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2010年9月17日 星期五

臺灣史上溯三國 當三思

臺灣史上溯三國 當三思

* 2010-09-17
* 中國時報
* 【陳信雄】

「教育部高中歷史課綱修訂專案小組」準備把「臺灣史上溯三國」的說法列入教科書,引起激辯。昨日,有學者在時論廣場表示「臺灣史上溯三國」極有可能,是客觀的存在,編入教科書「沒啥好怕」。筆者有不同的看法。

淺見以為,「臺灣史上溯三國」並非古人之說,是九十二年前日本學者提出的創見。民國七年東京大學市村瓚次郎提出新論,認為《三國志》所載「夷州」是臺灣。市村是依據法國、荷蘭、德國漢學家的新說,他們認為隋代「流求」是臺灣,市村以為三國「夷州」極似隋代「流求」,因此認定夷州為臺灣。此說一出,日本、中國學者大多接受,特別是中央研究民族研究所創辦人凌純聲,舉出方位、氣侯等九項論證,認定孫權遣兵所至「夷州」為臺灣。

然則這些說法大有可疑,主要有以下六端:


一、《三國志》〈孫權傳〉對「夷州」的記載只有十九個字:「春正月,遣將軍…,浮海求夷州…,但得夷洲數千人還。」簡略如此,缺乏具體內容,實不足認定其所在。

二、論者依據另一份史料《臨海水土志》來考證「夷州」,但是此書所載夷州雖然像臺灣(如凌純聲所舉多項),卻更像「琉球」。就像日本學者說的,「七分像琉球,三分像臺灣」。沒有理由謂其地為臺灣。

三、退一步講,假設《臨海水土志》的「夷州」為臺灣,《三國志》的夷州卻不一定是臺灣。天下同名之甚多,甲書所載某地,未必等於乙書所載同名之地。普遍性的名稱如「東國」、「夷州」者,尤其如此。

四、以航海史來看,三國時代航海以東吳為盛,東吳的船可遠至東北、高麗,但是不曾到過其他國家。以造船史、或航海術來看,當時船隻不足以航渡險惡的臺灣海峽。

五、孫權在黃龍二年「春正月」遣軍浮海,這個季節,臺灣海峽吹著強勁的東北季風,這種強風至少吹到三月份。假設孫權的海軍依令出航,或延後兩個月出發,船隻出了港口,只可能被東北季風,挾往東南,飄到閩、粵,海南島,越南,沒有機會到達臺灣。

六、現代考古學的發掘研究,在臺灣已有一百十五年的歷史,發現遺址有一千多處,但從來沒有發現三國時代的中國文物。認為見過三國文物的人只有一人,連雅堂。連氏曾撰文介紹臺灣出土三國時代的磚,理由是臺灣出土古磚,與《吳中金石錄》所載赤烏磚相似,「他日倘得古書、古器而兩考之,必能有所發現」。(雅言)此種說法,只是臆測,其真實性必待古物古書比對始能論斷。

臺灣人「認同」混淆,其一大原因在於歷史知識的混淆。「三國問題」是認識臺灣歷史的第一個課題,宜有充分討論,而後決定如何傳道、解惑。如若不然,下一代可能傳染同樣的氣質,疑惑不解而意氣用事。

(作者為成功大學人社中心研究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大家迴響暢談;請相互尊重,勿攻擊、謾罵。回應時請至少選擇「名稱/網址」身份(可只填寫名稱、網址留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