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不能加「殖民」,是加錯地方啦!
周婉窈
對於民團抗議違調課綱,教育部始終如一,唸咒說:合憲、合法、合程序。
面對高校生的抗議,教育部永遠跳針,一直說:新舊並行、爭議不考、一起寫教材。教育部變成考試部?
教育部底下的國教院最近公布17項所謂的「爭議」。這些爭議根本不具知識意義,更不是歷史學科內的爭議。我其實很「懶得」再去說什麼,因為「他們不知道他們在做些什麼」(They don’t know what they are doing.)。
為什麼呢?課綱的撰文體例,本來就應該簡明、開放,不下結論。98課綱就是這樣,算是相當柔性。101倒退嚕,強硬很多;「微調」則離譜到不行。
簡單來說,課綱要用描述性的語言,避免價值判斷。101臺灣史課綱,第二單元是「清朝統治時期」,第三單元是「日本統治時期」;「統治時期」是描述性的語言,至於它的統治是怎樣一個性質,留給教科書去寫──教科書寫「日本殖民統治時期」,不會被要求修改。
另外,課綱的撰寫有本身的內在邏輯,如果「日本統治時期」要加「殖民」,那麼,清朝統治時期要不要加呢?康熙皇帝決定將臺灣納入清帝國時,有經過在地人(原漢一同)同意嗎?如果「日本統治時期」一定要加「殖民」二字,那麼,「清朝統治時期」,難道不用加「占領」嗎?殖民也好,占領也好,荷蘭時期,也要加囉;鄭氏/明鄭也要加囉。鄭氏時期大量漢人移民來臺灣,導致臺灣漢人人口可能開始超過原住民,如果這不是殖民,什麼是殖民?
我們不是說不能加「殖民」或「占領」二字,而是課綱必須用描述性文字,盡量簡明,並且避免價值判斷。
所以呢,您說「接收臺灣」和「臺灣光復」,哪個是描述性用語?哪個是價值判斷?「光復」是「榮耀地收復自己原來的東西」,中華民國在1912年成立,什麼時候臺灣是它「自己原來的東西」?「光復」是硬塞給臺灣人的「修辭」,在戒嚴時期是「神聖不可置換的唯一用語」,難不成我們又要回到那個時代?換個角度來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如果中國史用「解放」,可以嗎?「光復」和「解放」都是修辭,都是價值判斷,具有濃厚的政治宣傳意味。好不容易,我們臺灣的歷史教學在過去二、三十年已經從政治宣傳走向客觀的知識體系(學科化),怎麼又走回老路呢?那個言必稱「英明」、「救星」的時代,難道又還魂了嗎?
課綱也不能下結論。違調課綱增加「清廷在臺灣的現代化建設如電報、教育和鐵路,使臺灣成為當時全中國最先進的省分」,檢核小組憑什麼這樣寫?只能說沒知識,也欠缺邏輯訓練。您知道,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曾花二十餘年一省一省研究中國的現代化嗎?結果這個超大規模的計畫沒做完。如果不是一省一省比,如何斷定臺灣一定是「最先進的省分」?那湖南呢?那廣東呢?教科書若這樣寫,只能說編者素質不高,但這是課綱ㄟ,課綱ㄟ!檢核小組要推銷「清廷」對臺灣的貢獻,也不用這麼沒知識吧?
同樣的道理,好的課綱不會在任何人/事/物上加上各類形容詞。「慰安婦」是101課綱加的,規定一定要寫。這已是硬性課綱的強硬態勢了喔,但檢核小組不滿意,將「慰安婦」改為「婦女被迫做慰安婦」。再重複一句,這是課綱ㄟ,你個人相信所有慰安婦都是被迫的,那是你的事情。課綱不寫「被迫」不代表慰安婦不是被迫的,至於是否「全部都被迫」,那也不是哪個人說了算。別忘了,歷史是一門學科喔,我們有我們的學術規範,證據法則要遵守,算命可以鐵口直斷,歷史研究可不能這樣。再說,如果「慰安婦」一定要加被迫,那麼課綱中的「霧社事件」也要改為「血腥的霧社事件」,新增加的李友邦也要加個形容詞,改為「下場悲慘的李友邦」囉。霧社事件血腥不血腥,是教科書編者可以寫的;李友邦下場如何,是教科書可以寫的,但不管「被迫」、「血腥」或「下場悲慘」,不應該出現在課綱。重點在這裡喔,不要劃錯重點!
以上所講的,分別列在國教院所謂17項爭議的第4、5、14、17項。所以呢,這17項是真爭議,還是假爭議?是檢核小組根本欠缺課綱委員的基本素養,只想塞進反專業的特定史觀而導致的問題呢?還是值得大家花時間精力(還納稅人的錢ㄟ)去論辯的爭議?
最後,容我再囉唆幾句:98課綱接近柔性課綱,被強拉下來,改為硬性的101課綱,我們就算不追究這段「往事」,難道就要吞下這麼離譜的違調課綱嗎?關於98為何比101好,請看吳俊瑩先生的這篇文章:https://goo.gl/vO3FbZ
參考資訊:
國教院所謂的17項爭議如下:
1.「原住民」改為「原住民族」,有消滅平埔族的爭議
2.「國際競逐時期」改為 「漢人來臺與國際競逐時期」
3.「鄭氏統治」改為「明鄭統治」
4.「日本統治」改為「日本殖民統治」
5.「接收」臺灣 改為「光復」臺灣
6. 當代臺灣架構從主題式改為 依時序脈絡敘述
7.「大航海時代」改為「漢人來臺與大航海時代」
8.「荷西治臺」改為「荷西入臺」
9. 新增「臺人與抗日戰爭」
10.「多元文化發展」改為「中華文化與多元文化的發展」
11. 刪除濱田彌兵衛事件、麻荳事件
12. 「清代治臺政策」改為「清廷治臺政策」
13. 鴉片戰爭迫使清廷開港通商的敘述爭議
14. 臺灣成為當時全中國最先進的省份,說法有爭議
15. 臺灣與甲午戰後晚清變法運動與辛亥革命之互動,包括孫中山來臺尋求臺人支持,以及臺人參與革命及中華民國之建立。
16. 新型態本土知識菁英的形成,及其受到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的影響與作為
17. 「慰安婦」改為 「婦女被強迫做慰安婦」
作者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來源:周婉窈臉書網誌2015.7.1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大家迴響暢談;請相互尊重,勿攻擊、謾罵。回應時請至少選擇「名稱/網址」身份(可只填寫名稱、網址留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