.
路人,>> "鮑梅立(Melissa Brown)在臺南縣平埔三村的研究亦發現:從清末到日治初期,頭社、吉貝耍、番仔田14 的平埔族雖然已經與漢人有各種往來──說福佬話,進行水田稻作,祭祖拜公媽,但他們一直維持著「熟番」(或「gun hoan-a」)認同,在通婚關係上始終沒有跨越漢、番的界線。"這個若用於新竹采田福地的七姓來說,對平埔客來說就不成立。有失之偏頗之嫌。有偽科學? 但是很多台灣史是過度誇大之"偽歷史",不可不慎。
路人,>>那些巡撫或上層的人報的戶籍資料,基本上是一種稅務在用的東西,未必實際是這樣的情況。1. 所以 "戶口不下貳、參萬」,是兩三萬口" 是不一定的!! 也就是說,是戶數可能性較大!!2. 清代後來有所謂保甲制度,是為了防止偷渡所設立,可查淡新檔案!! 似乎在保甲制度後就有調查人丁口數。
路人,淡新檔案http://www.darc.ntu.edu.tw/handle/1918/319381?doTreeView=true&forwardTo=/newdarc/darc-item-window.jsp&query=%E6%88%B6%E5%8F%A3淡屬各庄人丁戶口清冊
洪麗完《熟番社會網絡與集體意識:臺灣中部平埔族群歷史變遷(1700-1900)》第四章第三節對於中部平埔族人口有詳細的討論。根據她的估計,18世紀中葉中部平埔族人口大約七、八千。
幾點小結:1) 「有唐山公、無唐山媽」,「熟」改為「福」、「廣」的個案確實都存在。但那是個案,不能說明漢人大量迎娶平埔族,也不能說明二戰以前平埔族整體混入漢人當中。2) 從伊能嘉矩的紀錄,以及許多人類學者的田野調查來看,平埔族與漢人過去的界線非常明顯,沒有全盤性通婚的情形 (當然有通婚的個案)。3) 從清末到日治初期的資料來看,部分番社的人口確實有流失的現象,但數量是以百以千計,而不是以十萬以百萬計。4) 比較 17 世紀中 VOC 的統計與 1905 年人口普查,並沒有證據顯示平埔族人口大規模減少 (當然部分番社有局部人口流失)。5) 17-20 世紀平埔族人口沒有大幅增加,甚至發生局部流失的現象,並非奇怪的事情。人口數量取決於生產力與生存空間。平埔族學習漢人的農耕生活形態後,在生產力方面有所增加;但其生存空間卻遭到漢人侵佔而大幅萎縮。兩個因素互相抵銷後,部分番社人口增加,部分番社人口減少。6) 二次戰後,國民黨政府剝奪絕大多數平埔族的民族身分。從此,平埔族逐漸混入漢人社會中。以上。
我在前面曾提到 1902 年的統計資料列出 614 個番社,這當中包含東部的番社,並且舊社、新社重複計算。亦即,許多番社遷移之後,舊址已無人口,但仍被列入統計。我沒時間清點到底有幾個平埔族番社。假設我們不管三七二十一,抓 600 個,這絕對是高估。若 18 世紀中葉每社平均 40-50 人,總數大約兩三萬。假設扣掉東部以及舊社、新社重複計算的情況後,抓 300 個。若 18 世紀中葉每社平均 70-100 人,總數大約兩三萬。上述粗估與「番社新舊歸化內附戶口不下貳、參萬,......,每社男婦老幼多至一、二百人,少亦不下數十人。」,數量上還蠻吻合的。
關於蘇縣長,在他底下推動平埔族身分權回復運動的首腦是前主秘陳俊安先生。我與俊安兄一起研究平埔族身分消失之謎,發現這竟是行政措施造成的,而不是過去官方宣稱的「自願放棄」。蘇縣長支持我們的見解,下令戶政事務所清查全縣「熟」的後代,通知這些人並接受他們自願登記為原住民。然而,原住民委員會卻拒絕承認這個措施。目前,兩造正在進行訴訟當中。原住民委員會為什麼採取抗拒的態度?因為當權者都是過去的高砂族,他們擔心平埔族跟他們爭奪資源。尤其更令他們疑慮的是,多數平埔族已不易與漢人區隔,而許多漢人又想冒充平埔族。他們擔心這扇門一旦打開,不知有多少「真平埔族+假平埔族」會突然冒出來,嚴重稀釋資源。所以,各位關心平埔族的朋友們,請支持平埔族回復原住民身分的運動,而不要支持那些冒充平埔族的偽科學。
首先, 我要說的是, 在洪麗完教授的書中與簡炯仁的書中都指出新舊社並存的現象. 並不是新社成立, 舊社就消滅.其次, 就我淺薄的了解, 戶口比較可能是指戶數, 如果是人數則會使用「名口」一詞.其三, 個案不個案, 要做大規模的驗證, 而不是憑個人臆測, 這也一直是台灣人口問題最棘手的地方.最後, 我不知道平埔族的朋友的擔心有何事實基礎, 既然現有資料以日本時代戶口為準, 也沒什麼造假空間. 而且, 我相信很多探索這個問題的人(包括 Richter 所指控的沈), 並不是打算去爭取原住民特別待遇, 而是想弄清楚自己的來歷, 想知道台灣過去發生了什麼事情.
三分種學會「戶口」的用法。範例:乾隆十八年十一月廿四日閩浙總督革職留任喀爾吉善等奏報民(社番)數穀數摺[略]閩省乾隆十八年分福州興化泉州漳州延平建寧邵武汀州福寧臺灣十府永春龍巖二州屬并各衛所場灶及鳳山縣八社土番查照保甲門牌除去流寓人等實在土著男婦大小戶口總共七百八十六萬一千七百七十二名口[略]
奏摺原件的確不是人人都可以看,但史語所內閣大庫和故宮軍機檔的目錄早就丟在數位典藏聯合目錄裡,不用跑兩個地方就可以查。真的要看數位照或是去調檔也並不是那麼困難,史語所的內閣大庫只要申請授權,數位檔還國內免費使用。台灣兩大清代檔案都沒有喀爾吉善乾隆21年11月16日的紀錄,剩下找不到資料庫入口的北京一檔館。不過北京一檔館要是有這件,大約也是被影印或是抄回來,不會只是「有人看過」。至於來源不明的孤件,麻煩請收藏者出示原件供專家鑑定以昭公信。我從來就覺得我有平埔血統,不幸我家不住台南,不然我真的會去查先祖是否曾經被登記為「熟」,我很樂意改回平埔族。不過我實在不能理解有平埔血統和是平埔族是怎麼畫上等號的。那我要是考證出我從中國來的先祖有鮮卑血統,我可以登記我是鮮卑人嗎?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1CKqjEujKyUC&pg=PA166&lpg=PA166&dq=%E4%BA%BA%E4%B8%81%E6%88%B6%E5%8F%A3&source=bl&ots=ouFBUqjmi6&sig=i2TExWTCSh9wwVL7sDiR6Ic49HY&hl=zh-TW&ei=haoXTMjIONGLkAX31tidCw&sa=X&oi=book_result&ct=result&resnum=6&ved=0CDIQ6AEwBQ#v=onepage&q=%E4%BA%BA%E4%B8%81%E6%88%B6%E5%8F%A3&f=false請看此書, 清代經濟簡史, 張研著, p.165, 乾隆六年, 全國人口統計始改「丁」為「口」.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1CKqjEujKyUC&pg=PA166&lpg=PA166&dq=%E4%BA%BA%E4%B8%81%E6%88%B6%E5%8F%A3&source=bl&ots=ouFBUqjmi6&sig=i2TExWTCSh9wwVL7sDiR6Ic49HY&hl=zh-TW&ei=haoXTMjIONGLkAX31tidCw&sa=X&oi=book_result&ct=result&resnum=6&ved=0CDIQ6AEwBQ#v=onepage&q=%E4%BA%BA%E4%B8%81%E6%88%B6%E5%8F%A3&f=false請看「清代經濟簡史」, 張研 著, p. 165, 清代自乾隆六年, 全國戶口計算數字, 始改「丁」為「口」.
雍正年間有關番社歸順戶口的奏摺1) 雍正二年十一月廿六日福建臺灣鎮總兵官林亮奏報招徠生番歸化情形摺[略]隨同守備吳崑於拾壹月貳拾貳日前來府治齎獻戶口冊籍男婦共有伍仟柒百玖拾玖名口願附版圖[略]按:5799口不包括兒童。2) 雍正二年十二月廿四日福建巡撫黃國材奏報生番歸化摺[略]聞事雍正二年十二月初四日據臺廈道吳昌祚等報稱鳳山縣南路山前生番有歷歷社等五社諸羅縣北路山前生番有本祿社等四社又鳳山縣山後傀儡生番有八里罔社等六十五社通計共七十四社共男婦五千七百九十九名口各遣土官造具戶口冊歸化[略]按:5799口同上,其中魁儡生番65社不屬於後來的平埔族。3) 雍正三年三月初一日福建巡撫黃國材奏報彰化縣生番歸化摺[略] 雍正三年二月初四日復據臺灣道吳昌祚等報稱新設彰化縣內山又有巴荖遠社麻著麻著社獅仔頭社獅仔社生番共男婦八百五十一名口各土官造具戶口冊歸化[略]按:851口不包括兒童。4) 雍正三年五月初八日福建臺灣鎮總兵官林亮奏報生番歸化摺[略]鳳山縣淡水司巡檢魏如玉在於南路內山招出[略]齎獻戶口冊男婦共貳千參百貳拾陸名口願附版圖[略]按:這些社位於恆春半島,不屬於後來的平埔族。2326口不包括兒童。5) 再來就是雍正八年五月二十四日福建水師提督南澳總兵許良彬請設立巡檢摺[略]其番社新舊歸化內附戶口不下貳參萬社各種圍莿竹中植果木蓊鬱居室處焉每社男婦老幼多至壹貳百人少亦不外數十眾越數里方有一社[略]按:由「每社男婦老幼」判斷,兩、三萬口包括兒童。6) 康熙朝修纂的《臺灣府志》記載番口 8108 (不包括兒童),加上雍正八年以前陸續歸化的 5799、851、2326 口 (皆不包括兒童),到了雍正八年時,大約17000口 (不包括兒童)。加上兒童,正是兩、三萬口。
也許還有漏網之魚,但考證歸化番社戶口不在我近期的研究進度內,所以暫時打住。歡迎有志之士繼續補充。
路人,>>那我要是考證出我"從中國來"的先祖有鮮卑血統,我可以登記我是鮮卑人嗎? 那你就不算是台灣的 aborigine(原住民)。
網友 inosen 說:「建議要把清代史料有脈絡應用,不能去脈絡使用」,這句話得牢牢記在心中。雍正皇帝即位不久,治臺官員忙著招撫生番,向皇帝邀功。每當有生番歸化,官員寫的是「生番歸化摺」。而且生番歸化時一定會有個動作:由頭人造具戶口冊,獻給官員,然後才能納入版圖。雍正三年,巡視臺灣監察御史禪濟布稟報皇帝說:「真是皇恩浩蕩呀!最近臺灣愈來愈多生番歸化我們了!」想不到雍正連雞毛蒜皮小事都不放過,責備他說:「聽說生番傷人,你為何沒有稟報?」到了五月,雍正裁示:「生番歸化看起來是不錯,但如果歸化後又逃亡,還不如不要歸化,與我們相安無事就好。」往後數年,治臺官員就不忙著招撫生番了。從雍正三年到八年,都沒有出現生番歸化的事件。許良彬的奏摺不是「生番歸化摺」,也沒有造具戶口冊的動作,很顯然其目的不是要稟報又有生番歸化了。事實上,他寫的是「請設立巡檢摺」,意思是:「歸化的番社已經有多少人口了,若不設立一個新職位,實在管不了呀!」解讀史料要有脈絡,不能看到黑影就開槍。
終結平埔血統論的流言 (一)http://richter.pixnet.net/blog/post/26398782
路人,>>平埔族的生存空間也在漢人的侵佔之下大幅萎縮.會說出這句話,表示你被偽歷史迷惑了!!
路人,1.清朝治台,是以番治漢,由各地屯丁多是熟番就可知。2.台灣的土地,是由番招漢佃來合力開墾,何來大幅侵佔? 清朝治台是有法律的,不是說侵佔就侵佔的!偽歷史老是把少數侵佔說成全台皆然,以偏蓋全也!
路人,http://www.libertytimes.com/2010/new/may/17/today-north6.htm姓永少見 幾乎源自龜山他們"自以為"自己是漢人!! 研究平埔的人很清楚的!他們的土地會不會被大幅侵佔??
路人,1.依你的"科學推論",近250年 人口毫無成長!!>> >>255 年之後,日本人在臺灣舉辦全東亞最早的人口普查。根據這次人口普查,1905 年「熟蕃」(平埔族) 共有 46432 人 [2]。從 47823 到 46432,平埔族人口確實停滯不前2. 依新聞之龜崙社,單只有永姓後代就可超越2千人..>>全台子孫 約有2千餘人那全台的平埔族,就只有永姓 會成長囉?會不會太荒謬了??
終結平埔血統論的流言 (二)http://richter.pixnet.net/blog/post/26402382
「...因此,清據時期臺灣的移民社會,還是一個『羅漢跤』社會.一七二七年閩浙總督高其倬,為奏聞臺灣人民攜眷情節事時說:『竊查臺灣各處居住人民,多係隻身在彼,向皆不許攜帶婦女;......查得臺灣府所屬四縣中臺灣一縣,皆係古來住臺之人,原有妻眷;諸羅、鳳山、彰化三縣,皆新住之民,全無妻子』,又『統計臺灣一府,惟中路臺邑所屬,有夫妻子女之人民.自北路諸羅、彰化以上,淡水、雞隆山後千有餘里,通共婦女數百人;南路鳳山、新園、瑯橋以下四五百里,婦女亦不及數百人.合各府各縣之傾側無賴,群聚至數百萬人,無父母妻女宗族之繫累』,又『男多於女,有村庄數百人有無一眷口者』...」~~簡炯仁<台灣開發與族群>p.124即使漢人人口真如爾所云,非常之多,請問沒有幾個女人,男人如何生孩子?既然,爾判定漢番通婚僅屬個案,台灣漢人人口爆炸性的成長,難道都是無性生殖?更何況此項禁令直到1875才被正式廢止.爾之偏見太甚.縱,爾的數字是完全正確的,以起點五萬,終點五萬,就推論中間的人口數字是完全一直線的五萬,也是沒有根據的推論.不知道是否可稱為另類偽科學.
早期的臺灣確實有過這種官方所稱的男多女少問題,這也是理所當然,因為在開墾初期,什麼都還沒安定下來,會攜家帶眷前往的也不多吧,應該是等到開墾有一定成績才會回鄉去娶妻或接妻小回來。而那個男多於女的問題,有一段常被引的藍鼎元的文句:十八重溪在哆囉嘓之東,去諸羅邑治五十里,乃一溪曲折繞道、跋涉十八重,間有一二支流附入,非十八條溪水橫流而過也。其中為大埔莊,土頗寬曠,旁附以溪背、員潭、崁下、北勢、楓樹岡等小村落。未亂時,人差盛,今居民七十九家,計二百五十七人,多潮籍,無土著,或有漳泉人雜其間,猶未及十分之一也。中有女眷者一人,年六十以上者六人,十六以下者無一人。皆丁壯力農,無妻室,無老耆幼。其田共三十二甲,視內地三百六十餘畝。亦據報聞,無核實清丈。本哆囉嘓社番之業,武舉李貞鎬代番納社餉、招客民墾之者也。(見東征集卷六 〈紀十八重溪示諸將弁〉)而這些人,在藍鼎元東征集的其他地方也有出現:廣東饒平、程鄉、大埔、平遠等縣之人赴臺傭雇佃田者,謂之客子。每村落聚居千人或數百人,謂之客莊。......客莊居民,從無眷屬。合各府、各縣數十萬之傾側無賴遊手群萃其中,無室家宗族之係累,欲其無不逞也難矣。亦即,在清領初期,很多是赴台受人雇庸佃田,一則是婦女渡臺之禁很嚴,另則是這些人就跟現在打工仔,或者外籍勞工一樣的道理,你今天去泰勞宿舍看,一定性別比例嚴重失衡吧?藍鼎元一直說要解決這些社會問題就是要讓他們可以帶眷口來台,沒眷口的就不准來了。如果有朝一日這些人有點辦法要定居了,勢必會想辦法把眷口遷來臺灣。至於辦法,根據當時的作法就是偷渡,偷渡來台,也是不勝枚舉。 況且,印象所及官方還是有幾次准許攜帶眷口的命令。而且中國歷史一直都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情況。附帶一提,說實在的,當然確實有番漢通婚情況,但是也要想想如果是一個羅漢腳,啥都沒有,三餐都吃不飽,有幾個人願意嫁給這種人?
路人,>>如果有朝一日這些人有點辦法要定居了,勢必會想辦法把眷口遷來臺灣。至於辦法,根據當時的作法就是偷渡,偷渡來台,也是不勝枚舉。 況且,印象所及官方還是有幾次准許攜帶眷口的命令。而且中國歷史一直都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情況。"偷渡來台,也是不勝枚舉?" 這有何根據? 重點是靠偷渡可以偷多少人??這是標準的阿Q式偽歷史也!! 不要忘了 康、 雍、 乾 可是盛世,有這末昏庸嗎? 清朝治台,所有官員都禁止攜眷!! 一般漢人何以會可以搬眷!! 雖是有開放,但發生敝端,玄又禁止了!
路人,反證之,如果早就偷渡一堆人來台,何以要不斷的上奏請求開放渡台禁令??
>>>>"偷渡來台,也是不勝枚舉?" 這有何根據? 《小琉球漫誌‧卷七‧海東賸語》:入臺私渡者甚夥。鳳山新誌載私渡之害,甚為詳悉;因備錄之。「內地窮民,在臺營生,囊鮮餘積,旋歸無日。其父母妻子俯仰乏資,急欲赴臺就養,格於例禁,群賄船戶,冒頂水手姓名掛驗;女眷則用小漁船夜載出口,私上大船,抵臺復有漁船乘夜接載,名曰灌水。《臺灣采訪冊 ‧大學士九卿議覆公中堂福議奏》:至禁止攜眷之例,自雍正十年至乾隆二十五年,屢開屢禁,經前任總督楊廷璋酌請定限一年,永行停止,而挈眷來臺灣者,至今未絕。總因內地生齒日繁,閩、粵民人皆渡海耕種謀食,居住日久,置有田產,自不肯將其父母妻子仍置原籍,搬取同來,亦屬人情之常。>>>>清朝治台,所有官員都禁止攜眷!!《東華續錄選輯》:乾隆四十一年丙申(一七七六)夏四月辛酉(二十日),諭:『鍾音奏:「臺灣府諸羅縣知縣李倓見年五十五歲,尚無子嗣,呈請攜眷赴臺;查與定例相符,應請准其攜帶」等語。臺灣文職官員,知縣以上年過四十無子者,方准攜眷前往;此例未知始自何時?殊可不必。該處雖遠隔重洋,自設立府縣以來,地方寧謐,與閩省內地無異;且各員攜眷赴任,不至內務分心,於辦公亦甚有益。方今中外一家,更不必過存畛域之見。即如伊犁等處距邊萬餘里,其駐守之將軍等官俱准其攜帶家眷;何獨於臺灣過為禁制乎!王道本乎人情,舊例尚未為允協。嗣後臺灣文武各官,無論年歲若干、有無子嗣,如有願帶眷口者,俱准其攜帶;其不願帶者,亦聽其便。著為令』。
>>>>反證之,如果早就偷渡一堆人來台,何以要不斷的上奏請求開放渡台禁令??〈大學士九卿議覆公中堂福議〉所錄福康安原奏:若一概嚴行禁絕(攜眷),轉易啟私渡情弊。前經臣福康安據實奏明,毋庸禁止。嗣後安分良民,情願攜眷來臺灣者,由該地方官查實給照,準其渡海。一面移咨臺灣地方官,將眷口編入民籍。其祇身民人,亦由地方官一體查明給照,移咨入籍。如此則既可便民,而內外稽查,匪徒亦無從冒混。倘有內地逸犯逃遣竄至臺灣者,地方官若能盤獲,準予從優獎敘。倘別經發覺,訊明由何處進口、何處藏匿,即將該管員弁從嚴參處等語。
路人,斷章取意之偽歷史又來以偏蓋全了? 1. 小琉球漫誌卷七 >>一經泛口覺察,奸梢照律問遣,固刑當其罪,而杖逐回籍之愚民,室廬拋棄,器物一空矣。 >>行至深處,全身陷入泥淖中,名曰種芋 >>寧知是偷渡,登岸禍及身。可恨在舟子,殛死不足云。 2. 《臺灣采訪冊 ‧大學士九卿議覆公中堂福議奏》 這個是議奏,事實上清朝還是禁止攜眷為主3. >>臺灣文職官員,知縣以上年過四十無子者,方准攜眷前往 只有官員且年過四十,反可見其苛!!
發現 1716 年時,山豬毛 10 社 1385 人以及岸裡 5 社 3368 人歸化清國。因此 1730 年清國控制的原住民人口更新為 33253 人。
靠偷渡能偷多少人?這個確實數據如果我能回答就是神了,但是一直說偷渡是問題,代表的反面就是偷渡問題確實很嚴重。現在台灣有所謂現代化海防都很難防範偷渡,更何況兩三百年前的清朝官方。但是,你看那些奏折就知道,尤其是乾隆年間,幾次奏請讓這些移民可以搬眷,我看到的至少有幾次是皇帝准的。不是只有議奏。你有興趣去用漢籍資料庫自己查。因為太多,族繁不及備載,不是我偷懶。你關鍵字用偷渡去查。不難查,現在文建會以前有出明清臺灣史料集成,可惜沒有全部都有電子資料庫可查,不然應該更容易查。如果真的要我清楚交代史料來源,等我在寫完後在自己的部落格上登出。這裡要留言就太多了。
一次能偷多少人,有一些線索:吏部「為內閣抄出福建巡撫吳士功奏」移會(台案彙錄丙集卷78)臣一載以來,留心察訪,實屬確有之事。然卒未有因陷溺而告發者,緣事在汪洋巨浸,人跡罕到之地,被害者既已沒於波臣,倖免者亦緣自干禁令,莫敢控訴。故例禁雖嚴,而偷渡接踵。臣與督臣俱令先後查拏,或偷渡未成而被獲,或出港遇風而退回。計自乾隆二十三年十二月起,至二十四年十月止,一載之中,共盤獲偷渡民人二十五案,考幼男婦九百九十九名口;內溺斃男婦三十四名口,其餘均經訊明分別遞回原籍。其已經發覺者如此,其私自過臺在海洋被害者恐不知凡幾。乾隆23-24年一年之間,查獲的有25案,有偷渡客999名(算一千好了),平均一案算40人。不管大小船,就算一案一船好了,一船可以偷約四十人。被查獲的有二十五案,但實際上沒被查獲者到底有多少??也是一個問題。
to inosen,您似乎是史學專業人士, 有個問題請教.既然, 長久以來主流理論認為偷渡黑數極高, 那麼這些人照理講應該是大清朝無法課到這些人的稅.除非, 這些人被就地合法, 否則, 如何列入人口統計之中? 也就是說, 這些人如未被就地合法, 所謂台人六十餘萬, 應該不包括這些人.是否存在就地合法的證據?又就地合法的人數究竟多少?
根據 1910年《平埔蕃調查書》,當時平埔族部落有 260 個。請丟棄我前面提到的 1902 年包含生蕃部落的數據。
終結平埔血統論的幾個流言 (三)http://richter.pixnet.net/blog/post/26408696
有效的論證邏輯應該是這樣的:先證明證據 A 正確,再由正確的 A 支持理論 X。不過,有些人卻反其道而行。他們相信理論 Y 是成立的,而證據 B 既然支持理論 Y,那麼 B 就是正確的。假如我們經過嚴格的檢驗,發現證據 B 並不正確。他們的反應通常是:「你看,證據 C 也支持理論 Y 呀,可見 B 不會錯。」假如我們又證明證據 C 也不正確。他們很快就會搬出救兵:「你看,證據 D 還是支持理論 Y,那麼 B 與 C 怎麼會錯呢?」更糟的是,如果理論 Y 對抗的是理論 Z,他們馬上就會懷疑我們是理論 Z 的擁護者。倘若理論 Z 有問題,那麼我們對於證據 B、C 的嚴格檢驗就變成不可信了。於是,不正確的 B 與 C 被許多人捍衛著。上述符號,可代入任何事物。如果您還是覺得很抽象,不妨試試看下列的例子:證據 B:荷蘭統治臺灣時,已有二、三十萬平埔族。證據 C:1730 年,60 萬平埔族歸附清國。證據 D:林媽利。理論 Y:臺灣人是平埔族的子孫。理論 Z:臺灣人是炎黃子孫。事實上,就算 D 是對的,也不能改變 B、C 不正確的事實。而嚴格檢驗 B、C,並不等於擁護 Z。平埔血統論的出現,很明顯是為了對抗炎黃子孫論。後者宣稱:「大家都是炎黃子孫,血濃於水,所以大家都是中國人。」有些人為了駁斥這個理論,採取的策略是證明臺灣人不是炎黃子孫。而讓這個策略成功的最有效辦法,就是將臺灣人的血統與南島原住民連接起來。然而,有些人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大量複製炎黃子孫論者的慣用伎倆:捏造證據、歪曲史料。如果炎黃子孫論本身破綻百出,那麼用同樣手法操作出來的論述,就不會破綻百出嗎?而且,用相同手法建立對抗的論述,只不過是雙雙淪為種族主義的同路人。我們應該做的,是徹底揚棄以血統建構國族的手段。我們追求政治自決,是為了捍衛共同的民主、自由、人權信念。我之所以跳出來終結流言,是因為這些流言已經在三個層面上產生惡質的影響。首先,許多粗製濫造的東西,都被貼上「臺灣史」的標籤。這已導致「臺灣史」這塊招牌在學術圈裡蒙上陰影,使臺灣史研究的正常發展受到負面影響。再者,平埔血統論嚴重打擊平埔族復名運動。二次戰後,平埔族的民族身分遭到政府剝奪,被迫隱身於漢人當中。然而,許多平埔族人並未忘記他們的身分,持續要求政府回復他們的民族身分。他們的訴求遭到政府百般阻撓。政府的藉口之一,正是平埔血統論者最愛宣稱的:「由於血統融入漢人當中,平埔族已成為歷史名詞,不復存在。」此外,以血統論來建構臺灣的政治自決論述,將導致臺灣的主體性建立在極為脆弱且遭人唾棄的種族主義基礎之上。若不趕快放棄這樣的手段,臺灣的政治自決論述必定走進死胡同。
路人,偷渡是有也是事實,但不可"以偏蓋全",不然就是偽歷史也!!1.台灣男性漢人若其傳宗接代大部份要靠偷渡女人來台,需要偷渡幾十萬女人?? 如果全家老小一起偷渡,那更不可能大量吧?? 而且安土重遷,為何不托人或親自寄錢回家養老父母? 重點是當佃農能賺多少錢?? 2. 據我所知清代為了有效防範偷渡,有所謂保甲制度,這個人口是同時計算大陸與台灣兩邊的人口,所以如果人口大量偷渡來台,大陸那邊的保甲制度會沒發現嗎?
路人,>>平埔血統論嚴重打擊平埔族復名運動。二次戰後,平埔族的民族身分遭到政府剝奪,被迫隱身於漢人當中。然而,許多平埔族人並未忘記他們的身分,持續要求政府回復他們的民族身分。他們的訴求遭到政府百般阻撓。 你這種說法是有問題的,其時很多人是因為平埔血統論數之後,開始懷疑自己有平埔血統,然後問長輩或者去調查日治戶口,赫然發現原來自己是平埔後代,你把平埔血統論術者 過度污名化了!!
有一個地方,立了三、四塊「禁止傾倒垃圾」的牌子,你覺得:(A) 可見這個地方不太可能傾倒垃圾。(B) 這個地方傾倒垃圾的情況很嚴重。我猜這裡有些連名字都不敢公開的人會選 A。
>>>>據我所知清代為了有效防範偷渡,有所謂保甲制度,這個人口是同時計算大陸與台灣兩邊的人口,所以如果人口大量偷渡來台,大陸那邊的保甲制度會沒發現嗎? 《清史稿‧食貨‧戶口》:(乾隆)二十四年,定番界、苗疆禁例。凡臺灣民、番不許結親,違者離異......若往來貿易,必取具行戶鄰右保結,報官給照,令塘汛驗放始往。 如果照無名氏的邏輯,如果清廷"必取具行戶鄰右保結"的命令真的那麼有效,那"臺灣民、番不許結親,違者離異"是不是同樣有效?
路人,>>定番界、苗疆禁例。所謂番界應是指生番界,不要混淆了!!
路人,>> 我猜這裡有些連名字都不敢公開的人會選 A。 >> 歡迎大家迴響暢談;請相互尊重,勿攻擊...有必要說話這末酸嗎? 你真的了解台灣平埔史嗎? 不要被一些官方數據與偽歷史迷惑了!! 現今山地原住民族人口有近50萬人,平埔族在清代活耀於平地,是山地可以養的人多還是平地?
路人,在網路上 Larry,inosen,與"路人"到底是誰公怖了名字,這有差別嗎?
路人,漢番通婚,子女輕易穫得漢姓!! 為番父母者慮其後也!http://ianthro.tw/~pingpu/museum/pinpuhistory/culture/nanbeiser/03/03-2.htm就蒲姓之例,蒲生將女招贅以承家,將男招贅他姓,其俗似有重女輕男的傾向。另依戴姓系譜,戴枝與客籍(廣東人)女子朱月英成婚,育二子二女,長女戴又招漢人中醫師(也是地理師)陳讓為婿(指第二次婚),但子嗣均姓陳,並承繼派下權。雖然朱月英後來再婚,所生子嗣因朱氏的關係,也有派下權。 洪麗完,〈沙轆社史之考察〉載潘英海、詹素娟編,《平埔研究論文集》,台北:中研院台史所籌備處,1995,頁290。1. 漢人可能因與平埔女子成婚而承繼其財產的現象。2. 沙轆社女子雖招漢人為婿,但子嗣仍隨父姓的事實,3. 該社似有以女承家的傳統,甚至即使嫁入平埔家庭的漢人女子,也可能因而繼承派下權,並將其權力傳承給再婚子嗣。
路人,1. 假設雍正八年(1730),福建水師提督南澳總兵許良彬上書雍正之原文真如下,且解釋為"二、三萬人口">> 原文是:「其番社新舊歸化內附戶口不下貳、參萬,社各種圍莿竹,中植果木蓊鬱,居室處焉。每社男婦老幼多至一二百人,少亦不外數十眾,越數里方有一社。」2. 乾隆三十年(1765)閩浙總督楊廷璋確指出 "海外數萬戶熟番,將永為臺郡禦侮之藩籬,邊疆自臻寧謐矣。"http://ianthro.tw/p/120南北二路理番同知與撫墾局: 乾隆三十年(1765),閩浙總督楊廷璋,疏奏請特設南北兩路理番同知,另行專管,以明責任。疏中略以:「邇來番地,多為漢人所侵佔,致番民生計日艱,生口日減。而民番間之紛爭,日出不窮。實為臺灣之隱患,宜預為思患預謀之計,應倣粵東治理猺人之例,設同知專管。二、將淡水、彰化,諸羅一廳二縣所屬之番社,設理番同知一員,將泉州府西倉之同知裁汰,添改為臺灣府理番同知。其編制員額及經費,統由裁汰之數移抵,裁彼充此,僅須頒給臺灣北路理番同知關防即可。至於南路臺灣、鳳山兩縣,社番民甚少,擬以此責請臺灣海防同知兼管,酌量裁添,無須添官糜帑、而番務又不致於廢弛。自此,番政自可日納正軌,奸民亦無所施其伎倆,海外數萬戶熟番,將永為臺郡禦侮之藩籬,邊疆自臻寧謐矣。」同年末,上諭議准,分設南北二路理番同知。北路理番同知衙門,設置於彰化(即舊淡水同知衙門)。管轄淡水、彰化、諸羅一廳二縣。南路理番同知,令臺灣海防同知兼管(在臺南),管轄臺灣、鳳山二縣。則,1730至1765之35年間一兩代人,戶數由30000/一戶5人= 6000戶,增長至"數萬戶熟番"??
路人,漢番通婚由來已久...節錄自 :http://ianthro.tw/~pingpu/education/Essay/essay-pepo/06/06.htm荷據時期,荷人為殖民政策與布教方便起見,聽任傳教師與先住民婦女結婚。據一六二九年二月,駐臺宣教師甘迪紐斯(G.Candidiuns)致巴達維亞東印度公司總督意見書中有:「……此時派遣適當之傳道者,實屬急要之事,而以傳道為終生事業,與當地女子結婚,作永住之計,是所最為希望者。……」,此建議似被採納,現南部新港一帶均留存口碑云:該社頭目之女與荷人結婚之事。 明鄭時期,在屯兵制度之下,漢人與先住民女子結婚之實例尤多,自無異議。按自鄭成功克復臺灣之後,其所率兵士皆屬男性,屯墾各地,久居之後娶先住民婦女為妻,此因缺乏內婚制之配偶對象。 清廷之領臺之後。因視臺灣為孤懸海外,奸宄逋逃之藪地,乃頒布大陸人民渡航臺灣之三禁。其中有一禁:即不准攜伴家眷渡臺,已在臺者亦不准招家眷抵臺。於是 在臺發生嚴重之男多女少現象。在臺漢人之娶先住民婦女者當繼續增加,致在先住民社會間造成嚴重之社會問題。起初此種現象發生於漢人與平埔族之間,後來更發展至未歸附先住民之間。據「臺海使槎錄」收載「番俗六考」中之記事云:「近日番女與漢人牽手者多,……歸化番女亦有為漢人妻室者,往來倍親蜜……瑯嶠一社喜與漢人為婚。以青布四疋,小鐵鐺一口,米珠觔許為聘。臨期備牲醪,白之所親及士官成婚。」又云:「納番女為妻妾,以至番民老而無妻,各社戶口日就衰微」等可窺知漢人之繼續娶先住民婦女為妻,確已構成先住民社會間極大之隱憂。為緩和此等情勢,乾隆年間,大學士鄂爾泰等奏請准予臺民招眷來臺,云:「已之業在臺灣者不能棄其田業,亦不能攜家眷;另娶番婦恐滋擾書」。其立意為保護先住民,以挽回社會男女結構之均衡。 本來異族同婚乃促進同化作用之主要因素。在臺灣妨害社會同化之種族偏見,因受漢人男多女少之迫切問題而被沖淡。凡大陸來臺未婚男子,在臺輕而易得之配偶對象,即先住民婦女。因先住民婦女子有欣慕漢族之傾向,故漢人婚佔之弊端易生。「裨海紀遊」載:「客至,番婦傾桶中酒,先嘗然後進客。客飲盡則喜,否則慍而客有憎之,即呼其憐婦,各衣毯衣,聯袂為歌似侑觴,客或狎之亦不怒,其夫見婦為客狎之喜甚。謂妻實都也,故唐人悅之云。若同類為奸,則挾弓矢,偵奸人射殺之,而不對其婦。」,此係康熙三十六年平埔族之情形。因平埔族多屬母系族制,以女為家,贅婿於家,生男則出贅。故漢人之與先住民婦女結婚者,除去根本上之缺女問題為主因外,存心於入贅後可左右其家務,往往有以利慾為主要目的,乘先住民婦女純樸愚直之性,百方籠絡,以侵佔其土地者,故乾隆二年巡臺御史白起圖等奏准,嗣後漢民不得擅娶先住民婦女,先住民婦女亦不得牽手漢人,違者即行離異,漢人照民苗結親之例,杖一百離異;士官通事照民苗結親之例,降一級調用。其從前已娶生有嗣子者,即行安置為民,不許往來番社,以杜煽惑生事之端。 當時所頒布「戶律婚姻嫁娶違律主謀人罪附例」之有關規定如下:「福建臺灣民人,不得與番人結親,違者離異,民人照違制律,仗一百,士官通事減一等,該地方官如有知情故縱題參交部議處,其從前已娶,生有子嗣者,即安置本地為民,不許往來番社。違者亦應照重律,杖八十。」 按清廷之禁漢人與先住民女子婚姻利少弊多,清廷之禁婚主要目標,乃制止漢人之入禁地與先住民女子贅婚。因恐由於其結親加速先住民社會之崩潰,尤其深恐入贅土目家,至掌握實權者。然對一般娶先住民女子為妻妾卻不加干涉,故形成滔滔不止之風。更有不少漢人潛入未歸附先住民之境界。例如乾隆末年粵民黃祈英入淡南庄賽夏族社地,娶先住民女子為妻,占得頭目地位。尤其恒春、臺東等未歸附先住民,居地久成官方未能管束之地,故漢人之偷越而娶先住民女子者夥多,漢人與先住民之混血兒有累代因襲形成特殊階層之觀。此可引「臺灣輿圖」所載鳳山縣輿圖中圖說:「瑯髗負山面海,山徑陡絕,為生番之巢。閩人粵人土生囝參居於此。閩人謂納番婦所生之子曰土生囝。近山之東方曰平埔、猴洞、龍涎,土生囝千餘輩,分二十一莊聯絡。龍涎一社之地最小,復為土生囝侵佔云云」,可徵知當時混血已構成一社階程。 此外大量未婚漢人之畸形社會,對住民之社會風紀亦頗有不佳影響,爰引嘉慶十五年閩浙總督方維甸之有關保護土著開示中:「各社番女本各有夫,或夫故守孀。另有惡社丁,侍強姦佔著,尤為可惡。查姦佔良家妻子為妻妾者,律應問絞。茲本部申明定例嚴禁,除飭地方嚴密查拏外,嗣後敢再有姦佔番婦情事,立即嚴拏,照律治罪。」又開示:「番俗尤為淳樸,乃有無稽游民,竄匿番社,包娼開賭,許屯弁屯兵立即擒拏,送官究治。倘敢容留,並將該屯弁屯丁治罪。」 此禁飭係針對漢人之無賴,破壞先住民純樸社會之弊端而發。又據光緒三年,淡水同知承福建巡撫之意所公布於平埔族中港社禁諭所存案牘,對以抱養苗媳為名,待女子長成,強制令為娼婦,往往不為擇配偶者之禁諭,可知平埔族之社會已深蒙漢人弊端之感染。 總之,清代對欲保護先住民社會, 禁漢人與先住民女子婚姻之制壓政策,實際上僅屬治標之措施,眾多先住民女子與漢男之婚娶,加連同化,使平埔族失去固有之體質及文化,致今日絕少有純粹平埔族之後裔。 同治十三年因對平埔族政策之政革,撒除「漢番禁婚」之律令。先住民女子與漢人之婚娶再無禁制。沈葆楨上「臺地後山請開舊禁疏」中云:「臺地民人不得與番民結親,違者離異治罪。地方官參處,從前已娶者不許與番社往來,違者治罪。際此開山方始,招墾方興,臣等揆度時勢,將一切舊禁畫能開豁,以廣招徠,可使無所瞻顧。」至此,漢人與先住民女子之婚姻為法所許,且在臺灣社會上,因混血兒視同漢人,編入民人戶籍,故並未形成混兒獨特之另一社會階段。
路人,以許良彬之台銀版或者不知何來之所謂原奏摺來看...1. 地南北延裘二千餘里...越數里方有一社, 以台灣地圖來看,台灣實際南北延長近350公里,可約略得知其一公里約等於5里,而台灣地形圖來看,西部平原與丘陵地之廊帶至少20公里,也就是近100里,而其所謂越數里方有一社,若假設平均5里一社,也就是一公里一社 則 至少有近 350 * 20 = 7000 社也。 也就是說 這裏所稱之社非初歸化所謂之"番社",而是接近自然聚落之村也。2. 如果說新舊歸化不下二、三萬是指人口,假設取有五萬番人口, 則若以每社少亦不下數十人,取50人來算, 則 5萬人 / 50人一社 = 最多也只有 1000 "社" 之自然聚落...所以說,這戶口二、三萬要硬說成 人口,其不無問題!!
終結平埔血統論的幾個流言 (四)http://richter.pixnet.net/blog/post/26473356
終結平埔血統論的幾個流言 (五)http://richter.pixnet.net/blog/post/26486854
路人,可見許良彬所說之 "越數里方有一社" 到日本時代 無多大改變也! 難到說這些 "社" 全部被 漢人趕走,而且維持 這種竹籬笆之架構? 還是說多是假漢人也??http://twstudy.iis.sinica.edu.tw/han/Paper/Village/TwPlaceMisc.htm越過濁水溪南行,前述的散居型逐漸在混合型中消失,各聚落十分集中,那種單獨一戶或二戶的情景也漸漸的極為少見。大概每隔約一公里左右就有一個密集部落。由斗六、嘉義、台南到高雄的一大片平原上,所呈現的就是這種集居型部落,沒有例外。這種集居型聚落的農家,似乎對道路沒有多大的興趣,村街的特徵並不多見。而由於只是數十間農家聚集一處,彼此之間沒有固定的通路,因此稱「團村」比較合適的形式反而較多見。不管是一戶戶住家的周圍,還是每一個部落的周圍,除了那些為了防止瘧疾而撤除的牆垣外,一定都有竹籬笆,不過其中也有不具牆垣的功用,只不過是散佈在各處的竹叢。
真高興!各位網友討論的超熱烈!本文作者周老師有在看各位關於平埔族人口和血緣問題的討論,只是老師這個暑假非常忙,她正在思考如何回答這些問題,請各位朋友再給周老師一些時間。謝謝
平埔族血統論爭議 小整理台北馬偕醫院的林媽利醫師對於人類組織抗原的研究發現,原住民族的組織抗原跟臺灣漢人並不相同,估計目前臺灣的客家及福佬人中,有13%具有原住民血統 [1]。林媽利於〈從組織抗原推論閩南人及客家人,所謂臺灣人的來源〉一文指出:「臺灣的閩南人及客家人也就是所謂的「臺灣人」,是近幾世紀來自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地區移民的後代。研究中發現「臺灣人」13%的基因是來自原住民,這顯示「臺灣人」的基因中並沒有像想像中的有許多原住民的基因。」[2]但自2006年開始,林媽利的平埔族群遺傳數據陸續發表,唯尚未有正式論文於學術期刊上刊出之前,已經引起國內極大的震撼。在2006年7月國科會科學季「多樣性臺灣」特展專文〈我們流著不同的血液〉中,林媽利寫道:「臺灣漢人有26%擁有來自原住民的母系血緣,亦即2300萬人口中約有600萬人是平埔媽及高山媽的後代;其他74%是來是福建,是唐山媽的後代。」[3]2007年8月11日林媽利再次於報章發表未經學術審查的研究數據,於自由時報讀者投書〈非原住民臺灣人的基因結構〉,其中推翻過去自己經學術審查發表的數據。文中林媽利表示經由檢驗100個臺灣漢人,52%臺灣漢人帶有原住民族或東南亞島嶼族群的HLA,48%帶有亞洲大陸HLA。粒線體 DNA(母系遺傳指標)方面,47%臺灣漢人帶有原住民族或東南亞島嶼族群粒線體DNA,48%臺灣漢人帶有亞洲大陸粒線體DNA,還有5%帶有日本人粒線體DNA。Y染色體(父系遺傳指標)方面,41%臺灣漢人帶有原住民族或東南亞島嶼族群Y染色體,59%臺灣漢人帶有亞洲大陸Y染色體。文末林媽利表示:「根據三個系統的分析,85%的臺灣人是帶有臺灣原住民的血緣。」[4]
史丹福大學人類學博土陳叔倬與西拉雅人段洪坤,共同對林媽利2007年的新論點提出方法上的質疑 [5][6]。面對他們的質疑,林媽利也提出強烈回應 [7]。隨後,陳叔倬與段洪坤再回應林媽利,形成一場論戰 [8][9]。陳叔倬在自己的博士論文當中,分析雲嘉南漢人、吉貝耍西拉雅人與高山原住民的基因。他從2004年至2008年都住在吉貝耍,取得平埔族人信任後,說服90多名平埔人採取唾液供他做研究。為了算出台灣漢人混到平埔血液的最大估計量,他還採取30多名最可能混到平埔族血緣的吉貝耍部落附近漢人唾液,並採取約200名雲嘉南漢人唾液,再與中央研究院保存的500多名高山原住民DNA檢體,做基因定型鑑定。研究結果顯示,吉貝耍平埔文化雖被台灣漢人同化,但基因與台灣漢人不同。平埔族與高山原住民基因較相近,父系高達90%,母系為70%;雲嘉南漢人血緣中混入平埔族基因,最高不會超過20%。[10]
註釋[1] Lin M, Chu CC, Lee HL, Chang SL, Ohashi J, Tokunaga K, Akaza T, Juji T (2000) Heterogeneity of Taiwan's indigenous population: possible relation to prehistoric Mongoloid dispersals. Tissue Antigens 55:1–9.[2] 林媽利. 從組織抗原推論閩南人及客家人,所謂臺灣人的來源. http://www.wufi.org.tw/linmali.htm[3] 林媽利,2006,〈我們流著不同的血液〉。《科學人特刊》,第4 號,頁122-127。[4] 林媽利,2007,〈非原住民臺灣漢人的遺傳結構〉。自由時報言論廣場,2007 年8 月11 日。[5] 陳叔倬、段洪坤. 平埔族群血源與台灣國族原生認同—理論、實務、與倫理. http://www.hi-on.org.tw/ad/20080827_a_1.doc
[9] 陳叔倬. 非漢祖源基因檢驗與台灣國族認同. http://www.yaw.com.tw/sts/2010/data/content/a-1-B-3.pdf[10] 雲嘉南漢人平埔基因最多20%.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5/5760382.shtml
[6] 陳叔倬、段洪坤 (2008) 平埔血源與台灣國族血統論。台灣社會研究季刊,72:137-173。[7] 林媽利. 再談85%台灣人帶原住民的基因. http://www.hi-on.org.tw/ad/20080827.html[8] 陳叔倬、段洪坤 (2009) 台灣原住民祖源基因檢驗的理論與統計謬誤。台灣社會研究季刊,76:347-356。
對不起,由於文章太長、連結太多都會被擋,因此拆成很多個留言。
謝謝Richter。我正在想怎麼沒看到注釋呢。關於「平埔族血統說」或者台灣原漢人口婚姻問題,從網友無諍金剛的提問開始,有非常精彩的討論,我都印了下來。在此再度感謝Richter、無諍金剛、路人、inosen,K頭星人、Larry等網友。我還在趕一篇欠了一年二個月的論文,因此,短期間還無法正式參與各位的討論,請多多包涵。這是我自己非常關心的議題,我打算好好寫一篇文章,綜合回應這裡的熱烈討論。(我做事效率不高,寫東西有點慢,真不好意思。)敬祝各位中秋節快樂!
歡迎大家迴響暢談;請相互尊重,勿攻擊、謾罵。回應時請至少選擇「名稱/網址」身份(可只填寫名稱、網址留白)。
在1905-1931年的人口統計當中,住在平地的「生蕃」算本島人,住在蕃地的「生蕃」不算本島人。直到1932年以後,「生蕃」才全數納入本島人當中。
回覆刪除另一方面,在1905、1915、1920、1925年的四次人口普查當中,「生蕃」的人口僅包含住在平地者。而在蕃地,僅調查漢人、「熟蕃」、日本人、外國人的人口,唯獨不調查「生蕃」的人口。直到1930年的人口普查,才納入蕃地的「生蕃」人口。
有趣的是,國民黨政府來到臺灣後,對於原住民的看法也與早期的日本政府類似。一開始,只有住在山地鄉的原住民被認定為「山地同胞」,而住在非山地鄉的人通通被視為平地人。後來國民黨政府發現住在非山地鄉的原住民數量居然更多,只好再搞出一個「平地山地同胞」的類別來補救。這個名稱,本身就互相矛盾。
以1905年的「生蕃」人口為例,臨時戶口調查列出的36363人是住在平地者,臺灣總督府統計書列出的76443人是住在蕃地者。真正的「生蕃」人口是兩者相加。
回覆刪除我將日本時代七次人口普查的結果整理給大家:
回覆刪除http://homepage.ntu.edu.tw/~d92224006/population1905_1940.xls
其中,1905、1915、1920、1925四次人口普查未納入蕃地的「生蕃」人口,因此我以同年度臺灣總督府統計書的蕃地「生蕃」人口統計補入。值得注意的是,人口普查的基準日是10月1日,而臺灣總督府統計書的基準日是12月31日,因此兩者有三個月的落差。
感謝Richter的指正和補充!Richter真正是這方面的專家,請讀者閱讀拙文時,務必參考Richter的這幾條留言。也請讀者先將拙文當成「待訂稿」,待筆者手邊緊急工作告一段落後,再根據Richter的指正和線索,修改原住民人口部分。再次說聲謝謝!
回覆刪除本文已更新為「二稿」,請各位讀者留意。
回覆刪除周老師好.
回覆刪除有一種說法,在雍正的時候,有一次大規模的番社歸降.
福建水師提督南澳總兵許良彬,也因此上書雍正說:「新舊歸化戶口不下二、三萬社,每社男婦老幼多至一、二百人,少亦不下數十人。」(雍正硃批奏摺選輯,七九頁)
有人依此推論,漢人人口暴增並非全來自移民,而有相當數量來自平埔漢化.
不知老師對這個理論有何看法.畢竟,三百年時間,平埔原住民人口成長居然停滯甚至減少,有點不合情理,因為其間並沒有大規模的饑荒存在.
謝謝無諍金剛的提示。我在這篇文章中的確沒處理熟番(平埔番)漢化的問題。在不同階段到底台灣漢人人口中有多少比例來自於熟番的漢化?要對這樣的問題做出回應(充其量可能只是推估),需要相當全面且細緻的研究,也很需要和人口學專家合作。我有些想法,但還不成熟,希望將來有機會進一步思考並動手做點初步的研究。
回覆刪除附帶一提,「歸化」不就等於「漢化」,從「歸化」到「漢化」可能是一段很漫長的時間,也有「歸化生番」歸化了一百一十年,到牡丹社事件時,仍然是「歸化生番」,如琅喬(玉喬)一帶的原住民。
(我記憶力奇差,目前困於工作和雜務,無法詳考,若有錯誤,請多多包涵。)
to 無諍金剛,
回覆刪除如果生產方式沒有改變,生存領域也沒有擴張的話,人口停滯不前是很正常的事情。中國人口早在公元2年就達到6000萬,但直到一千年後的宋代,隨著兩熟稻的引入,才突破這個上限。接著,又過了五六百年,隨著玉米、蕃薯的引入,人口才再次突破。我們不妨思考看看,平埔族的生產方式如何改變呢?其生存領域是不是還萎縮了呢?那麼,平埔族的人口成長率會跟漢人一樣嗎?
to Richter,
回覆刪除不過, 高山原住民似乎卻是增加的.
而且, 有證據顯示, 一部份平埔原住民也學習了新的耕作技術, 縱使人口成長率不及漢人, 應該也不至於是負成長吧!
to 無諍金剛,
回覆刪除有什麼證據顯示在1905年人口普查以前的三四百年間,高山原住民增加而平埔族減少?敬請賜教!
坊間有些偽科學用漢人的人口成長率推估原住民人口,然後推斷漢人當中有多少比例是原住民。我上一則留言只是要說明原住民的人口成長率未必跟漢人一樣。
to Richter,
回覆刪除依本文為例, 荷蘭時代推估所有原住民人口在十萬之譜, 到1905年普查, 有 159,627人, 顯然所有原住民人口有所成長.
而其中, 高山原住民人口為 113195人, 多於荷蘭時代的十萬人以內(平埔+高山), 顯見高山原住民人口是成長的.
而其中, 平埔原住民卻得 46432人, 但荷蘭時代光台灣中南部就有四至五萬的平埔原住民(我在簡炯仁書一書中, 文, p.200 讀到此記載, 簡又是根據 中村孝志著, 吳密察等譯, , 台灣風物, 四十四(1): p.179-238), 如再加上北部凱達格蘭等族, 顯見平埔原住民人口是減少的.
至於, 你所說的偽科學那是另一回事, 也不是我所根據的論點.
補:
回覆刪除所引簡炯仁書, 名為「台灣開發與族群」.
其文為「有唐山公, 無唐山嬤」.
補:
回覆刪除所引簡炯仁書, 名為 台灣開發與族群
所引文, 名為 有唐山公,無唐山嬤
>> 荷蘭時代推估所有原住民人口在十萬之譜, 到1905年普查, 有 159,627人, 顯然所有原住民人口有所成長.
回覆刪除這樣推論太危險,因為十萬人只是個概估的數字。一方面,概估的數字通常不考慮尾數,只表達數量級。另一方面,VOC的概估可能仍未涵蓋所有原住民。
>> 荷蘭時代光台灣中南部就有四至五萬的平埔原住民
VOC管轄的原住民部落未必都構成後來的平埔族,這得考證VOC統計資料中的部落名稱才能確定。假設平埔族人口真的減少,那也不像您第一個留言說的「不合情理」。17世紀以來,平埔族的生存領域大幅萎縮,對於人口有負面影響。另一方面,他們學習漢人的農耕生活形態,對於人口有正面影響。倘若後者不足以抵銷前者,人口便會減少。
無論如何,把漢人的人口成長率套用到原住民,推估原住民人口為A。結果原住民人口實際上只有B,少於A。於是就說B比A少掉的部分都變成漢人,這就是一種偽科學。
to Richter,
回覆刪除請看一下, 前所引許良彬奏摺, 鑑於過去人口統計有力有未逮之處, 證明此一論點是具有多重角度, 所以, 我才請問周老師有關許的這一段, 她的看法為何.
我從沒有說可以用漢人的人口成長率套用在原住民的狀況, 更何況所謂漢人人口成長率也是一個有問題的數字, 因為清朝前期的統計, 經常是把民番合計, 在這種情況下, 如何得出正確的台灣漢人人口成長率?
to 無諍金剛,
回覆刪除我針對的是您第一個留言提到的「有人依此推論,漢人人口暴增並非全來自移民,而有相當數量來自平埔漢化.」當中的「有人」,不是針對您。「有人」到底是誰?據我瞭解,宣揚這種結論的「有人」主要是坊間一些偽科學者。在這個空間我不方便點名。我要說的到此為止。
to Richter,
回覆刪除你在說誰, 我知道, 方法或有失誤, 但方向卻是值得思考的.
1905年, 平埔原住民數在5萬左右, 2010年, 依據蘇煥智縣長所說, 目前台灣的平埔原住民數仍在5萬左右. 同時間, 高砂原住民由11萬, 增加到50萬人.
可見得, 平埔原住民漢化並非純是偽科學的狂言, 漢人人口暴增確實有相當數量來自平埔漢化, 只是這個數量有多少要多加研究. 不宜因人廢言.
>> 1905年, 平埔原住民數在5萬左右, 2010年, 依據蘇煥智縣長所說, 目前台灣的平埔原住民數仍在5萬左右. 同時間, 高砂原住民由11萬, 增加到50萬人.
回覆刪除二次大戰後,高砂族的民族身分仍以「山胞」名義獲得保留,但平埔族的民族身分則遭到政府以行政手段剝奪。蘇煥智估計的五萬人,只是利用臺南縣各戶政事務所保存的日本時代戶口調查簿,追蹤種族欄為「熟」者的直系血親後代而得。換言之,目前全臺灣的平埔族遠不只五萬人。
無論如何,二次大戰後的情況不能類推到1905年以前的三四百年間,進而推論「漢人人口暴增確實有相當數量來自平埔漢化」。事實上,當伊能嘉矩踏查臺灣時,已完全漢化的熟番仍然被視為熟番,並不是那麼容易混入漢人當中的。
to Richter,
回覆刪除你這麼說, 我是有點納悶, 依照他(伊能嘉矩)書所寫, 從外表是分辨不出平埔原住民與漢人的差別, 至少男人如此.
所以, 要知道是不是平埔原住民, 只有從詢問本人, 來確認.
其次, 我看到的新聞是說, 蘇煥智所講的五萬人是全台, 如果是台南縣, 大約一萬人左右.
1905年後, 所謂生存空間爭奪, 基本上已經隨全台平地開發完畢而不存在, 所以會如此長期停滯, 無法以族群生存空間爭奪來解釋. 至於 1905年以前的狀況, 你可以說統計數字無法確認, 但漢化(設立番學, 編入民戶)卻是事實, 唯一有爭論的是漢化的規模.
無諍金剛君:
回覆刪除很想盡快細讀你提示的史料,但目前困於限期完成的工作(即使每天睡三個鐘頭都做不完的程度,問題是我無法少睡!),實在無法抽空去找來細讀,等我手邊工作告一段落,一定會去找那份奏摺來看,再看能不能回答你的問題。
你和Richter君在談「誰」?我真的是狀況外。不過,我一直想在散策中討論「有唐山公,沒唐山媽」的問題。根據我的綜合判斷,「有唐山公,沒唐山媽」在台灣漢人來台開發的歷程中是「局部真實」,至於「局部」到怎樣的情況,就需要非常細緻的研究。一個簡單的問題:有多少原住民女性可嫁漢人?就是全部嫁給漢人,會有目前社會某些人相信的那種效果嗎?更何況有貴庶階層組織的原住民高階層女性還不能和漢人結婚。
要討論這個問題,除了台灣的漢番人口結構外,還得從「現代人」(Homo Sapiens 或Homo Sapiens Sapiens)出非洲後的遷徙路線談起,並配合這二十年來非常興盛且精彩的DNA研究(人類群體遺傳學human population genetics),才能了解DNA序列之近似性的意義,雖然結果可能讓一般人「失望」(先別緊張喔),但同時也可打破「炎黃子孫」的神話,並了解到「華夏民族」及二十世紀之交才出現的「中華民族」的「非本質性」。
總之,先回應到這裡,再寫下去,都是「結論」而欠缺「理據的說服過程」,就是我最不想做的事了。
to 無諍金剛,
回覆刪除你好像不斷在開闢新的論點,我實在很不願意進行沒有聚焦的討論。我要講的事情一直只有一點:平埔族人口如果沒有增加,一點都不奇怪,並不能因此論斷平埔族「應該」增加的部分都變成漢人了。
你為了證明平埔族人口沒有增加實在很奇怪,就說高砂族增加而平埔族沒有增加。我問你證據在哪裡。
你說是比較VOC概估的數字以及1905年人口普查的數字而知。我告訴你這兩種數字不能這樣比。
於是你又說二次戰後高砂族真的增加而平埔族沒有增加。我告訴你這是二次戰後的政策所致,不能類比到清代。
總之,想以「平埔族人口沒有增加」來論斷漢人當中有相當比例是平埔族,沒有根據。我想講的就是這些,偏離這個主軸的其他論點,恕不回應。
to Richter,
回覆刪除我並沒有開闢什麼新論點. 我始終要指出的是, 平埔族漢化是一個歷史事實, 真正有意義的爭議是規模有多大. 但我從你的談論的脈絡, 卻一直聽到的是, 因為沒有確鑿不移的統計資料, 所以根本不能談論平埔族漢化的議題.
1905年以前, 本來就沒有亳無爭議的統計數字, 所以你問我證據在哪裏, 我只能把所有相關的資訊都儘量提供出來, 就如同周老師所講的, 這需要很細緻的研究.
至於, 你想要的那一種一招斃命的統計數字, 本來就沒有, 如果有, 這個問題也不會那麼棘手.
歷史研究本來就有一定的困難度, 有許多要靠類比和推論, 而不可能全部只靠統計檢定, 一招斃命, 因為資料本來就是不齊全的.
如果, 你要求一種最科學的研究, 有一種辦法是 DNA 檢定, 另一種辦法是大規模的祖譜真偽鑒定. 這兩種研究都耗資巨大, 而且即使有一定結論, 還是不可能一招斃命.
to 無諍金剛,
回覆刪除請不要偷換命題。我從未否認平埔族漢化。我要講的一直都是:平埔族人口如果沒有增加,一點都不奇怪,並不能因此論斷漢人當中有相當比例是平埔族。
平埔族漢化是一回事,平埔族變成漢人又是另一回事,請勿混為一談。
人類學者李國銘在《族群、歷史與祭儀 : 平埔研究論文集》當中提到,屏東的平埔族雖然講福佬話、拜福佬神,但直到二次戰後的數十年間,仍寧願找臺南平埔族通婚,而不願與與屏東福佬人或客家人通婚。他們有沒有漢化?有!他們是不是漢人?無論是他們自己,還是他們附近的漢人,都知道不是!
「需要很細緻的研究、不可能全部只靠統計檢定一招斃命」應該回贈給那些想以粗劣的人口統計論斷臺灣漢人是平埔族的偽科學!
周老師說她不清楚我在講的偽科學者是誰。其實只要在 Google 搜尋「新舊歸化戶口不下二、三萬社,每社男婦老幼多至一、二百人,少亦不下數十人。」跑出來的第一個名字就是。
回覆刪除周老師很忙,我來幫她回應一下「新舊歸化戶口不下二、三萬社,每社男婦老幼多至一、二百人,少亦不下數十人。」
回覆刪除原文是:「其番社新舊歸化內附戶口不下貳、參萬,社各種圍莿竹,中植果木蓊鬱,居室處焉。每社男婦老幼多至一二百人,少亦不外數十眾,越數里方有一社。」參見:http://f23.yahoofs.com/myper/bi3RAIqTGx4l_saAS2J9/blog/ap_F23_20100404075800203.jpg?TTYzGFMBlkNVS0Zb
也就是說,是兩三萬戶口,不是兩三萬社。偽科學者斷句錯誤,誤導了無諍金剛,真是害人不淺!
to Richter,
回覆刪除非常感謝你提出的說明.
http://tw.myblog.yahoo.com/jw!bi3RAIqTGx4l_saAS2J9/article?mid=57&prev=-1&next=56
如照上附網址文圖, 反而不能說是沈建德先生的斷句錯誤, 真有斷句錯誤, 那是台銀標點本時已犯的錯誤.
但是否是錯誤, 還有待考證, 因為, 第一個, 依此圖所示, 原件並無標點, 其次, 雖然台銀本與此處原件文字相彷, 但不同之處也相當之多, 是否是同一份奏摺也有疑義.
周老師或有辦法取得原件驗證, 所以我靜待周老師將來有時間時, 能一釋此中疑惑.
「新舊歸化戶口不下二、三萬社」根本不可能正確。
回覆刪除其一,文法錯誤。置換成現代的版本,你會說「臺灣人口不下兩千三百萬村里」嗎?
其二,臺灣沒有那麼多社。1902年度《臺灣現住人口統計》統計臺灣平地共有7284個聚落,其中包含614個番社。而且在這些聚落當中,有些已經沒有人口,僅存地名。
to Richter,
回覆刪除不論是台銀標點本, 或該網站所附原本, 一是「番社新舊歸化不下二、三萬(社)」, 一是「其番社,新舊歸化內附戶口,不下貳、叄萬(社)」.前面都有「番社」二字,第一個版本很明顯二三萬只能指番社數,因為沒有出現「戶口」二字,第二個版本,確實有兩種解釋空間,但把「社」字句讀在後,那句「社各種圍莿竹,...」的「社」字顯得很多餘,因為其後又接上「每社...」.
至於, 你所提第二點, 確實是個值得探討的點, 你是專家, 這我無研究, 也許是個打倒沈論的有力點, 不過, 我個人有點疑問是, 這個聚落是村里一級的數字嗎? 我們知道一個村里下面經常又有多個鄰, 目前台灣省轄(不包括北高二市)有十四萬多個鄰, 以十分之一, 一萬四千多鄰, 並不誇張, 後面加注一個社多者一二百人, 似乎是鄰的規模, 而不至於里的等級.
兩三萬社相當於現在的鄰?哈哈哈哈,我懶得再回應了。
回覆刪除以下是我個人的感想,與人口史的討論本身無關:
那些無所不用其極想證明臺灣人是平埔族的人,跟那些無所不用其極想證明臺灣人是炎黃子孫的人,是同樣的腦袋。
to Richter,
回覆刪除也許你覺得很可笑, 但我覺得把一百多人說成是一個里, 更可笑.
現代的整體台灣人當然不等於平埔族, 也不需要無所不用其極去證明.
但, 台灣人去忽視或抺煞自己所擁有的平埔血統, 就和忽視或抺煞自己所擁有的中國移民血統是一樣的不敢面現實.
路人,
回覆刪除http://www.ioe.sinica.edu.tw/chinese/seminar/081107-09/paper/kuan.pdf
page-4, 表1 1905年全臺普通行政區的熟番分布與人口
總計 46432
路人,
回覆刪除1. 原來 46432 熟番人口在本文有提到,只是這是否全部是平埔族? 如何 Define?
2. 引自 Statecraft and Political Economy on the Taiwan Frontier / Shepherd
page-161 Table 6.4 The Population of Taiwan,1660-1915
1684年- 130,000
1756年- 660,147
1777年- 839,803
路人,
回覆刪除3. 1756年人口數接近清宮奏摺,即
乾隆三十三年 福建巡撫鄂寧 奏摺"奏報民(社番)數穀數摺 " 中提到,..."臺灣府屬實在土著流寓併社番男婦大小丁口共六十九萬一千三百三十八名口..."
>> 原來 46432 熟番人口在本文有提到,只是這是否全部是平埔族? 如何 Define?
回覆刪除參見詹素娟老師的另一篇文章:
臺灣平埔族的身分認定與變遷(1895-1960)──以戶口制度與國勢調查的「種族」分類為中心,臺灣史研究,12(2): 121-166。
這裡有PDF檔:http://www.ith.sinica.edu.tw/quarterly_download.php?name=fulltext_12_2_4.pdf&filename=126717332112.pdf
我在前面的留言中曾提到「當伊能嘉矩踏查臺灣時,已完全漢化的熟番仍然被視為熟番,並不是那麼容易混入漢人當中的。」,根據如下:
回覆刪除「平埔番與漢族都認為他們不是同族」
「無論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與語言,都已經與漢人無異,但他們與漢人之間,還是有一條明顯的界線」
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平埔調查旅行》,頁75-76。
關於 VOC 統計的臺灣南部平埔族數量,臺南西拉雅的 Sinkkan 、Bacclouangh、Tavokan、Soulangh、Mattauw 等五社人口計 4839 人,若再加上屬於大武壟的 Tevorang、洪雅族的 Dorcko,則有 5777 人。屏東 Tavoulangh、Vorrovorongh、Ackauw、Swatalauw、Tedackjan、Nettue、Cattia、Pangsoija 等「鳳山八社」加上 Sonabuch、新 Swatalauw 兩小社,人口計9145。
回覆刪除中村孝志,〈蘭人時代の蕃社戶口表(二)〉,《南方土俗》4(3):192、194
再比較根據 1905 年的人口普查,臺南、鹽水港、鳳山、阿緱四廳的熟蕃共計 25228 人。如此看來,並沒證據顯示南部平埔族人口減少。
關於當代平埔族人口的推估,目前最常引用的是:
回覆刪除林修澈、王雅萍、黃季平合著,2001,12,《平埔族的分布與人口》,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這本報告推估當代平埔族人口介於10-20萬人之間。
to Richter,
回覆刪除不論你對我懷抱何等不屑的心態, 不過, 你所提的番社不到貳叄社一事, 我今天花了些時間, 讀取洪麗完博士的一書.
確定了幾點:
1. 在番社數一節, 你是對的, 因為此書中指出中部大約有一百多個社, 所以不可能全台達萬以上的數字.
2. 但是, 「番社」確實有兩種定義, 一種是納稅用的「社」, 一種是自然部落的社, 我原以為你所指的數字是納稅用的「社」.
3. 以許奏摺, 可知 1730年代熟番不下二三萬戶, 另以喀爾吉善奏摺知, 至 1750年代「土著流寓并社番」共有八萬多戶, 六十六萬人, 以此知, 熟番人數大略二十多萬.
4. 所以, 至 18世紀中葉, 台灣漢番人口約 2.5 : 1, 此一數字, 又與洪麗完博士從堡與社的資料推估出的 3 : 1, 相距不遠, 應可採信.
5. 洪麗完博士曾花費不少時間調閱日本時代的戶籍資料, 她發現確實經常出現原登記為熟的戶口, 改記為福或廣.
6. 如認受洪博士的證言, 則日本時代統計的熟番人口數成長率不僅低於福廣, 也低於生, 就不奇怪.
7. 換言之, 實際的熟番人數大於日本政府的統計, 但因難以大規模比對, 洪博士並未計算出熟番人口因此流失的比率.
8. 因此, 雖然漢番間有某種界線存在, 但有部份熟番已在官方記錄完成最後的同化程序.
9. 清雍正時, 熟番人口在 20餘萬, 至 1905年, 卻只剩 5萬, 回到我們最先的討論, 1905年以前, 確實在統計數字上出現熟番大幅減少的現象.
以上.
>> 另以喀爾吉善奏摺知, 至 1750年代「土著流寓并社番」共有八萬多戶, 六十六萬人
回覆刪除這一段果然又是引自偽科學。根據「宮中檔奏摺中臺灣原住民史料」(http://ianthro.tw/~pingpu/library/fulltext/npmdatabase/),閩浙總督喀爾吉善沒有寫過這樣的奏摺。也許是資料庫漏了?那麼引述者必須提供第一手史料。奇妙的是,網路上搜尋這一段文字,通通與某個偽科學者的名字連在一起。
小小抱怨一下:網路上關於臺灣人口史的資訊竟被偽科學撲天蓋地佔滿了,而嚴謹的史學能見度卻很低。
有人查閱過, 說是乾隆二十一年十一月十六日的喀爾吉善奏摺.
回覆刪除如果, 以這個線索, 你卻查不到, 那我的第4點, 也還有洪博士的研究做一定的支持.
即使是偽科學也不是一桿子打翻. 更何況, 許奏摺的錯誤是從更前面的台銀本就出現了. 並不是沈刻意編造的.
引述論據的人自己不提供原文,只會推給「有人查閱過」,還說別人「卻查不到」,這已經嚴重違反學術規範了吧?
回覆刪除另外,「戶口不下貳、參萬」,是兩三萬口,不是兩三萬戶。要計算之前,先把定義搞清楚。再拗下去,就不是被偽科學誤導的受害者,而是偽科學的建構者。
建議要把清代史料有脈絡應用,不能去脈絡使用,清代的人口戶籍統計,與現代的人口學或者大規模人口統計是不一樣基礎的,設想當初是有現代這類堅實的人口統計人員嗎?現在戶籍統計要花很多時間跟金錢,在清代根本沒這條件。那些巡撫或上層的人報的戶籍資料,基本上是一種稅務在用的東西,未必實際是這樣的情況。
回覆刪除此外,要先證明1750年的資料出處來源及是否可靠,以及是在哪個脈絡出現的,才能夠去分析,亦即不可以用不同脈絡針對不同問題而呈給皇帝的奏折,卻認為是同一基礎進行比較,這樣是去脈絡解讀史料!
我這兩天較忙,一直沒時間去檢閱台銀本的問題到底是因為鄭喜夫(編者)當初的引用版本(乾隆替他爸爸編的那本朱批奏折)就有問題(那這樣問題還蠻大的,兒子名義編的因為某些原因把老爸的那些奏折跟朱批都弄錯,這又可以寫另一篇論文了!),還是確實他自己弄錯了?
又,奏折紙本的也要看是哪個版本,因為奏折也有好幾個版本的,其實有的並非原文照錄有的是抄錄,有的正確性高些,有的就沒這麼高。這個我還要再確認(或請清史專家來解惑),因為我當初看乾隆當初在林爽文事件(沒記錯的話)時,曾找出朱一貴事件的檔案來看,看來那個口供啥的就是抄錄本,跟現在留下的斷簡殘編又不太一樣的句子。讓我想起或許有這種可能性。
詹素娟老師的〈熟番身分論〉有一段很有意思的文字:
回覆刪除"鮑梅立(Melissa Brown)在臺南縣平埔三村的研究亦發現:從清末到日治初期,頭社、吉貝耍、番仔田14 的平埔族雖然已經與漢人有各種往來──說福佬話,進行水田稻作,祭祖拜公媽,但他們一直維持著「熟番」(或「gun hoan-a」)認同,在通婚關係上始終沒有跨越漢、番的界線。"
"從這一立足點出發,鮑梅立發現平埔族婦女之未能積極與異族通婚,關鍵因素為「阮番仔無綁腳」(Gun hoan-a bo pak kha)。異族通婚必須仰賴婦女,但在「纏足」這項形諸身體的可見差異,使平埔婦女無論如何過著漢人生活、衣飾容貌如何與漢人沒有明顯不同,仍可以被輕易辨識出來,影響其與外人的通婚。"
另一方面,根據1905年的人口普查,11歲以上的福佬女人有85.6%纏足。僅供參考。
to Richter,
回覆刪除我並非專業史家, 而是一個業餘人士, 也無法看到奏折原件, 更不用說去比較各種版本的真偽.
你不採信這一段, 有你的理由, 但是你說我是偽科學製作者, 我不接受.
如果, 我是偽科學製作者, 我又何必問專業史家的周老師, 而何不直接選擇相信沈論?
再說, 前面我提到蘇煥智的五萬人說, 你對自己的輕評沒有查證不是採取閃躲立場嗎?
對於洪博士所表示的證言, 清楚表明熟番會自己更改籍種登記, 你的所謂漢原不可能混淆說, 難道沒有失誤嗎?
做為一個業餘人士, 我已盡了我所能盡的努力, 我確實對這個問題很有興趣, 但有些資料並非我能如此容易取得, 這本是你們這些專業人士應該去努力的部份.
可是如果你自己本身就有很強的預設立場, 很可能也會造成你的研究整個偏向, 最後會得出什麼可靠的結果, 實在令人不太樂觀.
路人,
回覆刪除>> "鮑梅立(Melissa Brown)在臺南縣平埔三村的研究亦發現:從清末到日治初期,頭社、吉貝耍、番仔田14 的平埔族雖然已經與漢人有各種往來──說福佬話,進行水田稻作,祭祖拜公媽,但他們一直維持著「熟番」(或「gun hoan-a」)認同,在通婚關係上始終沒有跨越漢、番的界線。"
這個若用於新竹采田福地的七姓來說,對平埔客來說就不成立。有失之偏頗之嫌。
有偽科學? 但是很多台灣史是過度誇大之"偽歷史",不可不慎。
路人,
回覆刪除>>那些巡撫或上層的人報的戶籍資料,基本上是一種稅務在用的東西,未必實際是這樣的情況。
1. 所以 "戶口不下貳、參萬」,是兩三萬口" 是不一定的!! 也就是說,是戶數可能性較大!!
2. 清代後來有所謂保甲制度,是為了防止偷渡所設立,可查淡新檔案!! 似乎在保甲制度後就有調查人丁口數。
路人,
回覆刪除淡新檔案
http://www.darc.ntu.edu.tw/handle/1918/319381?doTreeView=true&forwardTo=/newdarc/darc-item-window.jsp&query=%E6%88%B6%E5%8F%A3
淡屬各庄人丁戶口清冊
洪麗完《熟番社會網絡與集體意識:臺灣中部平埔族群歷史變遷(1700-1900)》第四章第三節對於中部平埔族人口有詳細的討論。根據她的估計,18世紀中葉中部平埔族人口大約七、八千。
回覆刪除幾點小結:
回覆刪除1) 「有唐山公、無唐山媽」,「熟」改為「福」、「廣」的個案確實都存在。但那是個案,不能說明漢人大量迎娶平埔族,也不能說明二戰以前平埔族整體混入漢人當中。
2) 從伊能嘉矩的紀錄,以及許多人類學者的田野調查來看,平埔族與漢人過去的界線非常明顯,沒有全盤性通婚的情形 (當然有通婚的個案)。
3) 從清末到日治初期的資料來看,部分番社的人口確實有流失的現象,但數量是以百以千計,而不是以十萬以百萬計。
4) 比較 17 世紀中 VOC 的統計與 1905 年人口普查,並沒有證據顯示平埔族人口大規模減少 (當然部分番社有局部人口流失)。
5) 17-20 世紀平埔族人口沒有大幅增加,甚至發生局部流失的現象,並非奇怪的事情。人口數量取決於生產力與生存空間。平埔族學習漢人的農耕生活形態後,在生產力方面有所增加;但其生存空間卻遭到漢人侵佔而大幅萎縮。兩個因素互相抵銷後,部分番社人口增加,部分番社人口減少。
6) 二次戰後,國民黨政府剝奪絕大多數平埔族的民族身分。從此,平埔族逐漸混入漢人社會中。
以上。
我在前面曾提到 1902 年的統計資料列出 614 個番社,這當中包含東部的番社,並且舊社、新社重複計算。亦即,許多番社遷移之後,舊址已無人口,但仍被列入統計。我沒時間清點到底有幾個平埔族番社。假設我們不管三七二十一,抓 600 個,這絕對是高估。若 18 世紀中葉每社平均 40-50 人,總數大約兩三萬。假設扣掉東部以及舊社、新社重複計算的情況後,抓 300 個。若 18 世紀中葉每社平均 70-100 人,總數大約兩三萬。
回覆刪除上述粗估與「番社新舊歸化內附戶口不下貳、參萬,......,每社男婦老幼多至一、二百人,少亦不下數十人。」,數量上還蠻吻合的。
關於蘇縣長,在他底下推動平埔族身分權回復運動的首腦是前主秘陳俊安先生。我與俊安兄一起研究平埔族身分消失之謎,發現這竟是行政措施造成的,而不是過去官方宣稱的「自願放棄」。蘇縣長支持我們的見解,下令戶政事務所清查全縣「熟」的後代,通知這些人並接受他們自願登記為原住民。然而,原住民委員會卻拒絕承認這個措施。目前,兩造正在進行訴訟當中。
回覆刪除原住民委員會為什麼採取抗拒的態度?因為當權者都是過去的高砂族,他們擔心平埔族跟他們爭奪資源。尤其更令他們疑慮的是,多數平埔族已不易與漢人區隔,而許多漢人又想冒充平埔族。他們擔心這扇門一旦打開,不知有多少「真平埔族+假平埔族」會突然冒出來,嚴重稀釋資源。
所以,各位關心平埔族的朋友們,請支持平埔族回復原住民身分的運動,而不要支持那些冒充平埔族的偽科學。
首先, 我要說的是, 在洪麗完教授的書中與簡炯仁的書中都指出新舊社並存的現象. 並不是新社成立, 舊社就消滅.
回覆刪除其次, 就我淺薄的了解, 戶口比較可能是指戶數, 如果是人數則會使用「名口」一詞.
其三, 個案不個案, 要做大規模的驗證, 而不是憑個人臆測, 這也一直是台灣人口問題最棘手的地方.
最後, 我不知道平埔族的朋友的擔心有何事實基礎, 既然現有資料以日本時代戶口為準, 也沒什麼造假空間. 而且, 我相信很多探索這個問題的人(包括 Richter 所指控的沈), 並不是打算去爭取原住民特別待遇, 而是想弄清楚自己的來歷, 想知道台灣過去發生了什麼事情.
三分種學會「戶口」的用法。
回覆刪除範例:乾隆十八年十一月廿四日閩浙總督革職留任喀爾吉善等奏報民(社番)數穀數摺
[略]閩省乾隆十八年分福州興化泉州漳州延平建寧邵武汀州福寧臺灣十府永春龍巖二州屬并各衛所場灶及鳳山縣八社土番查照保甲門牌除去流寓人等實在土著男婦大小戶口總共七百八十六萬一千七百七十二名口[略]
奏摺原件的確不是人人都可以看,但史語所內閣大庫和故宮軍機檔的目錄早就丟在數位典藏聯合目錄裡,不用跑兩個地方就可以查。真的要看數位照或是去調檔也並不是那麼困難,史語所的內閣大庫只要申請授權,數位檔還國內免費使用。
回覆刪除台灣兩大清代檔案都沒有喀爾吉善乾隆21年11月16日的紀錄,剩下找不到資料庫入口的北京一檔館。不過北京一檔館要是有這件,大約也是被影印或是抄回來,不會只是「有人看過」。至於來源不明的孤件,麻煩請收藏者出示原件供專家鑑定以昭公信。
我從來就覺得我有平埔血統,不幸我家不住台南,不然我真的會去查先祖是否曾經被登記為「熟」,我很樂意改回平埔族。不過我實在不能理解有平埔血統和是平埔族是怎麼畫上等號的。那我要是考證出我從中國來的先祖有鮮卑血統,我可以登記我是鮮卑人嗎?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1CKqjEujKyUC&pg=PA166&lpg=PA166&dq=%E4%BA%BA%E4%B8%81%E6%88%B6%E5%8F%A3&source=bl&ots=ouFBUqjmi6&sig=i2TExWTCSh9wwVL7sDiR6Ic49HY&hl=zh-TW&ei=haoXTMjIONGLkAX31tidCw&sa=X&oi=book_result&ct=result&resnum=6&ved=0CDIQ6AEwBQ#v=onepage&q=%E4%BA%BA%E4%B8%81%E6%88%B6%E5%8F%A3&f=false
回覆刪除請看此書, 清代經濟簡史, 張研著, p.165, 乾隆六年, 全國人口統計始改「丁」為「口」.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1CKqjEujKyUC&pg=PA166&lpg=PA166&dq=%E4%BA%BA%E4%B8%81%E6%88%B6%E5%8F%A3&source=bl&ots=ouFBUqjmi6&sig=i2TExWTCSh9wwVL7sDiR6Ic49HY&hl=zh-TW&ei=haoXTMjIONGLkAX31tidCw&sa=X&oi=book_result&ct=result&resnum=6&ved=0CDIQ6AEwBQ#v=onepage&q=%E4%BA%BA%E4%B8%81%E6%88%B6%E5%8F%A3&f=false
回覆刪除請看「清代經濟簡史」, 張研 著, p. 165, 清代自乾隆六年, 全國戶口計算數字, 始改「丁」為「口」.
雍正年間有關番社歸順戶口的奏摺
回覆刪除1) 雍正二年十一月廿六日福建臺灣鎮總兵官林亮奏報招徠生番歸化情形摺
[略]隨同守備吳崑於拾壹月貳拾貳日前來府治齎獻戶口冊籍男婦共有伍仟柒百玖拾玖名口願附版圖[略]
按:5799口不包括兒童。
2) 雍正二年十二月廿四日福建巡撫黃國材奏報生番歸化摺
[略]聞事雍正二年十二月初四日據臺廈道吳昌祚等報稱鳳山縣南路山前生番有歷歷社等五社諸羅縣北路山前生番有本祿社等四社又鳳山縣山後傀儡生番有八里罔社等六十五社通計共七十四社共男婦五千七百九十九名口各遣土官造具戶口冊歸化[略]
按:5799口同上,其中魁儡生番65社不屬於後來的平埔族。
3) 雍正三年三月初一日福建巡撫黃國材奏報彰化縣生番歸化摺
[略] 雍正三年二月初四日復據臺灣道吳昌祚等報稱新設彰化縣內山又有巴荖遠社麻著麻著社獅仔頭社獅仔社生番共男婦八百五十一名口各土官造具戶口冊歸化[略]
按:851口不包括兒童。
4) 雍正三年五月初八日福建臺灣鎮總兵官林亮奏報生番歸化摺
[略]鳳山縣淡水司巡檢魏如玉在於南路內山招出[略]齎獻戶口冊男婦共貳千參百貳拾陸名口願附版圖[略]
按:這些社位於恆春半島,不屬於後來的平埔族。2326口不包括兒童。
5) 再來就是雍正八年五月二十四日福建水師提督南澳總兵許良彬請設立巡檢摺
[略]其番社新舊歸化內附戶口不下貳參萬社各種圍莿竹中植果木蓊鬱居室處焉每社男婦老幼多至壹貳百人少亦不外數十眾越數里方有一社[略]
按:由「每社男婦老幼」判斷,兩、三萬口包括兒童。
6) 康熙朝修纂的《臺灣府志》記載番口 8108 (不包括兒童),加上雍正八年以前陸續歸化的 5799、851、2326 口 (皆不包括兒童),到了雍正八年時,大約17000口 (不包括兒童)。加上兒童,正是兩、三萬口。
也許還有漏網之魚,但考證歸化番社戶口不在我近期的研究進度內,所以暫時打住。歡迎有志之士繼續補充。
回覆刪除路人,
回覆刪除>>那我要是考證出我"從中國來"的先祖有鮮卑血統,我可以登記我是鮮卑人嗎?
那你就不算是台灣的 aborigine(原住民)。
網友 inosen 說:「建議要把清代史料有脈絡應用,不能去脈絡使用」,這句話得牢牢記在心中。
回覆刪除雍正皇帝即位不久,治臺官員忙著招撫生番,向皇帝邀功。每當有生番歸化,官員寫的是「生番歸化摺」。而且生番歸化時一定會有個動作:由頭人造具戶口冊,獻給官員,然後才能納入版圖。雍正三年,巡視臺灣監察御史禪濟布稟報皇帝說:「真是皇恩浩蕩呀!最近臺灣愈來愈多生番歸化我們了!」想不到雍正連雞毛蒜皮小事都不放過,責備他說:「聽說生番傷人,你為何沒有稟報?」到了五月,雍正裁示:「生番歸化看起來是不錯,但如果歸化後又逃亡,還不如不要歸化,與我們相安無事就好。」往後數年,治臺官員就不忙著招撫生番了。從雍正三年到八年,都沒有出現生番歸化的事件。
許良彬的奏摺不是「生番歸化摺」,也沒有造具戶口冊的動作,很顯然其目的不是要稟報又有生番歸化了。事實上,他寫的是「請設立巡檢摺」,意思是:「歸化的番社已經有多少人口了,若不設立一個新職位,實在管不了呀!」
解讀史料要有脈絡,不能看到黑影就開槍。
終結平埔血統論的流言 (一)
回覆刪除http://richter.pixnet.net/blog/post/26398782
路人,
回覆刪除>>平埔族的生存空間也在漢人的侵佔之下大幅萎縮.
會說出這句話,表示你被偽歷史迷惑了!!
路人,
回覆刪除1.清朝治台,是以番治漢,由各地屯丁多是熟番就可知。
2.台灣的土地,是由番招漢佃來合力開墾,何來大幅侵佔? 清朝治台是有法律的,不是說侵佔就侵佔的!
偽歷史老是把少數侵佔說成全台皆然,以偏蓋全也!
路人,
回覆刪除http://www.libertytimes.com/2010/new/may/17/today-north6.htm
姓永少見 幾乎源自龜山
他們"自以為"自己是漢人!! 研究平埔的人很清楚的!
他們的土地會不會被大幅侵佔??
路人,
回覆刪除1.依你的"科學推論",近250年 人口毫無成長!!
>> >>255 年之後,日本人在臺灣舉辦全東亞最早的人口普查。根據這次人口普查,1905 年「熟蕃」(平埔族) 共有 46432 人 [2]。從 47823 到 46432,平埔族人口確實停滯不前
2. 依新聞之龜崙社,單只有永姓後代就可超越2千人..
>>全台子孫 約有2千餘人
那全台的平埔族,就只有永姓 會成長囉?
會不會太荒謬了??
終結平埔血統論的流言 (二)
回覆刪除http://richter.pixnet.net/blog/post/26402382
「...因此,清據時期臺灣的移民社會,還是一個『羅漢跤』社會.一七二七年閩浙總督高其倬,為奏聞臺灣人民攜眷情節事時說:『竊查臺灣各處居住人民,多係隻身在彼,向皆不許攜帶婦女;......查得臺灣府所屬四縣中臺灣一縣,皆係古來住臺之人,原有妻眷;諸羅、鳳山、彰化三縣,皆新住之民,全無妻子』,又『統計臺灣一府,惟中路臺邑所屬,有夫妻子女之人民.自北路諸羅、彰化以上,淡水、雞隆山後千有餘里,通共婦女數百人;南路鳳山、新園、瑯橋以下四五百里,婦女亦不及數百人.合各府各縣之傾側無賴,群聚至數百萬人,無父母妻女宗族之繫累』,又『男多於女,有村庄數百人有無一眷口者』...」~~簡炯仁<台灣開發與族群>p.124
回覆刪除即使漢人人口真如爾所云,非常之多,請問沒有幾個女人,男人如何生孩子?既然,爾判定漢番通婚僅屬個案,台灣漢人人口爆炸性的成長,難道都是無性生殖?
更何況此項禁令直到1875才被正式廢止.
爾之偏見太甚.
縱,爾的數字是完全正確的,以起點五萬,終點五萬,就推論中間的人口數字是完全一直線的五萬,也是沒有根據的推論.不知道是否可稱為另類偽科學.
早期的臺灣確實有過這種官方所稱的男多女少問題,這也是理所當然,因為在開墾初期,什麼都還沒安定下來,會攜家帶眷前往的也不多吧,應該是等到開墾有一定成績才會回鄉去娶妻或接妻小回來。
回覆刪除而那個男多於女的問題,有一段常被引的藍鼎元的文句:十八重溪在哆囉嘓之東,去諸羅邑治五十里,乃一溪曲折繞道、跋涉十八重,間有一二支流附入,非十八條溪水橫流而過也。其中為大埔莊,土頗寬曠,旁附以溪背、員潭、崁下、北勢、楓樹岡等小村落。未亂時,人差盛,今居民七十九家,計二百五十七人,多潮籍,無土著,或有漳泉人雜其間,猶未及十分之一也。中有女眷者一人,年六十以上者六人,十六以下者無一人。皆丁壯力農,無妻室,無老耆幼。其田共三十二甲,視內地三百六十餘畝。亦據報聞,無核實清丈。本哆囉嘓社番之業,武舉李貞鎬代番納社餉、招客民墾之者也。(見東征集卷六 〈紀十八重溪示諸將弁〉)
而這些人,在藍鼎元東征集的其他地方也有出現:廣東饒平、程鄉、大埔、平遠等縣之人赴臺傭雇佃田者,謂之客子。每村落聚居千人或數百人,謂之客莊。......客莊居民,從無眷屬。合各府、各縣數十萬之傾側無賴遊手群萃其中,無室家宗族之係累,欲其無不逞也難矣。
亦即,在清領初期,很多是赴台受人雇庸佃田,一則是婦女渡臺之禁很嚴,另則是這些人就跟現在打工仔,或者外籍勞工一樣的道理,你今天去泰勞宿舍看,一定性別比例嚴重失衡吧?
藍鼎元一直說要解決這些社會問題就是要讓他們可以帶眷口來台,沒眷口的就不准來了。
如果有朝一日這些人有點辦法要定居了,勢必會想辦法把眷口遷來臺灣。至於辦法,根據當時的作法就是偷渡,偷渡來台,也是不勝枚舉。 況且,印象所及官方還是有幾次准許攜帶眷口的命令。而且中國歷史一直都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情況。
附帶一提,說實在的,當然確實有番漢通婚情況,但是也要想想如果是一個羅漢腳,啥都沒有,三餐都吃不飽,有幾個人願意嫁給這種人?
路人,
回覆刪除>>如果有朝一日這些人有點辦法要定居了,勢必會想辦法把眷口遷來臺灣。至於辦法,根據當時的作法就是偷渡,偷渡來台,也是不勝枚舉。 況且,印象所及官方還是有幾次准許攜帶眷口的命令。而且中國歷史一直都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情況。
"偷渡來台,也是不勝枚舉?" 這有何根據? 重點是靠偷渡可以偷多少人??這是標準的阿Q式偽歷史也!! 不要忘了 康、 雍、 乾 可是盛世,有這末昏庸嗎? 清朝治台,所有官員都禁止攜眷!! 一般漢人何以會可以搬眷!! 雖是有開放,但發生敝端,玄又禁止了!
路人,
回覆刪除反證之,如果早就偷渡一堆人來台,何以要不斷的上奏請求開放渡台禁令??
>>>>"偷渡來台,也是不勝枚舉?" 這有何根據?
回覆刪除《小琉球漫誌‧卷七‧海東賸語》:
入臺私渡者甚夥。鳳山新誌載私渡之害,甚為詳悉;因備錄之。「內地窮民,在臺營生,囊鮮餘積,旋歸無日。其父母妻子俯仰乏資,急欲赴臺就養,格於例禁,群賄船戶,冒頂水手姓名掛驗;女眷則用小漁船夜載出口,私上大船,抵臺復有漁船乘夜接載,名曰灌水。
《臺灣采訪冊 ‧大學士九卿議覆公中堂福議奏》:
至禁止攜眷之例,自雍正十年至乾隆二十五年,屢開屢禁,經前任總督楊廷璋酌請定限一年,永行停止,而挈眷來臺灣者,至今未絕。總因內地生齒日繁,閩、粵民人皆渡海耕種謀食,居住日久,置有田產,自不肯將其父母妻子仍置原籍,搬取同來,亦屬人情之常。
>>>>清朝治台,所有官員都禁止攜眷!!
《東華續錄選輯》:
乾隆四十一年丙申(一七七六)夏四月辛酉(二十日),諭:『鍾音奏:「臺灣府諸羅縣知縣李倓見年五十五歲,尚無子嗣,呈請攜眷赴臺;查與定例相符,應請准其攜帶」等語。臺灣文職官員,知縣以上年過四十無子者,方准攜眷前往;此例未知始自何時?殊可不必。該處雖遠隔重洋,自設立府縣以來,地方寧謐,與閩省內地無異;且各員攜眷赴任,不至內務分心,於辦公亦甚有益。方今中外一家,更不必過存畛域之見。即如伊犁等處距邊萬餘里,其駐守之將軍等官俱准其攜帶家眷;何獨於臺灣過為禁制乎!王道本乎人情,舊例尚未為允協。嗣後臺灣文武各官,無論年歲若干、有無子嗣,如有願帶眷口者,俱准其攜帶;其不願帶者,亦聽其便。著為令』。
>>>>反證之,如果早就偷渡一堆人來台,何以要不斷的上奏請求開放渡台禁令??
回覆刪除〈大學士九卿議覆公中堂福議〉所錄福康安原奏:
若一概嚴行禁絕(攜眷),轉易啟私渡情弊。前經臣福康安據實奏明,毋庸禁止。嗣後安分良民,情願攜眷來臺灣者,由該地方官查實給照,準其渡海。一面移咨臺灣地方官,將眷口編入民籍。其祇身民人,亦由地方官一體查明給照,移咨入籍。如此則既可便民,而內外稽查,匪徒亦無從冒混。倘有內地逸犯逃遣竄至臺灣者,地方官若能盤獲,準予從優獎敘。倘別經發覺,訊明由何處進口、何處藏匿,即將該管員弁從嚴參處等語。
路人,
回覆刪除斷章取意之偽歷史又來以偏蓋全了?
1. 小琉球漫誌卷七
>>一經泛口覺察,奸梢照律問遣,固刑當其罪,而杖逐回籍之愚民,室廬拋棄,器物一空矣。
>>行至深處,全身陷入泥淖中,名曰種芋
>>寧知是偷渡,登岸禍及身。可恨在舟子,殛死不足云。
2. 《臺灣采訪冊 ‧大學士九卿議覆公中堂福議奏》
這個是議奏,事實上清朝還是禁止攜眷為主
3. >>臺灣文職官員,知縣以上年過四十無子者,方准攜眷前往
只有官員且年過四十,反可見其苛!!
發現 1716 年時,山豬毛 10 社 1385 人以及岸裡 5 社 3368 人歸化清國。因此 1730 年清國控制的原住民人口更新為 33253 人。
回覆刪除靠偷渡能偷多少人?這個確實數據如果我能回答就是神了,但是一直說偷渡是問題,代表的反面就是偷渡問題確實很嚴重。現在台灣有所謂現代化海防都很難防範偷渡,更何況兩三百年前的清朝官方。
回覆刪除但是,你看那些奏折就知道,尤其是乾隆年間,幾次奏請讓這些移民可以搬眷,我看到的至少有幾次是皇帝准的。不是只有議奏。你有興趣去用漢籍資料庫自己查。因為太多,族繁不及備載,不是我偷懶。你關鍵字用偷渡去查。不難查,現在文建會以前有出明清臺灣史料集成,可惜沒有全部都有電子資料庫可查,不然應該更容易查。
如果真的要我清楚交代史料來源,等我在寫完後在自己的部落格上登出。這裡要留言就太多了。
一次能偷多少人,有一些線索:
回覆刪除吏部「為內閣抄出福建巡撫吳士功奏」移會
(台案彙錄丙集卷78)
臣一載以來,留心察訪,實屬確有之事。然卒未有因陷溺而告發者,緣事在汪洋巨浸,人跡罕到之地,被害者既已沒於波臣,倖免者亦緣自干禁令,莫敢控訴。故例禁雖嚴,而偷渡接踵。臣與督臣俱令先後查拏,或偷渡未成而被獲,或出港遇風而退回。計自乾隆二十三年十二月起,至二十四年十月止,一載之中,共盤獲偷渡民人二十五案,考幼男婦九百九十九名口;內溺斃男婦三十四名口,其餘均經訊明分別遞回原籍。其已經發覺者如此,其私自過臺在海洋被害者恐不知凡幾。
乾隆23-24年一年之間,查獲的有25案,有偷渡客999名(算一千好了),平均一案算40人。不管大小船,就算一案一船好了,一船可以偷約四十人。被查獲的有二十五案,但實際上沒被查獲者到底有多少??也是一個問題。
to inosen,
回覆刪除您似乎是史學專業人士, 有個問題請教.
既然, 長久以來主流理論認為偷渡黑數極高, 那麼這些人照理講應該是大清朝無法課到這些人的稅.
除非, 這些人被就地合法, 否則, 如何列入人口統計之中? 也就是說, 這些人如未被就地合法, 所謂台人六十餘萬, 應該不包括這些人.
是否存在就地合法的證據?
又就地合法的人數究竟多少?
根據 1910年《平埔蕃調查書》,當時平埔族部落有 260 個。請丟棄我前面提到的 1902 年包含生蕃部落的數據。
回覆刪除終結平埔血統論的幾個流言 (三)
回覆刪除http://richter.pixnet.net/blog/post/26408696
有效的論證邏輯應該是這樣的:先證明證據 A 正確,再由正確的 A 支持理論 X。
回覆刪除不過,有些人卻反其道而行。他們相信理論 Y 是成立的,而證據 B 既然支持理論 Y,那麼 B 就是正確的。
假如我們經過嚴格的檢驗,發現證據 B 並不正確。他們的反應通常是:「你看,證據 C 也支持理論 Y 呀,可見 B 不會錯。」假如我們又證明證據 C 也不正確。他們很快就會搬出救兵:「你看,證據 D 還是支持理論 Y,那麼 B 與 C 怎麼會錯呢?」
更糟的是,如果理論 Y 對抗的是理論 Z,他們馬上就會懷疑我們是理論 Z 的擁護者。倘若理論 Z 有問題,那麼我們對於證據 B、C 的嚴格檢驗就變成不可信了。
於是,不正確的 B 與 C 被許多人捍衛著。
上述符號,可代入任何事物。如果您還是覺得很抽象,不妨試試看下列的例子:
證據 B:荷蘭統治臺灣時,已有二、三十萬平埔族。
證據 C:1730 年,60 萬平埔族歸附清國。
證據 D:林媽利。
理論 Y:臺灣人是平埔族的子孫。
理論 Z:臺灣人是炎黃子孫。
事實上,就算 D 是對的,也不能改變 B、C 不正確的事實。而嚴格檢驗 B、C,並不等於擁護 Z。
平埔血統論的出現,很明顯是為了對抗炎黃子孫論。後者宣稱:「大家都是炎黃子孫,血濃於水,所以大家都是中國人。」有些人為了駁斥這個理論,採取的策略是證明臺灣人不是炎黃子孫。而讓這個策略成功的最有效辦法,就是將臺灣人的血統與南島原住民連接起來。然而,有些人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大量複製炎黃子孫論者的慣用伎倆:捏造證據、歪曲史料。如果炎黃子孫論本身破綻百出,那麼用同樣手法操作出來的論述,就不會破綻百出嗎?而且,用相同手法建立對抗的論述,只不過是雙雙淪為種族主義的同路人。
我們應該做的,是徹底揚棄以血統建構國族的手段。我們追求政治自決,是為了捍衛共同的民主、自由、人權信念。
我之所以跳出來終結流言,是因為這些流言已經在三個層面上產生惡質的影響。
首先,許多粗製濫造的東西,都被貼上「臺灣史」的標籤。這已導致「臺灣史」這塊招牌在學術圈裡蒙上陰影,使臺灣史研究的正常發展受到負面影響。
再者,平埔血統論嚴重打擊平埔族復名運動。二次戰後,平埔族的民族身分遭到政府剝奪,被迫隱身於漢人當中。然而,許多平埔族人並未忘記他們的身分,持續要求政府回復他們的民族身分。他們的訴求遭到政府百般阻撓。政府的藉口之一,正是平埔血統論者最愛宣稱的:「由於血統融入漢人當中,平埔族已成為歷史名詞,不復存在。」
此外,以血統論來建構臺灣的政治自決論述,將導致臺灣的主體性建立在極為脆弱且遭人唾棄的種族主義基礎之上。若不趕快放棄這樣的手段,臺灣的政治自決論述必定走進死胡同。
路人,
回覆刪除偷渡是有也是事實,但不可"以偏蓋全",不然就是偽歷史也!!
1.台灣男性漢人若其傳宗接代大部份要靠偷渡女人來台,需要偷渡幾十萬女人?? 如果全家老小一起偷渡,那更不可能大量吧?? 而且安土重遷,為何不托人或親自寄錢回家養老父母? 重點是當佃農能賺多少錢??
2. 據我所知清代為了有效防範偷渡,有所謂保甲制度,這個人口是同時計算大陸與台灣兩邊的人口,所以如果人口大量偷渡來台,大陸那邊的保甲制度會沒發現嗎?
路人,
回覆刪除>>平埔血統論嚴重打擊平埔族復名運動。二次戰後,平埔族的民族身分遭到政府剝奪,被迫隱身於漢人當中。然而,許多平埔族人並未忘記他們的身分,持續要求政府回復他們的民族身分。他們的訴求遭到政府百般阻撓。
你這種說法是有問題的,其時很多人是因為平埔血統論數之後,開始懷疑自己有平埔血統,然後問長輩或者去調查日治戶口,赫然發現原來自己是平埔後代,你把平埔血統論術者 過度污名化了!!
有一個地方,立了三、四塊「禁止傾倒垃圾」的牌子,你覺得:
回覆刪除(A) 可見這個地方不太可能傾倒垃圾。
(B) 這個地方傾倒垃圾的情況很嚴重。
我猜這裡有些連名字都不敢公開的人會選 A。
>>>>據我所知清代為了有效防範偷渡,有所謂保甲制度,這個人口是同時計算大陸與台灣兩邊的人口,所以如果人口大量偷渡來台,大陸那邊的保甲制度會沒發現嗎?
回覆刪除《清史稿‧食貨‧戶口》:(乾隆)二十四年,定番界、苗疆禁例。凡臺灣民、番不許結親,違者離異......若往來貿易,必取具行戶鄰右保結,報官給照,令塘汛驗放始往。
如果照無名氏的邏輯,如果清廷"必取具行戶鄰右保結"的命令真的那麼有效,那"臺灣民、番不許結親,違者離異"是不是同樣有效?
路人,
回覆刪除>>定番界、苗疆禁例。
所謂番界應是指生番界,不要混淆了!!
路人,
回覆刪除>> 我猜這裡有些連名字都不敢公開的人會選 A。
>> 歡迎大家迴響暢談;請相互尊重,勿攻擊...
有必要說話這末酸嗎?
你真的了解台灣平埔史嗎? 不要被一些官方數據與偽歷史迷惑了!!
現今山地原住民族人口有近50萬人,平埔族在清代活耀於平地,是山地可以養的人多還是平地?
路人,
回覆刪除在網路上 Larry,inosen,與"路人"
到底是誰公怖了名字,這有差別嗎?
路人,
回覆刪除漢番通婚,子女輕易穫得漢姓!! 為番父母者慮其後也!
http://ianthro.tw/~pingpu/museum/pinpuhistory/culture/nanbeiser/03/03-2.htm
就蒲姓之例,蒲生將女招贅以承家,將男招贅他姓,其俗似有重女輕男的傾向。另依戴姓系譜,戴枝與客籍(廣東人)女子朱月英成婚,育二子二女,長女戴又招漢人中醫師(也是地理師)陳讓為婿(指第二次婚),但子嗣均姓陳,並承繼派下權。雖然朱月英後來再婚,所生子嗣因朱氏的關係,也有派下權。
洪麗完,〈沙轆社史之考察〉載潘英海、詹素娟編,《平埔研究論文集》,台北:中研院台史所籌備處,1995,頁290。
1. 漢人可能因與平埔女子成婚而承繼其財產的現象。
2. 沙轆社女子雖招漢人為婿,但子嗣仍隨父姓的事實,3. 該社似有以女承家的傳統,甚至即使嫁入平埔家庭的漢人女子,也可能因而繼承派下權,並將其權力傳承給再婚子嗣。
路人,
回覆刪除1. 假設雍正八年(1730),福建水師提督南澳總兵許良彬上書雍正之原文真如下,且解釋為"二、三萬人口"
>> 原文是:「其番社新舊歸化內附戶口不下貳、參萬,社各種圍莿竹,中植果木蓊鬱,居室處
焉。每社男婦老幼多至一二百人,少亦不外數十眾,越數里方有一社。」
2. 乾隆三十年(1765)閩浙總督楊廷璋確指出 "海外數萬戶熟番,將永為臺郡禦侮之藩籬,邊疆自臻寧謐矣。"
http://ianthro.tw/p/120
南北二路理番同知與撫墾局: 乾隆三十年(1765),閩浙總督楊廷璋,疏奏請特設南北兩路理番
同知,另行專管,以明責任。疏中略以:「邇來番地,多為漢人所侵佔,致番民生計日艱,生口
日減。而民番間之紛爭,日出不窮。實為臺灣之隱患,宜預為思患預謀之計,應倣粵東治理猺人
之例,設同知專管。二、將淡水、彰化,諸羅一廳二縣所屬之番社,設理番同知一員,將泉州府
西倉之同知裁汰,添改為臺灣府理番同知。其編制員額及經費,統由裁汰之數移抵,裁彼充此,
僅須頒給臺灣北路理番同知關防即可。至於南路臺灣、鳳山兩縣,社番民甚少,擬以此責請臺灣
海防同知兼管,酌量裁添,無須添官糜帑、而番務又不致於廢弛。自此,番政自可日納正軌,奸
民亦無所施其伎倆,海外數萬戶熟番,將永為臺郡禦侮之藩籬,邊疆自臻寧謐矣。」同年末,上
諭議准,分設南北二路理番同知。北路理番同知衙門,設置於彰化(即舊淡水同知衙門)。管轄
淡水、彰化、諸羅一廳二縣。南路理番同知,令臺灣海防同知兼管(在臺南),管轄臺灣、鳳山
二縣。
則,1730至1765之35年間一兩代人,戶數由30000/一戶5人= 6000戶,增長至"數萬戶熟番"??
路人,
回覆刪除漢番通婚由來已久...
節錄自 :
http://ianthro.tw/~pingpu/education/Essay/essay-pepo/06/06.htm
荷據時期,荷人為殖民政策與布教方便起見,聽任傳教師與先住民婦女結婚。據一六二九年二月,駐臺宣教師甘迪紐斯(G.Candidiuns)致巴達維亞東印度公司總督意見書中有:「……此時派遣適當之傳道者,實屬急要之事,而以傳道為終生事業,與當地女子結婚,作永住之計,是所最為希望者。……」,此建議似被採納,現南部新港一帶均留存口碑云:該社頭目之女與荷人結婚之事。
明鄭時期,在屯兵制度之下,漢人與先住民女子結婚之實例尤多,自無異議。按自鄭成功克復臺灣之後,其所率兵士皆屬男性,屯墾各地,久居之後娶先住民婦女為妻,此因缺乏內婚制之配偶對象。 清廷之領臺之後。因視臺灣為孤懸海外,奸宄逋逃之藪地,乃頒布大陸人民渡航臺灣之三禁。其中有一禁:即不准攜伴家眷渡臺,已在臺者亦不准招家眷抵臺。於是 在臺發生嚴重之男多女少現象。在臺漢人之娶先住民婦女者當繼續增加,致在先住民社會間造成嚴重之社會問題。起初此種現象發生於漢人與平埔族之間,後來更發展至未歸附先住民之間。據「臺海使槎錄」收載「番俗六考」中之記事云:「近日番女與漢人牽手者多,……歸化番女亦有為漢人
妻室者,往來倍親蜜……瑯嶠一社喜與漢人為婚。以青布四疋,小鐵鐺一口,米珠觔許為聘。臨期備牲醪,白之所親及士官成婚。」
又云:「納番女為妻妾,以至番民老而無妻,各社戶口日就衰微」等可窺知漢人之繼續娶先住民婦女為妻,確已構成先住民社會間極大之隱憂。為緩和此等情勢,乾隆年間,大學士鄂爾泰等奏請准予臺民招眷來臺,云:「已之業在臺灣者不能棄其田業,亦不能攜家眷;另娶番婦恐滋擾書」。其立意為保護先住民,以挽回社會男女結構之均衡。
本來異族同婚乃促進同化作用之主要因素。在臺灣妨害社會同化之種族偏見,因受漢人男多女少之迫切問題而被沖淡。凡大陸來臺未婚男子,在臺輕而易得之配偶對象,即先住民婦女。因先住民婦女子有欣慕漢族之傾向,故漢人婚佔之弊端易生。「裨海紀遊」載:「客至,番婦傾桶中酒,先嘗然後進客。客飲盡則喜,否則慍而客有憎之,即呼其憐婦,各衣毯衣,聯袂為歌似侑觴,客或狎之亦不怒,其夫見婦為客狎之喜甚。謂妻實都也,故唐人悅之云。若同類為奸,則挾弓矢,偵奸人射殺之,而不對其婦。」,此係康熙三十六年平埔族之情形。
因平埔族多屬母系族制,以女為家,贅婿於家,生男則出贅。故漢人之與先住民婦女結婚者,除去根本上之缺女問題為主因外,存心於入贅後可左右其家務,往往有以利慾為主要目的,乘先住民婦女純樸愚直之性,百方籠絡,以侵佔其土地者,故乾隆二年巡臺御史白起圖等奏准,嗣後漢民不得擅娶先住民婦女,先住民婦女亦不得牽手漢人,違者即行離異,漢人照民苗結親之例,杖一百離異;士官通事照民苗結親之例,降一級調用。其從前已娶生有嗣子者,即行安置為民,不許往來番社,以杜煽惑生事之端。
當時所頒布「戶律婚姻嫁娶違律主謀人罪附例」之有關規定如下:「福建臺灣民人,不得與番人結親,違者離異,民人照違制律,仗一百,士官通事減一等,該地方官如有知情故縱題參交部議處,其從前已娶,生有子嗣者,即安置本地為民,不許往來番社。違者亦應照重律,杖八十。」
按清廷之禁漢人與先住民女子婚姻利少弊多,清廷之禁婚主要目標,乃制止漢人之入禁地與先住民女子贅婚。因恐由於其結親加速先住民社會之崩潰,尤其深恐入贅土目家,至掌握實權者。然對一般娶先住民女子為妻妾卻不加干涉,故形成滔滔不止之風。更有不少漢人潛入未歸附先住民之境界。例如乾隆末年粵民黃祈英入淡南庄賽夏族社地,娶先住民女子為妻,占得頭目地位。尤其恒春、臺東等未歸附先住民,居地久成官方未能管束之地,故漢人之偷越而娶先住民女子者夥多,漢人與先住民之混血兒有累代因襲形成特殊階層之觀。此可引「臺灣輿圖」所載鳳山縣輿圖中圖說:「瑯髗負山面海,山徑陡絕,為生番之巢。閩人粵人土生囝參居於此。閩人謂納番婦所生之子曰土生囝。近山之東方曰平埔、猴洞、龍涎,土生囝千餘輩,分二十一莊聯絡。龍涎一社之地最小,復為土生囝侵佔云云」,可徵知當時混血已構成一社階程。 此外大量未婚漢人之畸形社會,對住民之社會風紀亦頗有不佳影響,爰引嘉慶十五年閩浙總督方維甸之有關保護土著開示中:「各社番女本各有夫,或夫故守孀。另有惡社丁,侍強姦佔著,尤為可惡。查姦佔良家妻子為妻妾者,律應問絞。茲本部申明定例嚴禁,除飭地方嚴密查拏外,嗣後敢再有姦佔番婦情事,立即嚴拏,照律治罪。」又開示:
「番俗尤為淳樸,乃有無稽游民,竄匿番社,包娼開賭,許屯弁屯兵立即擒拏,送官究治。倘敢容留,並將該屯弁屯丁治罪。」
此禁飭係針對漢人之無賴,破壞先住民純樸社會之弊端而發。又據光緒三年,淡水同知承福建巡撫之意所公布於平埔族中港社禁諭所存案牘,對以抱養苗媳為名,待女子長成,強制令為娼婦,往往不為擇配偶者之禁諭,可知平埔族之社會已深蒙漢人弊端之感染。
總之,清代對欲保護先住民社會, 禁漢人與先住民女子婚姻之制壓政策,實際上僅屬治標之措施,眾多先住民女子與漢男之婚娶,加連同化,使平埔族失去固有之體質及文化,致今日絕少有純粹平埔族之後裔。
同治十三年因對平埔族政策之政革,撒除「漢番禁婚」之律令。先住民女子與漢人之婚娶再無禁制。沈葆楨上「臺地後山請開舊禁疏」中云:「臺地民人不得與番民結親,違者離異治罪。地方官參處,從前已娶者不許與番社往來,違者治罪。際此開山方始,招墾方興,臣等揆度時勢,將一切舊禁畫能開豁,以廣招徠,可使無所瞻顧。」至此,漢人與先住民女子之婚姻為法所許,且在臺灣社會上,因混血兒視同漢人,編入民人戶籍,故並未形成混兒獨特之另一社會階段。
路人,
回覆刪除以許良彬之台銀版或者不知何來之所謂原奏摺來看...
1. 地南北延裘二千餘里...越數里方有一社,
以台灣地圖來看,台灣實際南北延長近350公里,可約略得知其一公里約等於5里,而台灣地形圖來看,西部平原與丘陵地之廊帶至少20公里,也就是近100里,而其所謂越數里方有一社,若假設平均5里一社,也就是一公里一社 則 至少有近 350 * 20 = 7000 社也。
也就是說 這裏所稱之社非初歸化所謂之"番社",而是接近自然聚落之村也。
2. 如果說新舊歸化不下二、三萬是指人口,假設取有五萬番人口, 則若以每社少亦不下數十人,取50人來算,
則 5萬人 / 50人一社 = 最多也只有 1000 "社" 之自然聚落...
所以說,這戶口二、三萬要硬說成 人口,其不無問題!!
終結平埔血統論的幾個流言 (四)
回覆刪除http://richter.pixnet.net/blog/post/26473356
終結平埔血統論的幾個流言 (五)
回覆刪除http://richter.pixnet.net/blog/post/26486854
路人,
回覆刪除可見許良彬所說之 "越數里方有一社" 到日本時代 無多大改變也! 難到說這些 "社" 全部被 漢人趕走,
而且維持 這種竹籬笆之架構? 還是說多是假漢人也??
http://twstudy.iis.sinica.edu.tw/han/Paper/Village/TwPlaceMisc.htm
越過濁水溪南行,前述的散居型逐漸在混合型中消失,各聚落十分集中,那種單獨一戶或二戶的情景也漸漸的極為少見。大概每隔約一公里左右就有一個密集部落。由斗六、嘉義、台南到高雄的一大片平原上,所呈現的就是這種集居型部落,沒有例外。這種集居型聚落的農家,似乎對道路沒有多大的興趣,村街的特徵並不多見。而由於只是數十間農家聚集一處,彼此之間沒有固定的通路,因此稱「團村」比較合適的形式反而較多見。不管是一戶戶住家的周圍,還是每一個部落的周圍,除了那些為了防止瘧疾而撤除的牆垣外,一定都有竹籬笆,不過其中也有不具牆垣的功用,只不過是散佈在各處的竹叢。
真高興!各位網友討論的超熱烈!
回覆刪除本文作者周老師有在看各位關於平埔族人口和血緣問題的討論,只是老師這個暑假非常忙,她正在思考如何回答這些問題,請各位朋友再給周老師一些時間。謝謝
平埔族血統論爭議 小整理
回覆刪除台北馬偕醫院的林媽利醫師對於人類組織抗原的研究發現,原住民族的組織抗原跟臺灣漢人並不相同,估計目前臺灣的客家及福佬人中,有13%具有原住民血統 [1]。林媽利於〈從組織抗原推論閩南人及客家人,所謂臺灣人的來源〉一文指出:「臺灣的閩南人及客家人也就是所謂的「臺灣人」,是近幾世紀來自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地區移民的後代。研究中發現「臺灣人」13%的基因是來自原住民,這顯示「臺灣人」的基因中並沒有像想像中的有許多原住民的基因。」[2]
但自2006年開始,林媽利的平埔族群遺傳數據陸續發表,唯尚未有正式論文於學術期刊上刊出之前,已經引起國內極大的震撼。在2006年7月國科會科學季「多樣性臺灣」特展專文〈我們流著不同的血液〉中,林媽利寫道:「臺灣漢人有26%擁有來自原住民的母系血緣,亦即2300萬人口中約有600萬人是平埔媽及高山媽的後代;其他74%是來是福建,是唐山媽的後代。」[3]
2007年8月11日林媽利再次於報章發表未經學術審查的研究數據,於自由時報讀者投書〈非原住民臺灣人的基因結構〉,其中推翻過去自己經學術審查發表的數據。文中林媽利表示經由檢驗100個臺灣漢人,52%臺灣漢人帶有原住民族或東南亞島嶼族群的HLA,48%帶有亞洲大陸HLA。粒線體 DNA(母系遺傳指標)方面,47%臺灣漢人帶有原住民族或東南亞島嶼族群粒線體DNA,48%臺灣漢人帶有亞洲大陸粒線體DNA,還有5%帶有日本人粒線體DNA。Y染色體(父系遺傳指標)方面,41%臺灣漢人帶有原住民族或東南亞島嶼族群Y染色體,59%臺灣漢人帶有亞洲大陸Y染色體。文末林媽利表示:「根據三個系統的分析,85%的臺灣人是帶有臺灣原住民的血緣。」[4]
史丹福大學人類學博土陳叔倬與西拉雅人段洪坤,共同對林媽利2007年的新論點提出方法上的質疑 [5][6]。面對他們的質疑,林媽利也提出強烈回應 [7]。隨後,陳叔倬與段洪坤再回應林媽利,形成一場論戰 [8][9]。
回覆刪除陳叔倬在自己的博士論文當中,分析雲嘉南漢人、吉貝耍西拉雅人與高山原住民的基因。他從2004年至2008年都住在吉貝耍,取得平埔族人信任後,說服90多名平埔人採取唾液供他做研究。為了算出台灣漢人混到平埔血液的最大估計量,他還採取30多名最可能混到平埔族血緣的吉貝耍部落附近漢人唾液,並採取約200名雲嘉南漢人唾液,再與中央研究院保存的500多名高山原住民DNA檢體,做基因定型鑑定。研究結果顯示,吉貝耍平埔文化雖被台灣漢人同化,但基因與台灣漢人不同。平埔族與高山原住民基因較相近,父系高達90%,母系為70%;雲嘉南漢人血緣中混入平埔族基因,最高不會超過20%。[10]
註釋
回覆刪除[1] Lin M, Chu CC, Lee HL, Chang SL, Ohashi J, Tokunaga K, Akaza T, Juji T (2000) Heterogeneity of Taiwan's indigenous population: possible relation to prehistoric Mongoloid dispersals. Tissue Antigens 55:1–9.
[2] 林媽利. 從組織抗原推論閩南人及客家人,所謂臺灣人的來源. http://www.wufi.org.tw/linmali.htm
[3] 林媽利,2006,〈我們流著不同的血液〉。《科學人特刊》,第4 號,頁122-127。
[4] 林媽利,2007,〈非原住民臺灣漢人的遺傳結構〉。自由時報言論廣場,2007 年8 月11 日。
[5] 陳叔倬、段洪坤. 平埔族群血源與台灣國族原生認同—理論、實務、與倫理. http://www.hi-on.org.tw/ad/20080827_a_1.doc
[9] 陳叔倬. 非漢祖源基因檢驗與台灣國族認同. http://www.yaw.com.tw/sts/2010/data/content/a-1-B-3.pdf
回覆刪除[10] 雲嘉南漢人平埔基因最多20%.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5/5760382.shtml
[6] 陳叔倬、段洪坤 (2008) 平埔血源與台灣國族血統論。台灣社會研究季刊,72:137-173。
回覆刪除[7] 林媽利. 再談85%台灣人帶原住民的基因. http://www.hi-on.org.tw/ad/20080827.html
[8] 陳叔倬、段洪坤 (2009) 台灣原住民祖源基因檢驗的理論與統計謬誤。台灣社會研究季刊,76:347-356。
對不起,由於文章太長、連結太多都會被擋,因此拆成很多個留言。
回覆刪除謝謝Richter。我正在想怎麼沒看到注釋呢。
回覆刪除關於「平埔族血統說」或者台灣原漢人口婚姻問題,從網友無諍金剛的提問開始,有非常精彩的討論,我都印了下來。在此再度感謝Richter、無諍金剛、路人、inosen,K頭星人、Larry等網友。我還在趕一篇欠了一年二個月的論文,因此,短期間還無法正式參與各位的討論,請多多包涵。這是我自己非常關心的議題,我打算好好寫一篇文章,綜合回應這裡的熱烈討論。(我做事效率不高,寫東西有點慢,真不好意思。)
敬祝各位中秋節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