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2010年5月6日 星期四

成大論壇:前教育部長杜正勝暢談台灣主體教育

(中央社訊息服務20100429 17:52:08)

國立成功大學「成大論壇」29日上午9時30分在成大光復校區國際會議舉行,前教育部部長杜正勝院士以「主體教育、意識型態與文化思 維」為題,分享他在學術研究的見解與對教育的看法,精闢的演說,引發現場師生共鳴與討論。
 

論壇由成大校長賴明詔院士擔任主持人,賴校長 稱讚杜正勝部長是國內有名的歷史學者,他曾擔任教育部長、故宮博物院的館長,不只是獻身國內的教育界,更重要的是在學術方面的成就值得肯定。杜部長的學術 領域從中國的五代史開始,廣泛談到政治社會、精神和文化各方面,他在學術界的貢獻卓著,在1992年就當選中央研究院的院士。今天非常榮幸杜部長來跟我們 分享他在學術方面的見解。

探討主體教育,杜正勝院士首先從高中歷史「98課網」的修訂而引發的所謂『新政府撥亂反正』的議題談起。從 1987解除戒嚴之後,台灣過去二十年奮鬥的成果是從專制走向民主、集權走向分權、權威走向人權、中主體走向台灣主體。而這裡所撥之『亂』,是20年台灣 社會發展的結果、現代文明的主流價值;所反之『正』是走回戒嚴的「常規」,如果是這樣,堪稱是20年「台灣覺醒」的春夢。

杜正勝院士表 示,引發這些爭議背後的思維,就在於是以台灣為主體,或是以中國為主體,以及我國的土地與人民的範圍、我是誰?我們是誰?這個問題的關鍵,正是鄉土、本 土、主體、國家的爭論,這些概念其實都是意識形態的問題。


杜正勝院士說,這些所謂教育的意識形態都牽涉到『主體性(或主體)』的問題, 究竟何謂台灣主體性?90年代以來盛行的主體性論述主體性即是台灣性。然而,主體教育為何而爭?如果大家誤會我是在宣揚教育意識形態,是要來談教育不要中 立,那誤會太大,教育中立是要深入探討,不能敷淺的來看。然而教育不能脫離意識形態,但意識形態有千千百百種,要有一個審核的標準,批判的準則。我認為, 人是教育的主體,這裡所指的人是個體的人不是集體的人民,人民往往是專制者操弄的工具,不見得真正代表個人,講人的教育必須以個人做主體,而人不能離開土 地,人要與土地結合,土地與人民,尤其是個人就是教育的主體,能夠以此做為批判各種意識形態的準則。

杜正勝認為,主體只是形示,台灣才 是基本,他認為自由和正義才是台灣的主體性。台灣主體要落實在每個個人,自我負責自我創造。這樣的主體教育不應該有爭議,但是,我們看見主體的問題往往演 變成政治議題,而且似乎也說不清楚。歸究其原因,主要存在於我們國家觀念的混淆。我們的國家教育是說不清楚也不敢說的國家混淆。包括本土主義與國族主義的 混淆、去美國或去中國的混淆、以及民進黨執政後產生的去台灣(本土派)的混淆,我們存在著被邊緣化的焦慮。

舉例來說,他在2004年提 出橫躺的台灣地圖,換個角度看台灣,過去我們的地圖,從小學開始所熟悉的地圖只有大陸與台灣,台灣永遠仰望著神州大陸,這樣的地圖也在教導我們如何做一個 台灣人,只能看到神州大陸,躲在角落等待,看不到周圍。而橫躺的台灣提供另一個台灣視野,台灣環繞各國之間,周邊是日本、硫球、韓國、中國、中南半島、澳 洲等等,從台灣出發,環視周圍的環境。兩張地圖所呈現的差別在於誰是主體。

從一點也可以延伸出一個問題,過去中小學課本只知道台灣或與 中國的關係,與世界的關係很淡,台灣的教育從中小學開始就很沒有國際化,很少談到世界,從小學就接受這樣的教育,很難有國際觀。

杜正勝 院士表示意識形態原本為中性詞,在台灣的社會中卻成了反面詞。意識形態無所不在,意識形態在教學中常常出現,政治的意識形態如反共復國、仇日恨日、台灣天 堂、大陸地獄,或者性別的意識形態,如媽媽早起忙打掃、爸爸早起看書報等,這都是意識形態。

過去政治長期介入教育,習以為常,我們也能 看到隨著歷史起伏的教科書意識形態。例如從1950年代所看見的是戡亂建國反政大陸、國父遺教;1970退出聯合國則有革新保台;1980是本土社會政治 運動;1990是台灣人執行及鄉土教學;2000~2008可看到尋求獨立及本土教育,2008之後可能是認同中國,教科書隨著歷史政治社會的變化,所展 露的意識形態也在改變中。

另外,台灣主體現在成了政治語言,台灣主體需要有文化的思考,他觀察歐洲國家的發展,尋求自我都與尋求自己的 文化有關,包括詩歌、文學、諺語、藝術、音樂等等,從裡面著手,不是呼喊追求主體,而要有文化作為根基。例如芬蘭人追求自我就是從文化研究開始。他認為, 追求主體需要從民族文化社會底層來建構,才有辦法走出主體,不然主體都是空的,另外,還要有多元的觀念。

杜正勝院士最後總結,他認為教育意識型態雖不可避免,但不能違背周全的史實(事實)。主體教育奠基於「個人」的自由與尊嚴,逐步擴大到社區、國家的自主,並能與「他者」互為主體。而主 體教育應當厚植文化內涵,追求社會正義。尤其,主體教育不能脫離本土,從「本土」出發,建立寬廣世界觀。他提出台灣同心圓的概念,所謂同心圓並非只有台灣 是同心圓,或者我是同心圓,是以自己的國家做為中心,去看自己國家的同心圓,每個主體是與其他互為主體。990429y

圖說:成大論壇 (左)前教育部長杜正勝院士、(右)成大校長賴明詔院士

訊息來源:成功大學


(本文出處:中央社
http://www.cna.com.tw/postwrite/cvpread.aspx?ID=5717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大家迴響暢談;請相互尊重,勿攻擊、謾罵。回應時請至少選擇「名稱/網址」身份(可只填寫名稱、網址留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