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2010年3月10日 星期三

那曾錯過的臺灣史教育



作者:胡雲薇(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生)
  
大學畢業以來,每與任教中學的朋友見面,總是聽聞歷史教學困難,課本跟以前差異甚大,過往所學無法援引應用。過了幾年,碩士班同學也於高中執鞭,抱怨臺灣史比重增加,對於只熟悉中國「某些」斷代史的他,著實棘手。那時聽聞這番話的我雖不置可否,內心卻隱約感到不舒服,可惜當時未能深究。從小接受統編本的歷史教育,又選擇研究中國史,那時的我對臺灣議題著實有著其鈍無比的神經。那時的違和感,現在幡然了悟,那就是——「何以臺灣人,卻不知臺灣事?」的奇怪感受。

大學時期雖學歷史,但除了基礎臺灣史之外,對臺灣歷史幾乎一無所知。現在的我想不起來,為何當初不多上點臺灣史領域的課呢?也許是興致索然,更多卻可能來自於無知,因為從小到大讀的都是中國史,中國朝代順序表儼然較臺灣歷任日本總督來得熟悉。所以,研究所生涯也毫不猶豫選擇研究中國史,四年之中幾乎不曾再接觸臺灣史,若非考博士班還需讀點來應付,想來當時的我根本不會主動想去認識它。在博士班階段,因緣際會,擔任歷史領域臺灣史課程的助理,由於必須帶領學生討論,才開始用心想要認識臺灣史。短短一年的助理資歷,又是開給外系的基礎課程,絕對談不上對臺灣史有深入的理解,只能說師傅領進門,修行看個人了。


若沒踏出臺灣,也許那一年的助理經驗也就到此結束,成為往事,束之高閣。所幸的是,我有機會走出臺灣接受刺激與挑戰。第一次到中國短暫訪問,北京大學的學生對我第一次「出國」之語嗤之以鼻,認為這只是境內旅行,怎可謂之「出國」!?此舉讓我印象深刻,正視到文化異同與臺灣正當性的問題。第二次到中國,在北大停留近半年,對於中國民情風俗有較深入的接觸與體驗。既言訪學,理論上應是學習與自己研究相關的領域,然而,在那半年我用力最多的,竟是不卑不亢與他們談論(或該稱之為「辯論」)臺灣定位與歷史文化的議題,推銷臺灣史儼然成為當仁不讓且刻不容緩的任務。在此不禁感謝那一年誤打誤撞擔任臺灣史的教學助理,周婉窈老師課堂中語重心長的教誨,是我那半年最強韌的後盾。

回國後常想,若處在歷史學術圈的我,對臺灣史的認知已是如此薄弱,就遑論那些徘徊異壤的台商,以及更多生於斯長於斯的臺灣民眾,他們是否都錯過了瞭解這塊土地的教育時期呢?高中歷史教科書修訂,對多數人來說或許無關痛癢,與我何干?可是,做為歷史教科書,便是教養下一代子弟如何認識過去、探索現在的思維方式,他日或可成為終身援用之資源,影響所及未能小覷。環視周遭日本、韓國、中國,莫不重視歷史教科書的編撰,而處於主權未能得到國際認同的臺灣人民,又如何能不關心這個議題呢?也許你跟我一樣,現在對於臺灣史都沒有太多的瞭解,但是為時未晚,透過主動閱讀與學習,終能漸漸揭開福爾摩沙的神秘面紗。

3 則留言:

  1. 瞭解鄉土 自然就會愛護這片土地 進而找到自己在世界在歷史中的定位

    回覆刪除
  2. 加油、加油,你們不孤單。

    回覆刪除
  3. 互相加油!別氣餒.

    回覆刪除

歡迎大家迴響暢談;請相互尊重,勿攻擊、謾罵。回應時請至少選擇「名稱/網址」身份(可只填寫名稱、網址留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