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2015年4月23日 星期四

照「微調」課綱編的課本你敢用嗎?以史記新版臺灣史教科書為例-1(吳俊瑩)

照「微調」課綱編的課本你敢用嗎?以史記新版臺灣史教科書為例-1


吳俊瑩



史記文化的教科書去年被點名將成為「微調」課綱的範本,現在正式用書已經送到學校老師手上了。這本教科書,在去年引起軒然大波,外界擔心這就是微調後的範本,現在書已經出來了,我們就來看看他到底怎麼調。



早期台灣史,「微調」課綱新增「「1-1說明漢人來臺、澎湖的緣由與經過,如宋元對澎湖的經營及明代顏思齊、鄭芝龍等來臺,並說明原住民族和漢人的互動」,這樣的改法,周婉窈教授去年早有指摘:「就是想用澎湖的歷史來模糊臺灣島的歷史」,也就是將臺澎一體的歷史刻意往前推。



果不其然,史記微調後的課本,便在標題上動了手腳。第二章第一節的標題原本是「十六世紀在臺灣的漢人和日本人」,新版配合「微調」課綱,改稱「漢人來臺與大航海時代」。該節底下的「一、漢人的活動」,同樣的段落與內容,在新課本則拆成「(一)文獻紀錄」、「(二)早期漢人在臺的活動」。而問題出在小標題(二),裡頭的提到的內容全部是都是「澎湖」,卻按上早期漢人在「臺」活動的標題。這是不小心,還是故意的?如果是後者,已經不只是模糊化的問題而已,而是以甲作乙,拿澎湖模糊臺灣島,把澎湖等同臺灣島的歷史。







原先舊課本還有近一整頁的「二、日本人的活動」,「微調」課綱刪去關於日本人與臺灣原住民的接觸的說明,新課本順勢全刪,隻字不留,徹底的「去日本化」。我真不知道,早期台灣史,如果不談日本人的角色與影響,該如何充分說明或解釋東亞海域的交流與互動?這就是外行人搞出來的名堂,加上別有用心的結果,反覆強調「漢人來臺」(「微調」課綱中,還一連出現了二次),等於視臺灣學界海洋史的研究於無物,不就再次證明這次微調,就是外行人操刀的結果嗎?


「微調」課綱之所以要反,原因在於會產出像是史記版的臺灣史教科書。

各位請不要忽略了,這也是一本教育部審定通過的教科書,無論市場如何,總有老師可能拿著這本教,學生可能讀到它。但一本在標題上動手腳,完完全全服膺「微調」課綱的教科書,脫離學術研究成果的教科書,還要我們的學生花時間吞下去嗎?


附註:

一、 我手上有的史記版微調前的課本,是2013年8月的初版,上頭有「樣書・非賣品」的鈐印。我因無法取得最後實際上印行的版本,暫時只能以此作為比較基礎,實非得已,若有錯誤,還請指正,我願配合修正。如果網友們有微調前的正式版本,盼能提供。

二、「微調」前後的教科書的比對工作,需要時間,我最近時間很緊,沒有辦法一氣整理成篇。我會擠出時間,有之一,就會有之二。又,這篇短文對於「微調」課綱的分析,得力於周婉窈教授〈讓我們以公民力量拒絕「微調」後的臺灣史課綱!〉(網址:http://goo.gl/rZ1lpd)。去年周教授的憂心,如今已然應驗。

(作者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生)

來源:吳俊瑩臉書網誌2015.4.20

2015年4月21日 星期二

法律爭議解決前 北市府:採原版課綱


公視新聞網 /  教育文化 

來源:2015.4.22公共電視新聞


法律爭議解決前 北市府:採原版課綱



反對高中課綱微調,目前在六都裡,民進黨執政的四個市都表態,呼籲老師選用、現行課綱所編的教科書,而今天台北市也開會確認,在法律爭議、還沒解決之前,決定採用'原版課綱',所以目前,採用教育部的微調課綱、在六都裡、只有新北市。

教育部一再強調,微調課綱一審被判定敗訴,只是針對資訊公開的程序與內容,沒有違法,但台北市政府22號上午召開會議確認,法律爭議解決之前,北市決定採用原版課綱。

==台北市教育局長 湯志民==
教育部能夠在立場 更清楚的說明
這樣對大家的教學現場
會比較安定
也就是說 如果是這樣的話
不管在法律爭議解決
或沒解決之前
用原版 因為原版的教科書
它還在有效期限當中
它是可以被使用

六都裡已有五都反對微調課綱,也以舊版教科書執照一次六年指出,選書沒問題,不過教育部說,課綱有修訂就得選用新課本,就連大考命題,也以此為內容。

==國教署高中職教育組長 李秀鳳==
命題本來就是依據課綱
課綱本來就是一個 原則性的規範
對不對 教科書上面對於這個
一個知識的提供 它本來就是
課堂的教學 就是應該在
老師的專業引導下
來讓學生有一個討論
跟思辯的空間啊

沒正面回應未來命題,是否避開新舊課綱爭議,教育部卻也意指選書得為其負責,關於這點,教育局長湯志民說不擔心,因為北市將提供差異表給老師參考,而按照過去經驗,大考中心應該會避開!

記者 林曉慧 沈志明 台北報導

2015年4月20日 星期一

「反黑箱課綱,要民主參與」──反黑箱課綱行動聯盟聲明

「反黑箱課綱,要民主參與」──反黑箱課綱行動聯盟聲明
PDF下載點:http://goo.gl/g8rAJq

        2014 1 月教育部突然提出高中社會科所謂的「微調」課綱,舉國譁然,引起各界人士和民間團體針對資訊不透明、程序草率與內容爭議的強烈質疑和抗議。然而教育部卻強度關山,於 2014 2 10 日正式公布「微調」課綱。

                首先,「微調」的審議過程嚴重違反程序正義。不但教育部只匆匆於兩日內舉辦三場公聽會,基層參與的空間被封殺。而法定課審會分組會議審查過程中,更採用「黑箱投票」,委員記名寫「投票單」竟未當場開票,事後由主席自行宣布通過。再者,欠缺專家與公共參與,根據報載,小組成員竟無任何臺灣史學者。而教育部至今仍拒絕公開相關資訊供大眾檢視,更被法院判決違法。

                在實質內容部分,教育部假「微調」之名大調特調,以臺灣史為例,教育部長辯解臺灣史課綱「只微調 23%」,然而當「今天很熱」改為「今天不熱」,按教育部算法並未變動字數,概念卻完全相反。實際上,該課綱字數的更動高達 60%以上,內容修改嚴重違反課綱簡明、開放、不下結論的原則,且錯誤百出,例如將「原住民」改為「原住民族」,導致歷史上和當代的平埔族不見了。同樣的,公民科不但刪除白色恐怖迫害人權的事實,並有諸如將釋憲主體誤植為 1993 年前的「大法官會議」(應為「司法院大法官」)等明顯錯誤。地理科則是在微調後重拾了「菲傭、外籍新娘」等歧視用語,在在顯示黑箱「微調」導致問題叢生。

                目前根據「微調」課綱編寫的教科書尚在陸續審定當中,舊版教科書執照也仍然有效,懸崖勒馬猶未晚也。我們要求中國國民黨朱立倫主席秉持良知,敦促貴黨從政黨員吳思華部長撤回「微調」。我們也要求民主進步黨蔡英文主席落實2014 2 5 日貴黨中常會的決議,即執政十三縣市一致不採用新課綱。我們更呼籲各縣市首長,不分黨派,拒絕毫無正當性的黑箱「微調」課綱。

                除了微調之外,我們也發現教育部對於制定中的十二年國教領域課綱,均如 「微調」時一般一切保密、黑箱。然而,過去數次課綱研議,皆無此種保密到家的做法。透明、公開,公共的參與程序,是民主社會的基本原則,我們要求教育 部即刻公開相關資訊,調整課綱審定程序。政府應依行政程序法召開程序嚴謹的聽證會,同時應邀請教師、學生、家長及社會各相關團體共同參加領域課綱制定,打造真正由下而上,民主參與的十二年國教課綱。


我們在此呼籲各界人士支持我們的三大訴求:
一、撤回黑箱反專業的「微調」課綱。
二、立即公開課綱「微調」與制定中的十二年國教領綱相關資訊。
三、建立課綱審定的公共參與程序。

反黑箱課綱行動聯盟之參與團體、教師及學者如下:



公民教科書微調 白色恐怖、228被拿掉

公民教科書微調 白色恐怖、228被拿掉
新頭殼newtalk |  台北報導
公民課本所謂減量(左)後,微調版的課本,反而加入了中華文化內容。圖:林朝億/攝
針對教育部所謂「微調」課綱,多個公民團體組成的「反黑箱課綱行動聯盟」今(20)日正式成立,並提出3大訴求,要求撤回黑箱反專業的「微調」課綱;立即公開課綱「微調」與制訂中的12年國教綱領相關資訊;及建立課綱審定的公共參與程序。

出席記者會的台大歷史系教授周婉窈宣讀聯盟「反黑箱課綱,要民主參與」聲明指出,教育部假微調之名大調特調。教育部辯解台灣史部分「只微調23%」,但實際上,課綱字數的更動就高達60%上,內容修改,嚴重違反課綱簡明、開放、不下結論的原則,而且錯誤百出。例如,地理科則在微調後就重拾「菲傭、外籍新娘」等歧視用語。

周婉窈指出,目前根據「微調」課綱編寫的教科書尚在陸續審定當中,舊版教科書仍然有效。他們要求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秉持良知,督促從政黨員吳思華撤回「微調」;他們也要求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落實2014/2/5民進黨中常會決議,即民進黨執政的13縣市一致不採用新課綱。

至於哪些教科書內容被「微調」了?公民教師行動聯盟成員黃益中拿出最新「三民版」公民與社會教科書跟舊版比較指出,教育部說,老師教不完,所以希望「減量」。但從新版看到減掉的是人權裡「白色恐怖」與228歷史插圖,但卻增加家族與台灣社會所具有的中華傳統與文化。

歷史教師深根聯盟發言人黃惠貞也說,他們都是第一線的教師,「受夠了」。威權時代下,歷史學一直為政治服務,但即便如此,過去統編版的歷史教科書至少還會找歷史學者來編寫;這次微調,卻連歷史專業都做不到,歷史教科書一再反挫,微調的課綱違背公民史學,「似乎還停留在培養帝國順民的大明王朝」、停留在「中國天朝中心主義」。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成員詹政道也表示,現在各校已經開始選書,書商也先抽印一些教科書給老師挑選,而且這些教科書只會出現新版的。他呼籲各地方政府應該決定不要讓微調的教科書進入校園,否則學校教師只會選定新版的教科書。

教育工作者林于倫也表示,在教育部強調未來大考會以新課綱作為命題依據,這等於逼迫學生拿自己未來生涯做賭注,因為多數學生與家長是沒有勇氣去挑戰教育部。

因反對郝龍斌「一綱一本」政策而遭免職的教師蕭曉玲則說,台北市長柯文哲面對這個爭議時,強調要給他一點時間考慮。柯文哲會這樣講,就是因為他的心態跟家長一樣,「考試要考」,她呼籲,教師不是御用的工具,應該把正確意識傳給下一代。

此外,台教會秘書長許文堂表示,根據歷史經驗,大考中心命題時會迴避爭議性題目。如果出現新舊版本不一致的爭議性題目,是會送分的。所以,不必擔心使用舊課綱會不利於考試的問題。
公民教師行動聯盟成員黃益中20日表示,微調版的公民課本拿掉了白色恐怖與228事件。圖:林朝億/攝
反黑箱課綱行動聯盟20日正式宣佈成立。圖:林朝億/攝

反黑箱課綱行動聯盟 發出公民怒吼!

〔自由時報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拒絕黑箱課綱!撤回微調課綱!公開相關資訊!要求民主參與!」大學教授、高中老師、家長團體、教師團體、教育團體30多人今天站出來,成立反黑箱課綱行動聯盟,發出公民怒吼。
  • 多個民間團體組成反黑箱課綱行動聯盟,20日在台北舉行「拒絕舊黑箱,踢爆新黑箱」記者會,說明聯盟訴求。(記者方賓照攝)
    多個民間團體組成反黑箱課綱行動聯盟,20日在台北舉行「拒絕舊黑箱,踢爆新黑箱」記者會,說明聯盟訴求。(記者方賓照攝)
  • 多個民間團體組成反黑箱課綱行動聯盟,20日在台北舉行「拒絕舊黑箱,踢爆新黑箱」記者會,說明聯盟訴求。公民老師黃益中(右)舉例說明教科書刪減情形。(記者方賓照攝)
    多個民間團體組成反黑箱課綱行動聯盟,20日在台北舉行「拒絕舊黑箱,踢爆新黑箱」記者會,說明聯盟訴求。公民老師黃益中(右)舉例說明教科書刪減情形。(記者方賓照攝)
高中歷史老師黃惠貞表示,高中歷史科第一線教師被逼著成立「歷史教師深根聯盟」,因為「我們受夠了!」好不容易八八課綱後,往比較正常的公民史學方向走,但從101課綱到微調課綱,保守勢力鋪天蓋地,歷史被迫要為政治服務,造成台灣史的翻盤,士可忍孰不可忍,不能把教室和課本變成一言堂洗腦教育,專制極權課綱,讓人民不得反,台灣人應鳴鼓而攻之。
台灣北社社長張葉森表示,台南市長賴清德已明確拒用黑箱課綱,台北市長柯文哲在思考中,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明確拒絕違法課綱,最近會從台中市開始,展開拒用黑箱課綱縣市串連行動,以捍衛課綱具有台灣基本立國的精神。
公民教師行動聯盟發言人、公民老師黃益中拿出公民課本痛批,他表示,課綱微調後的公民課本已發到老師的位置上,最近就要決定下學年使用的新課本,但檢視新課本可以發現,政府想藉此箝制師生思想,課本首頁可看到「課綱微調新登場說明」,人與人權中白色恐怖及納粹都被刪掉,反增加沒必要的家族意義、台灣社會所具有的傳統中華文化,甚至把原本課上有的二二八的圖全部刪掉。
台大歷史系教授周婉窈代表聯盟說明,她表示,夭折的98課綱就是簡明、開放、不下結論,是最好的課綱,但竟然被拉下來,微調課綱違反程序正義,實質內容部分更充滿錯誤,聯盟要求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秉持良知,敦促國民黨員、教育部長吳思華撤回微調課綱,也要求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落實中常會決議,執政13個縣市不採用新課綱。
公民監督國會聯盟執行長張宏林表示,馬英九執政最後一年,都是妖魔鬼怪出籠的一年,課綱是亂象啟動的序曲,如果不能馬上停止,未來災難將鋪天蓋地而來。

立委鄭麗君再爆 教部放任課綱「小黑手」操控領綱

〔自由時報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十二年國教領域課綱正在如火如荼研訂中,但立委鄭麗君踢爆,教育部沒再聘用引發風暴的高中黑箱課綱的「大黑手」,卻繼續讓「小黑手」操控領綱。
  • 立委鄭麗君踢爆,教育部讓高中課綱「小黑手」操控國教領綱。 (資料照,記者羅沛德攝)
    立委鄭麗君踢爆,教育部讓高中課綱「小黑手」操控國教領綱。 (資料照,記者羅沛德攝)

教部用各種方式想掩蓋「果真是有鬼」

鄭麗君說,教育部用各種方式想要黑箱掩蓋,但她還是掌握了部分委員名單,才了解教育部為何要嚴密封鎖訊息的原因,「果真是有鬼」!
鄭麗君指出,十二年國教社會領域課綱召集人是華梵大學校長朱建民,專長為哲學;已知有三位副召集人是地理科高師大副校長吳連賞、歷史科稻江管理學院代理校長孫若怡、公民科元智大學教授兼通識教學部主任劉阿榮。
鄭麗君表示,教育部一度有意邀中央大學教授朱雲鵬擔任公民科負責人,朱雲鵬就是黑箱微調課綱的主導者之一,如果繼續由他研訂十二年國教領綱,恐引發各界更大質疑,「但是教育部不敢用大黑手,卻繼續讓小黑手操控領綱,根本就是換湯不換藥。」

吳連賞是發動課綱微調的檢核成員

「吳連賞就是發動違法課綱微調的檢核小組成員,引發各界反彈的始作俑者之一,十二年國教領綱影響數百萬名中小學生,教育部竟然繼續委請已遭社會質疑的吳連賞負責。」鄭麗君強調:「台灣有這麼多地理科的學者專家,為什麼持續非吳連賞不可?教育部若不公開釋疑,只會讓外界更質疑內情不簡單。」
此外,歷史科由稻江管理學院的代理校長孫若怡擔任,孫若怡與王曉波同為倡導「台灣人本來就是中國人」、「中國再崛起誰也擋不了」的「中華兩岸和平發展聯合會」的執行委員,鄭麗君指出:「就因為領導十二年國教領綱研擬的都是『這些人』,教育部知道一定會引發外界譁然,才要嚴密封鎖這個『不能說的秘密』。」

教部︰成員皆專家 過程會確保民主機制

教育部國家教育研究院副院長曾世杰表示,吳連賞是地理科的學者專家,孫若怡也是歷史學者,所有社會領域的副召集人人選,多會尊重召集人意見。曾世杰強調,課綱研訂過程會確保民主機制,草案研訂後,會送給諮詢會和學者專家審查,修改後再上網預告,之後舉辦公聽會,再循程序送課發會,最後送教育部課審會決定。

2015年4月19日 星期日

12年國教領綱 繼續黑箱!

會議紀錄 委員名字都改以「OO」取代

〔自由時報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教育部採黑箱作業「微調」高中課綱,慘遭法院打臉,不料,十二年國教課綱繼續搞黑箱,而且還是超級大黑箱!立委鄭麗君昨天踢爆,國教院拒絕公布領域課綱委員名單,甚至連會議紀錄上的委員姓名,全都改以「○○」取代,完全拒絕人民監督。



國教院︰避免身分曝光 產生寒蟬效應

國教院副院長曾世杰表示,用「○○」是為避免委員因為身分曝光而不敢發言的寒蟬效應,但明年三月在十二年國教課綱公布之後,就會公布委員的名單接受社會公評。
鄭麗君表示,十二年國教新課綱將從高中向下貫徹到國中和國小,取代現行高中以下所有課綱,但目前十二年國教新課綱研擬過程被嚴格封鎖,成為超級大黑箱,「當台灣人民還在努力要拆掉違法的高中課綱微調黑箱,轉身一看才發現,教育部已經迫不及待在製作另一個更大更黑的黑箱,朝十二年國教新課綱下手。」
鄭麗君取得的「十二年國教領綱研修計畫總計畫第七次聯席會議紀錄」上,明白寫著各領綱會議紀錄必須「僅呈現決議,發言紀要不呈現」,至於會議紀錄上的會議主持人及工作人員名字均以○○取代,出席及列席人員更以「略」帶過,可以說是黑箱再進化,封鎖委員資訊滴水不漏。
鄭麗君進一步爆料,這次國教院在向教育部呈報各領域課程綱要研修小組名單時,教育部罕見地放棄了「從國教院名單中勾選」的慣例,而是另行下條子,給一份新名單,然後再將訊息封鎖得滴水不漏,顯然是想在「一言堂」的情況下訂定課綱,內情顯不單純。
曾經擔任課綱修訂委員的台大歷史系教授周婉窈表示,教育部制訂十二年國教課綱的作法,很像是在「複製」微調課綱的「黑箱作業」步數,而且似乎保密到極點,違反常理。她認為,領綱訂定應透明公開,教育部不應拿保障委員的個資法當藉口拒絕接受監督,過去的九五和九八課綱修訂,從來沒有保密問題;十二年國教課綱台灣史委員更必須是台灣史真正的專家,要有學術專業的公信力,教育部沒有理由隱匿委員名單,運作情況也須公開透明。
周婉窈也證實,以前課綱的會議紀錄,委員個個有名有姓,沒有○○這種事。
鄭麗君痛批馬政府沒有從太陽花學運中學到教訓,教育部吳思華部長究竟是想當教育部長,還是專做黑箱的黑箱部長?既然敢直接任命課綱委員,為何沒有膽識公開所有程序,接受公眾檢視?微調課綱的黑箱作業都被法院判敗訴了,教育部卻要繼續製造更大的十二年國教課綱超級黑箱,那就等待台灣公民反擊吧。
曾世杰解釋,教育部並未交辦委員名單。領綱委員多達七百多位,各領域的專家學者正在分組研訂領域課綱,現階段不會公布委員名單,但會在課綱公布後公開。反黑箱課綱行動聯盟駁斥,先公布課綱後再公開委員名單,就是不受人民監督的黑箱作業。

2015年4月15日 星期三

沿用違法課綱?柯文哲:給我1個月討論

沿用違法課綱?柯文哲:給我1個月討論
新頭殼newtalk | 邱珮文 台北報導

民進黨議員林世宗今(14)天詢問台北市長柯文哲是否沿用教育部微調課綱,柯文哲表示,他還在思考,要求議員再給他1個月時間討論。圖:新頭殼記者林雨佑/攝
台北高等行政法院日前判決教育部「微調」課綱的程序違法,民進黨議員江志銘今(14)天詢問台北市長柯文哲是否沿用。對此,柯文哲表示,他還在思考,因為問題在於考試是要用哪個課綱版本來考,要求議員再給他1個月時間討論。
針對柯文哲的議會初體驗,藍營立委今天做足準備,一開始便杯葛柯文哲的施政報告,給了一記下馬威,之後質詢時也緊咬柯文哲的失言事跡、5大弊案查案進度等不放。
輪到林世宗質詢時,他向柯文哲說,所謂的「府會一家親」是不可能的,以後大概都是這樣的模式,柯文哲是無黨籍,所以在座的議員沒人是屬於「執政黨」,會為市府護航。但今天他要護航的是民意,如果施政站在民意,他們當然權力為柯護航。
江志銘接著指出,台北高等行政法院日前判決教育部「微調」課綱的程序違法,台南市長賴清德也已表明不使用此課綱,但他為此詢問北市教育局,教育局卻回覆要遵循教育部的政策辦理。
他質疑,前台北市長郝龍斌過去也堅持北北基「一綱一本」,不甩教育部政策,走自己的路。柯文哲既然一直強調公平,對於黑箱作業的課綱態度呢?
對此,柯文哲表示,雖然他有委託內部要針對微調課綱一事討論,但是,並非第一優先的討論題目。他指出,目前多數民進黨縣市都決定不遵守微調課綱,但自己在思考的是,考試是要用哪個課綱來考,這才是問題。他希望,能再給1個月時間討論。
江志銘則表示,新版課綱要在8/1實施,希望市府能在此之前確定。

2015年4月10日 星期五

必須堅持反對「微調」課綱的明證:以三民版新臺灣史教科書為例(修訂稿)(吳俊瑩)


必須堅持反對「微調」課綱的明證:以三民版新臺灣史教科書為例(修訂稿)

吳俊瑩

       面對「微調」課綱(以下省略引號,但必須再次強調,「微調」二字是障眼法、是呼攏),教科書編者如何因應,我曾以康熹版為例,指出其順應修改甚至加碼演出的情況。目前看到的二出版社的新版本,對微調課綱並沒照單全收;根據參與修訂的幾位老師在臉書上的反應,看得出有盡量努力爭取,對於編輯們的努力,我們予以肯定。但是,我們必須了解的是,在一綱多本的教科書審定機制下,很難根本擺脫「一綱」的影響,無論如何絞盡腦汁修改、反復折衝,當中勢必也有順應、妥協與屈從的成分,這點不能不察;外行人黒箱硬搞的微調課綱,它的可怕也在這裡。很希望這些「爭破頭」的編輯們能分享奮鬥的經過,讓社會大眾更加了解課綱微調和課本審查的一條龍情況,及其反歷史專業的惡狀。



      以下我試著以三民新版臺灣史教科書為例,嘗試點出這種可能交雜著抵抗、折衝以及妥協的對應方式。在此,我只能從結果推測,實際情況只有編輯能出來作證,讓大家知道有研究作為根據的歷史知識怎樣被行外人刪除或扭曲。



       三民版編輯可能的「折衝」、「努力」與「堅持」,可舉以下四點為例;但必須同時敘明的是,即使策略上以迂迴的方式應對,一旦觸及課綱微調的原初的目的和方向時,教科書仍不免所有退讓和轉彎:

      一、微調課綱將「原住民」的用詞,改為「原住民族」,導致歷史上和當代平埔族都變沒有了 。課綱微調的理由是要符合法律——「原住民族基本法」,但以法律框限歷史的結果,無形中把十幾個平埔族給「消滅殆盡」。這點我已撰文說明(http://goo.gl/fIDYRQ)。在這裡,要特別說明的是,我個人很認同在論述當代問題時,使用「原住民族」一詞,特別是如果不是在表述個別原住民時,「原住民族」一詞更能夠展現其主體性。但歷史上的原住民不等同於當代原住民族,況且當代原住民族也還沒包括西拉雅等平埔族。三民版應是意識到這個問題,故在編輯大意上新增:「本書所使用的『原住民族』一詞,不限於原住民族基本法中所稱行政院核定之十六族原住民族,包括過去在臺灣歷史上相當活躍的平埔族與高山族各族」。對使用課本的學生來說,這條新增的編輯大意實在顯得突兀,有點不知所云;但明白課綱如何被人亂調的朋友,應當可以讀出這是對於課綱微調理由的間接否定。

      二、微調課綱將「鄭氏」改稱「明鄭」,但三民版似乎有意不跟著微調課綱用「明鄭」。在不能用「鄭氏」又想避用「明鄭」之下,似乎用了許多迂迴方式。例如舊版課文的標題是「鄭氏政權的政治發展」,新版改為「臺灣第一個漢人政權」;「鄭氏政權在臺灣的經營」改為「鄭氏三代在臺灣的經營」;課文正文中原用「鄭氏政權」當主詞者,改稱「鄭氏三代」、「鄭氏父子」;或是換個說法,如將「鄭經過世後,鄭氏政權再度因繼承問題發生內閧」,改為「鄭經過世留下的繼承問題引發內閧」。這裡可以見到教科書的編者面對審定時不願完全妥協的努力。
      但無論如何替換用詞、換句話說,或是刪掉不提等方式,總有其極限。例如,微調前,有一段敘述是:「鄭經在回覆清廷官員信函時也表示『建國東寧』,『別立乾坤』,儼然是獨立國王,與大清帝國隔海對抗」;微調後,改成「鄭經回覆清廷官員信函時也表示『建國東寧』,『別立乾坤』,與清廷隔海對抗」。首先,將「大清帝國」改稱「清廷」,這對舊版的這句話所要傳達的意義影響很大。我推測,原本編者應有意強調「鄭氏王國」與「大清帝國」,這二個「國」隔海對抗的事實,由於微調課綱將「清代」改為「清廷」,敘述跟著微調課綱走的結果,結果使得鄭家三代在臺,比較像是一國內的「叛亂團體」,而不是隔海對抗的二個政權。微調後刪去「儼然是獨立國王」等字,使得「別立乾坤」(另成一天地)這段歷史文獻也跟著走味,沒有被特別點出。當微調課綱將鄭氏改為明鄭,其影響是「鄭氏政權」非但不能出現在正文,也不能夠以「王國」來定位鄭氏政權的性質,因為既稱「明鄭」,何來「王國」。在鄭、清和談的段落,同樣有相似的修改手法。舊課本原稱「鄭經與清帝國曾經七次和談,討論重點皆在鄭清關係,與反清復明無關」,微調後只剩第一句,變成「鄭經與清廷曾經七次和談」,而且「清帝國」還被改成「清廷」,不再明示雙方和談內容是以鄭氏王國的存立問題為核心要點,刪除「與反清復明無關」這句,筆者推測很可能是應微調課綱高舉「明鄭」之大旗而做的修改;如果讓課本繼續寫鄭清和談與反清復明無關,豈不自打嘴巴?微調課綱表面上沒有規定的這麼細,但用詞改變的背後,連帶是一整串的內容要跟著改,絕非更動幾個字詞而已。但是,真正的臺灣史學者會要求人家這樣改嗎?諸君可以去問看看。

       三、劉銘傳在臺新政的評價,微調課綱已經定調要寫「使臺灣成為當時全中國最先進的省分」,三民版原本的寫法是「臺灣也成為清帝國近代化程度最高的省份」,其實已經符合微調課綱的要求,但微調後的課本,則在最後加入「之一」二字,變成「臺灣也成為清帝國近代化程度最高的省份之一」,修正後,倒是和微調課綱不同調。不知道是否有意,還是意外?

       四、微調課要求新增的內容,以朱雲鵬為首的教育部微調小組成員們原意應該是要放到教科書的正文中。對於微調課綱新增的這條說明:「1-3 說明臺灣與甲午戰後晚清變法運動與辛亥革命之互動,包括孫中山來臺尋求臺人支持,以及臺人參與革命及中華民國之建立」,三民版在處理時,將它放到類似小知識的「歷史聚光燈」,並沒有硬放入正文,敘述語氣亦相當平淡,沒有刻意放大或連結臺灣人跟清朝在甲午戰後的變法運動或辛亥革命的關係。對於微調課綱新增關於「臺人李友邦等赴大陸參與抗戰」的說明,新課本或許考慮到原來課本的這段敘述,已配合課綱增加「國民政府也在此時對日宣戰,聲明廢除中日之間所有的條約」,為了不增加「在中國大陸發展的臺灣人」此段文字篇幅,於是將正文中所列舉的「半山」人物介紹,改放到註釋。

       至於三民版跟微調課綱的妥協之處,我試著整理列表,共整理出八頁,不能算少,足以說明教科書的編者無法完全不理微調課綱,國教院也不可能輕易放行。必須先聲明的是,由於這是我個人的比對,加上新課本配合微調課綱,挪移課文敘述位置,若非編者本就不容易比對,但我仍勉力為之,讓大家能有所警戒。這張列表可至這裡下載瀏覽:http://goo.gl/pmdAIp。至於配合微調所帶來的影響與衝擊,我提出以下三點個人的觀察與疑問:

      一、臺灣史課文內容敘述,受到微調後中國史課綱的影響與滲透,這點過去比較少被注意。中國史課綱在第四單元「晚清的變局」的主題(一),標題原本是「帝國的衰微與西力衝擊」,後修正為「清朝的衰微與西力衝擊」。於是,三民版臺灣史舊課本中有許多使用到「清帝國」、「大清帝國」,新版改成「中國大陸」、「清朝」、「清廷」等。先不論這樣改動合適與否,但這傳達出微調後的中國史的課綱內容向臺灣史滲透的事實。筆者忍不住要問:當全世界的漢學界都在講「Ch'ing Empire」時,檢核小組為何一定要改掉「清帝國」、「大清帝國」?「正統觀」有這麼重要嗎?要證明大清不是帝國還真不容易呢。

      二、微調後的中國史課綱第六單元原稱「當代中國與臺海兩岸關係」,微調後加了「大陸」二字,變成「當代中國大陸與臺海兩岸關係」。同時該項下新增一條重點:「兩岸分治」,要求增列「說明國共內戰、政府遷臺後,我國領土依憲法仍為固有之疆域,惟治權不及於大陸地區。並說明:有關中華民國播遷來臺後之歷史已在臺灣史中有所敘述,此處不再重複。」(借問:課綱出現這種政治性宣示文字,朋友們不覺可笑嗎?)。這種「固有疆域」的教條思維,不願面對現實的敘述,在關於論及兩岸交流機構的成立時也有跡可尋。舊課本原本將雙方官民交流機構,即臺灣的陸委會、海基會;中國的國臺辦、海協會,一起放入正文;但新課本在同樣的段落,卻把「至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官方在之前已成立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國臺辦)」這句話,從正文移到旁邊的註釋,而且刪除「官方」。二字,變成「『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前已成立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國臺辦)」。這種不願正視現實的邏輯,與開口閉口那句陳腔濫調:課綱要「符合憲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頗為一致。

      三、關於「中日和約」(又稱「臺北和約」)的敘述段落中,舊課本所下的標題是「對日和約的簽訂」,而且課文的正文中僅稱:「之後在美國斡旋下,中華民國另於次年與日本簽訂中日和約」,並無繼續申論放棄之後臺澎主權交付的對象,而是在註釋中提到因和約雖未說明臺澎讓與何國,導致出現「臺灣地位未定論」的討論,但最後仍以轉折語氣稱「然而中華民國政府根據對日和平條約及中日和約,確立在臺澎的主權」。微調後,上述這段文字,從註釋移到正文,置於該段最後,為臺灣主權的歸屬問題作結,同時該落所下的標題也改為「國際地位確定」。新課本的編排,更加貼合課綱。



       三民版的例子告訴我們,我們如果不堅持反對這外行人亂改出來的課綱,無論編者如何費盡心思,採取迂迴或是軟性抵抗的手段,仍然有其限度,原本想要表達的內容不可能不改變。而且為求審定通過,和微調課綱之間勢必存在妥協之處,完全迴避或堅持歷史專業的空間極小。這次的比對,再次告訴我們為何必須堅決反對微調課綱,因為「微調」只是幌子,目的在藉機製造出重新審定教科書的機會,要求修改。從實踐面上看,「微調」只是障眼法的話術,它的背後一整串的用詞與觀念也都要跟著改進來,顯然不買賬也不行。黒箱+外行的微調課綱,你能不反對嗎?根據「微調」而被扭曲的課本,我們要用嗎?為何我們不能堂堂正正學習我們的歷史?為何一定要吞下這歪七扭八的「微調」?


附記:本文第一稿用以比對的三民舊版課本並非課綱微調前所使用的版本(2014年8月再版),而係版權頁上註明2012年8月初版之樣書。茲根據2014年8月再版之課本,修訂本文之論述。

(作者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生)
來源:吳俊瑩臉書網誌2015.4.10

2015年3月30日 星期一

順民文化,加碼演出?──歷史課綱「微調」後的康熹版臺灣史課本(吳俊瑩)

順民文化,加碼演出?──歷史課綱「微調」後的康熹版臺灣史課本

吳俊瑩

課綱「微調」(以下省略引號,但請讀者留意,「微調」二字是障眼法也是呼攏的),無論外界怎麼擋,老師出手擋、學界連署擋、立法委員擋、公民團體擋、法院也來擋,似乎擋不住。如果再擋不住,九月可能就如期上路。現在根據微調課綱修改的教科書已經陸續完成審定,部分出版社已經把樣書送到學校給老師準備選書,發給九月入學的高中高一新生。承蒙某位在天龍國任教的老師相助,我取得了康熹、三民、龍騰三本課本,本來想等收齊了再來看看調成什麼樣子,翻開康熹版,再比較龍騰與三民之後,讓我覺得不先寫不行。

先說結論,康熹版可以說是課綱微調的樣板,還有加碼演出之嫌。

結構方面,「康熹版」分作四篇,完全照課綱的結構。但微調前的康熹版課本,分作十一章,有自己的脈絡,分節也不受課綱的主題或重點所限。微調後,課綱的單元名等於課本篇名;戰後微調課綱的主題名,康熹版直接作為章名,隻字不差。

各篇以下的內容調整與章節安排,更是隨著微調課綱起舞:

一、早期台灣部分,微調課綱以減少舉例為由,刪除蔴豆事件與濱田彌兵衛事件,康熹版保留蔴豆事件,但配合微調課綱,刪除可以作為東亞海域勢力貿易衝突的濱田彌兵衛事件。反觀龍騰版仍舊保留,放在正文旁的「+知識家」欄內;三民版則依舊將該事件放入正文內,作為討論荷蘭當局競爭對手的例示。康熹版的給我的感覺是,微調前就已經看不到對於臺灣地理位置特色的深刻說明,以及東亞情勢起了什麼變化,對於近年來台灣史學界豐富的海洋史研究成果,本來就吸收不多,現在連濱田彌兵衛也刪除,成了幾乎看不見「海洋」的早期台灣史,只望見陸地。

二、微調課綱將「鄭氏」改為「明鄭」,康熹版第1章第2節的標題,沒有意外地,跟著改成「明鄭統治時期」。此外,還為了使用「明鄭」一詞做了補充說明:「由於鄭氏政權遵守君臣份際,不但奉南明桂王為名義上的統治者,且沿用明朝永曆為其年號,故鄭氏政權在臺時期,亦可稱之為明鄭時期」。但在微調前,康熹版的課本用的是「鄭氏統治時期」,微調後,高舉「明鄭」。

三民版,在第二章第三節的「漢人政權的建立」下,微調前原有一個主題稱「鄭氏政權的政治發展」,現改稱「臺灣第一個漢人政權」,有意迴避「鄭氏政權」用字,同時可能為了應付微調課綱,用附註的方式,指因鄭氏三代皆奉明正朔,並未稱帝,因此有人稱之「明鄭」,但亦言「永曆帝死後,未擁立新帝,南明已經成為歷史,奉正朔的形式大於實質」。微調後,三民版雖仍保留關於鄭氏王朝在臺灣建立政權的敘述,但也做了修改,原本有一段話是「鄭經在回覆清廷官員信函時也表示,『建國東寧』,『別立乾坤』,儼然是獨立王國,與大清帝國隔海對抗。」微調後,卻刪除了相當關鍵的鄭氏政權定位的敘述——「儼然是獨立王國」七個字不見了。龍騰版的節名仍是「鄭氏統治時期」,對於「明鄭」一詞,只在課文敘述中提到一次,而且夾雜在「鄭氏政權」的敘述裡,稱「鄭氏政權三代優禮明朝宗室,奉南明桂王名義上的統治者,以永曆為年號,鄭氏三代在臺時期乃稱之為明鄭時代。鄭氏政權可說是臺灣歷史上第一個漢人政權」,似乎帶有將「明鄭」當作歷史分期的用意,而不用來描述政權的性質。行文時,除使用「鄭氏政權」外,也見使用「鄭氏集團」、「鄭氏」,並無使用「明鄭」作為代稱,甚至有表示歷史分期的敘述,使用「鄭氏時期」。
至於課綱另要求說明關於鄭氏王國「覆滅的經過」,康熹版用了3頁的篇幅,說明「明鄭政權的衰敗」過程,康熹版在微調前就是如此,但「鄭氏政權與臺灣」的敘述,照理說應當是本節主題,篇幅約僅有2頁半,這種比例明顯失衡,主從不清的情況,在課綱微調前就已存在,不能算作受到微調課綱的影響。

三、劉銘傳在臺新政的評價,微調課綱已經定調要寫「使臺灣成為當時全中國最先進的省分」,康熹版在微調前的課本,原寫「已使臺灣成為清廷統治下最進步的一省」,微調後改為「且成為當時清廷統轄下最先進的省份」。康熹版亦步亦趨,跟著微調課綱,把「最進步」調成「最先進」。但不是所有教科書的編者都買這個賬,龍騰版跟微調前一樣,沒有對新政做出總結式的評價,行文中還特別帶到新政的「副作用」。(詳見:http://ppt.cc/TNwW)。三民版比較特別,微調前的敘述是「臺灣也成為清帝國近代化程度最高的省份」,微調後反而加了「之一」二字,成為「臺灣也成為清帝國近代化程度最高的省份之一」,意義大不同。這三本教科書都是大學教授編著或主編的,他們都是在大學教授臺灣史的正教授,龍騰、三民版不買微調課綱的賬,也都能過審定。由此可見,康熹版改成這樣樣子,不全然是外部力量所逼的,毋寧是順民文化有以致之,遂照單全收乎?

四、最惹社會各界注目的日本統治時期,微調課綱規定加上「殖民」二字,康熹版第三篇的篇名完全照搬,改稱「日本殖民統治時期」。但三民版稱「日治臺灣」,連改都沒改,龍騰版稱「日本統治時期」,二本照樣通過審查。比較令我意外的是,康熹版還為課文標題使用「日治」,特別加註說明:「『日治』為『日本本殖民統治』之簡稱,下文皆稱『日治』」。這似乎是為了告訴審查人,我用「日治」實已內含「殖民」二字在內,千萬不要誤以為「殖民」被排除在外。這是何等的自我審查的心理,是在向跟課綱俯首稱是還是向審查人交心?還是二者皆是。


五、強化日本時代臺灣與中國的互動,是微調的主要方向,微調課綱新增「1-3 說明臺灣與甲午戰後晚清變法運動與辛亥革命之互動,包括孫中山來臺尋求臺人支持,以及臺人參與革命及中華民國之建立」,康熹版真的是大書特書,增加「臺灣與中國民族自救運動之互動」,內容強調甲午戰後「刺激孫文創立興中會」,「馬關條約」引起康有為率領士子們「公車上書」,結論是「他們兩人分別是革命派、立憲派的領袖,因此臺灣問題成為點燃中國近代民族自救運動的引信」。甲午戰爭的戰場不在臺灣,臺灣割讓是甲午戰敗的結果,何來作為主角的「臺灣問題」之存在?再者,把中國近代民族自救運動的「引信」歸之於「臺灣問題」,這也太抬舉臺灣的角色了吧,倘若如此,又把洋務運動置於何地?
更誇張的是,康熹版為了說明臺人參與中華民國之建立,特別舉出許贊元參與起事。這點我以前已經批評過了:「許贊元,沒在日本人統治下的台灣住過一天,難道你要說他參加黃花崗,是因為日本人的『殖民政策』嗎?還有,他是課綱重點所指涉的『臺民』嗎?不論是『大改前』或『大改後』的課綱,這裡的『臺民』,最主要的指涉對象,應該是具有日本國籍的『台灣人』,人在台灣的他們,最能夠感受到日本人的『殖民政策』吧。那各位可以想想,許贊元算不算『臺民』?」(吳俊瑩臉書,2014年2月2日貼文)微調課綱的公聽會版本曾列舉許贊元,但正式公告版本已經刪除,真不知為何康熹版還特別寫上去?更可怕的是,康熹版關於許贊元的敘述,是放在興中會、同盟會派人秘密入臺發展的段落下,先說翁俊明加入,創立同盟會臺灣分會,接著說「次年,廣州黃花崗之役,臺籍志士羅福星、許贊元(1890~)兩人參與起事」。問題是,許贊元當時人不在台灣,把他放在這個段落裡頭談,問題不但很大,用許贊元舉例,根本是反歷史,為寫而寫。三民版、龍騰版在應對課綱這項要求時,用了稀釋的方式處理,不放入正文,而是放到類似補充說明的「歷史聚光燈:中國革命與臺灣」、「 +知識家」,而且沒人拿許贊元當例子。

六、微調課綱在日治時期關於「戰爭時期的臺灣」的主題下,新增「2-1 說明中華民國宣布對日抗戰並聲明廢除馬關條約、抗戰中軍民死傷慘重,以及臺人李友邦等赴大陸參與抗戰」,康熹版的編排在這裡「竟然」不照微調課綱,而是放在「第四篇  中華民國時期:當代臺灣」的開頭。以「一、國民政府宣示收復臺灣」為題,敘述相關內容,接著敘述「二、中華民國政府接管臺灣」等內容。先「宣示收復臺灣」再接「接管臺灣」,這樣的排列方式比微調課綱接得更順。臺灣人在中國的抗日活動,原本是放在日本時代「戰爭體制下的臺灣人」內敘述,新課本改放到「國民政府宣示收復臺灣」中敘述,讓這裡看起來,有宣示也有行動,可說為中華民國接管臺灣奠足了基礎。
此外,微調前的康熹版,關於「臺灣接收」的敘述,原已提及國民政府正式對日宣戰,宣告廢除兩國從前所定條約的內容,並稱此「開啟了戰後收復臺灣的契機」,直接跳過戰敗國的領土處分所涉及的國際法問題,早就完全按照並接納外交部的官方說法(http://ppt.cc/Aoj5),這則不能算在微調課綱頭上。
龍騰版雖也以相當篇幅處理臺人在中國的抗日活動,但特別提到臺籍青年不只有參與國民黨政府,還包括「參與在北京、上海、廈門、廣州、重慶或延安」等地的抗日團體,特別以霧峰林家的林正亨及胞妹林雙盼為例,說明其分別投入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戰爭,在「+知識家」特別點到林正亨在二次大戰後死於國民黨白色恐怖。三民版的相關篇幅較龍騰為少,比較特別是,除了提到臺人投入中共陣營外,特別點出部分臺灣人選擇前往滿洲國及汪精衛政權發展,意在指出前往中國發展的多種選項,不是只有投入國民黨的抗日陣營一途。至於廢除「馬關條約」,三民版採事實陳述,只說1941年12月國民政府對日宣戰,「聲明廢除中日之間所有的條約」,並沒有接上如康熹版的「開啟了戰後收復臺灣的契機」,龍騰版則是根本找不到相關敘述。

七、戰後的歷史,是微調課綱變動最大的部分,微調後結構重新洗牌,從主題式改依時期編排。康熹版的第四篇,各章名稱完全照課綱主題的用字遣詞,舉例而言,第9章標題便是「從光復到政府遷臺」。龍騰版同樣配合課綱改依時序先後進行單元整併、調動,雖然照微調課綱的改依時序的編排方式,但仍有編者自己的修正想法,區分為「1970年代之前的政經外交」、「1970年代之後的政經外交」與「現代臺灣的社會與文化」,章節用字也沒有像康熹版如此緊跟微調課綱。
雖好像有折衝的空間,微調課綱在字眼上的修訂,仍影響了教科書的撰寫。龍騰本在第九章第一節的標題是「中華民國光復臺灣與遷臺」,很明顯地就是受到微調課綱的影響。倒是三民版在章節標題與內文上,並沒有見到「光復」二字,而是「開啟新時代」當作節名。在結構上,三民版仍舊維持主題式的編寫方式,分作「中華民國政府來臺」、「強人時代的臺灣」、「政治與經濟的自由化」、「社會變遷與文化發展」,大抵延續微調前的課綱架構。

八、面對外界抨擊課綱,教育部與課綱微調委員們開口閉口的就是課綱要合憲,因此戰後部分特別新增要「敘述中華民國憲法的制定與臺灣代表的參與」,藉以表明課綱豈可自外於「中華民國憲法」,而且當時有「臺灣」代表參與。康熹、龍騰、三民皆有增補相關內容,唯獨康熹版特別,標題是「臺灣代表參與制憲建國」,奇怪?中華民國早在1912年就成立了,為何要稱「建國」?而且與「臺灣代表參與」連稱,難道是暗示戰後臺灣人已經透過這十七名間接選出的制憲國大,表明戰後的臺灣人已經完成其「制憲」、「建國」的工作?因為參與了中華民國憲法的制定,注定臺灣與中華民國 stick together?


九、戰後社會變遷方面,微調課綱將「多元文化的發展」與「中華文化」並列,變成「中華文化與多元文化的發展」,要求增列中華文化的保存與創新的敘述。康熹版為此特闢「中華文化在臺灣」,並稱臺灣在儒家文化重視秩序、教育的基礎上,「有效結合西方市場經濟思想」,「成功締造了經濟奇蹟」,這是中華文化創新的有力例證。言下之意,是中華文化跟經濟奇蹟的締造有關。對於課綱這項要求,龍騰版加以轉化,轉為介紹國民黨政府的文化政策如何藉此傳遞中國民族主義的思想。三民版的處理手法類同龍騰,皆無特別標舉出或刻意強調中華文化如何保存與創新。



綜而言之,康熹版不僅亦步亦趨跟著微調課綱,甚至還有「加碼」的情形,這已經超乎微調課綱發威的勢力範圍了。在說明戰後風起雲湧的社會運動時,康熹版的新課本特別補上二句,稱「唯社會運動的脫序行為也會對法治、經濟等層面造成衝擊,此亦成為今日臺灣社會的一大隱憂」,但先前的課本是這樣寫的:「總體而言,社會運動雖曾一時衝撞社會秩序,造成髒亂與不便,但對臺灣的政治體制由威權轉向民主,社會價值由一元變為多元,頗有貢獻」。顯然認為小過不掩大功,但新版從小過的「髒亂與不便」,「升級」為脫序、衝擊法治、經濟。這是編者近來有所體悟,還是嗅到了什麼樣的政治風氣,於是加碼演出?

面對課綱微調,從結果上而論,教科書的編者,還是有能夠「抵抗」審定的空間存在;亦步亦趨,不是唯一能走的路。在康熹版,看不到抵抗,也不見屈從,只見依從。提一下康熹版教科書的編著者吧,即鄭政誠和趙祐志,前者是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後者是新北市立新北高中的專任教師,也是清華、真理二所大學的兼任助理教授。二位都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的博士,研究專長都是臺灣史。

    
寫完這篇落落長的文章,我有點驚訝,同時也有點難過,雖然有點不相信,事實就擺在眼前。不禁想問:歷史學的專業尊嚴在哪裡?只知服從「上意」的公民還是公民嗎?

附記:本文用以比較的康熹版舊課本,版權頁註明2012年7月出版(二刷)。2015年4月25日追記。

(作者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