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2010年3月9日 星期二

高中臺灣史教學散策


作者:周婉窈(台灣大學歷史系教授、98課綱歷史科修訂小組2009年度委員) 

◆緣起
        二月九日深夜我在《南方電子報》發表長文〈新政府撥亂反正?還是歷史教育大復辟?──高中歷史課綱要改成怎樣,請大家來關心〉,沒想到迅速引起回響,引發網路熱烈的討論。第二天電子報編輯轉傳來Ptt2 8Alopiota(龐羅洛)所做的「甲、丙案臺灣史重點整理」,我仔細閱讀前言、表格,以及總語,即使我自己參與這個小組會議,對甲案臺灣史很熟悉,但看到醒目的紅色標示,還是感到怵目驚心。很感謝lopiota的費心整理。甲案單元一說明2-1寫道:「中國海盜來臺與顏思齊、鄭芝龍在臺的經營……」云云,沒逃過lopiota的銳眼,對於列出歷史懸案的「顏思齊開臺」,顯然不以為然。顏思齊的問題,也是今天我興起寫「高中臺灣史教學散策」的原因之一(詳下)。

        拙文刊出後,我收到許多回饋的意見,包括許多高中老師不熟悉臺灣史,有學上的實際困難,甚至還有老師表明不願意教原住民的歷史。為了98課綱的事,我曾臺大同仁楊肅獻老師長談,楊老師提醒我,由於許多高中歷史老師在求學過程中沒讀過臺灣史,突然要教當然不容易,他建議臺灣史學界應該多協助高中老師的臺灣史教學。我聽後,心有戚戚焉,想起前不久在部落格看到網友整理的7298課綱的簡明課程安排:[1]
72 課綱
必修,高一上、高一下、高二上:中國史;高二下:近代世界史。
選修,高三上:中國文化史;高三下:世界文化史。
88 課綱
必修,高一上、高一下:中國史;
必選,高二上、高二下:世界史;
選修,高三上:中國文化史;高三下:世界文化史。
95 課綱與98 課綱98 尚未定案
必修,高一上:臺灣史;高一下:中國史;高二上、高二下:世界史;
選修,高三上、高三下:專題。
據此,我們可以推算:多數高中老師讀的歷史課本應是72課綱或其前的版本,是統編本,使用一綱多本的88課綱,恐怕還是少數。就算88課綱,也只有四章是臺灣史。現在不少高中老師是碩士畢業,如果讀研究所時沒選擇臺灣史領域,對臺灣史可能欠缺系統性認識,遑論熟悉感和親近感了。

        那麼,臺灣史研究者是否可以盡點力量呢?雖然98歷史課綱前途未卜,我們還是可以拿丙案臺灣史為底,試著提供一些訊息。就算將來課綱雜入奇怪的條目,高中老師也可以當成訓練歷史思惟的課題來教,讓負面的東西轉成正面的教育。於是,我想到從課綱的「說明」選幾個條目試著寫寫看。為了不給自己太大壓力,我將以比較容易入手的寫起,沒有既定的順序;或許可以積少成多,或許最後無以為繼也說不定。總題取名「散策」,自己給的意思是「不成系統地獻點小策」。「散策」在日文漢字的用法裡,指「散步」、「漫步」,請讀者把她當成我們一起隨意走走,走在一條歷史花園的小徑中,探索她的柳暗花明,她的美好和趣味。

        臺灣史是我的研究領域,但是,在這裡我必須坦白承認,我的認識很有限,每天都在加強相關知識。我只能說,就盡我所能吧。我先「潦下去」,說不定有同仁願意分擔這個工作,大家一起來寫這個專欄。「散策」以綜合研究成果和提供教學訊息為主,不是論文發表,若有不周全之處,請讀者寬諒。98課綱如何修訂?是否離譜?作為歷史學界的成員,我們必須持續關心,但在這同時,我們也可以嘗試做些建設性的工作,方才不負同學架設這個部落格的美意。


【高中臺灣史教學散策01

◆李旦與顏思齊
日前在這個部落格讀到李孝悌先生的舊文〈我對高中歷史教科書的一些想法〉,頗受啟發。教授認為,寫教科書「至少要寫一些有趣一點的內容」、「特別要重視故事性和敘事技巧」,「所以我們在寫作過程中,非常注意對人物的描敘,這一方面是因為歷史畢竟以人物為主角,一方面也因為人物傳記是最適合說故事的體裁」。在這裡,我不是要寫教科書,只是想提供高中老師教學的訊息,但教授的主張很有意思,因此,我也擬從人物入手,如果將來課綱仍有甲案的「顏思齊」,那麼,我們該怎樣講這個故事?怎樣講一個奠基於研究、能引發學生對歷史的真實與虛構產生興趣的故事?

關於顏思齊的問題,我於去年七月二十日小組會議中,提出一份〈關於甲案高中歷史第一冊更動之處的看法〉,針對甲案的說明中國海盜來臺與顏思齊、鄭芝龍在臺的經營」,我指出三個問題,首先是:七十年前的研究已指出顏思齊不存在,可能就是李旦,這個說法至今還沒有研究能從證據上提出反論。我的意見顯然沒能說服甲案委員,但是,沒關係,這是個好題目,說不定可讓睡夢中的學生醒了過來。

        李旦是誰?如果您當節目主持人,必須介紹他,那麼,簡短來說,就是:十七世紀初,以日本平戶為根據地,活躍於東亞和東南亞海域的大海商。以我們目前的俗語來說,是「喊水會結凍」的一號人物,具國際色彩,日本封建領主和他來往密切,英國商館館長不斷送禮給他和家人,還替他的么女取個天主教名字Elizabeth,荷蘭人占領澎湖時(1622-1624),賴他居間與中國官員折衝。他死後,他的兒子Augustin告洋狀,指控鄭芝龍侵佔李旦財物;他的孫子在平戶和天主教傳教士一起被綁在十字架上,受處極刑……。

        李孝悌教授說,透過人物的描述,希望能反映歷史的複雜面貌。人物與時代,在我們對過去的認識上,往往處於互相發明的辯證關係──要了解李旦,不能不先說他所處的歷史環境;透過李旦又能幫助我們進一步掌握那個時代。

李旦出身泉州,因此,他的名字(和武則天的兒子同名啊)用閩南語來念,文讀是「Lí Tàn」,白讀是「 Tòan」,但他在西方人中「以洋名行」。他的洋名是Andrea Dittis,或Captain China,也就是「中國的甲必丹」之意;有時Captain之後加AndreaDittis。甲必丹是葡萄牙文「Capitão」的中文音譯,具有船長、司令官或首領的意思,在當時海外的中國人社群中,用來稱呼華人的首領或頭目。

在這裡,我們要試著將李旦放回他的時代。李旦死於1625年,他開始出現在文獻中,約在16131614,也就是大約有十一、二年的時光,他以「巨頭」的身分活躍於日本的平戶和長崎。據說他原先僑居菲律賓馬尼拉,他怎麼來到平戶,後面我們會介紹一篇新的研究。先來看看他的「日本時代」吧。

首先,我們要知道明朝實施海禁,禁止人民出海經商貿易,不過,1567年(隆慶元年)局部開放海禁,人民若取得引照,可以由「唯一的出口」漳州月港(今海澄)出海,但只能到今天的東南亞,仍然不能到日本。終有明一朝,民間到日本貿易是非法的。由於海禁,人民出海就是犯法。海禁和海盜、倭寇的問題,在這裡一時講不清楚,先跳過。我們要記住的是,這些由中國流出去的人民,若落腳在日本,以日本為據點,合法出海貿易,從日本的角度來說,不是海盜,是海商。只有當他們在海上用暴力裹脅的方式取得財貨、殺人擄掠,我們才能稱之為海盜;否則,就算從中國的角度出發,充其量也只是走私商。李旦從日本出海貿易,領有幕府將軍發的「朱印狀」,是合法出海貿易,非走私。

什麼叫做「朱印狀」?明朝實施海禁,這時局部開放,日本這個時候也算是實施海禁,只有領有將軍頒發的「朱印狀」,才能出海;領有朱印狀的船隻就叫做「朱印船」,這種類型的貿易叫做「朱印船貿易」。日本朱印船貿易時期其實不長,從15921635年為止,其後德川幕府花了五、六年完成鎖國體制(1641),只准荷蘭人和華人到長崎貿易,一直要到日本和美國簽訂修好通商條約(1858)才結束。

歷史的理解比較困難的是「共時性」,我們必須了解在主人翁活動的時空中的其他的情況,才能將主人翁放置到他的歷史脈絡中。讓我們來看看李旦活躍的十二年(1614-1625),平戶是怎樣的一個商貿環境──他是商人,我們只好在商言商了。

1614年德川家康發布全國基督教禁令,1622年發生元和大殉教(91055名天主教徒在長崎西坂被以火刑或斬首方式處決);換句話說,和李旦活躍期重疊的是,日本對基督教的嚴厲迫害。從1549年耶穌會士聖方濟沙勿略抵達日本傳教起,基督教在九州迅速傳布,十六世紀快結束時,有不少封建領主信奉基督教。平戶的教徒從1550年的100人,增至1570年的5,000人;該年在今天整個長崎縣內(含平戶、長崎),共16,000人,全日本26,250人(以上都是約數)。1587年豐臣秀吉發布「伴天連追放令」,開始日本史上對基督教一連串的迫害。「伴天連」是日文漢字,葡萄牙語「padre」(神父)的音譯。李旦的孫子信奉天主教,在1635年被綁在十字架,和包括葡萄牙人共十三人遭處極刑,這件事必須放到這個大背景來理解。日本的基督教傳教史非常有意思,高中老師若有機會到日本長崎一遊,可參觀基督教有關的史蹟,如西坂的「日本二十六聖人記念館」。走筆至此,不得不感嘆:任何歷史真要講,都講不完,或許重要的是如何去理解,而歷史的趣味也就在此吧。

我們還是不能講太多,否則回不到「在商言商」的主題。我們都知道,大航海時代,來到亞洲的船隻,帶有兩個目標:貿易和傳教。早期到日本平戶和長崎的葡萄牙船與西班牙船,當然不例外。另一方面,我們也知道,英國和荷蘭其實是海上後起之秀,約晚葡西半世紀。英國東印度公司成立於1600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成立於1602年,兩公司接踵來到亞洲海域,以葡、西為競爭對象,逐漸取代前二者的優勢。由於幕府禁教的關係,當時葡萄牙船已經不能到平戶,西班牙船也逐漸減少(葡萄牙和西班牙於1580年合併,直至1640,荷蘭和英國可說乘虛而入。1609年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VOC)在平戶設立商館,1613年英國東印度公司也在平戶設立商館。英國遣日使節John Saris在平戶開館時,是租用李旦的房宅為商館,Richard Cocks被任命為英國商館館長。由於Cocks努力想透過李旦促進日英和中英貿易,從此開始他和李旦之間長達一紀的密切交往。

我個人並未研究李旦,我們今天關於李旦的認識,主要是根據1936年岩生成一教授發表於《東洋學報》的論文〈明末日本僑寓支那人甲必丹李旦考〉。(出版資訊列於文末,下同)這篇文章是日文,戰前日文漢字用很多,題目完全沒有一個日文和字。岩生成一當時是臺北帝國大學史學科南洋史講座教授,戰後返回日本,任教於東京大學,是日本史學界大家,主要領域為日本近世對外關係史(含南洋史)、日蘭關係史。他是臺灣史學界前輩學者曹永和教授的老師。關於岩生教授和曹老師的「師生情緣」,可參考「臺灣與海洋亞洲」部落格的幾篇文章。 [2]岩生成一教授的文章發表於1936年,如果一個人在那一年呱呱墜地,若能無災無難活到今天,也七十四歲了!研究成果的生命有時實在很長久。岩生教授又於1985在同一期刊發表〈明末日本僑寓シナ貿易商一官アウグスチン李国助活動──「明末日本僑寓支那甲必丹李旦考」補考──〉,是半世紀後的補篇。這兩篇論文都有許賢瑤的中文翻譯,刊登在《臺灣文獻》,後收入許賢瑤翻譯的《荷蘭時代臺灣史論文集》中。

岩生成一的研究是典型的史學做法,耙梳多種原始史料,比對考訂之後,做出結論或暫時的結論。我們前面提過,英國在平戶設立商館,但這個商館卻因競爭不過早先成立的荷蘭商館,以及其他種種原因,於1623年閉館。荷蘭商館則一直留在平戶,直至1641年奉命遷移至長崎出島,成為幕府唯一准許貿易的西方國家。在這裡補充說明:平戶原本是華人集中地,十六世紀後半葉葡西船相繼而來,非常繁昌,但到了1641年德川幕府完成鎖國之後,平戶對外閉鎖,只剩長崎一港,且只准華人和荷蘭人上岸(荷蘭人其實等於不能上岸,集居於人工島「出島」。)這段歷史很複雜,中日兩國都是大關門戶,卻各開小縫,幸好兩國之間的勘合貿易(1401-15491404-1547)已停止,否則更複雜。如何將人的活動定位於各個歷史脈絡交織的時空中,恐怕很需要廖宜方先生為我們「圖解」一番,幫助我們掌握其「共時性」。

讓我們看看在這個大背景中登場的李旦吧。平戶英國商館唯一的館長Richard Cocks,於1623年商館關閉翌日離開日本。他的日記[3]中有不少有關李旦的記載,岩生成一同時查攷中、日、荷文獻和檔案,為我們勾畫出李旦的大致面貌。李旦是來自馬尼拉的華人,當他出現在Richard Cocks的日記中時,已經是個具有領導地位的富有海商。他在平戶和長崎都有房地產,他和多數富有華人一樣,有多位妻妾,其中一位可能是日本人。李旦至少生有一男四女,長子洋名Augustin,或叫「一官」(當時閩南人對他人長子的稱呼,鄭芝龍也叫「一官」),中文名字可能為「國助」,他的兒子,也就是李旦的長孫,就是前面提到的遭受火刑的殉教者。李旦有位兄弟在中國,可能是三弟,二弟(或義弟)住在長崎,名為華宇,西方文獻作「Whowe」,也是相當活躍的海商。

李旦與肥前國平戶藩主松浦隆信(1592-1637)有密切的往來。根據松浦隆信給李旦的書信,這位領主要李旦替他張羅珊瑚珠、墜子、帶插等物,以及可送給奉行諸公的小孩們的玩具,替他採購陶瓷器和新奇的用具,並且帶來四、五位擅長唐樂的人,另一方面他告訴李旦應可再度取得獨占高砂貿易的朱印狀(會替他「運動」之意)。這些李旦之輩帶來的「舶來品」豐富了日本貴族和武家的生活;愛看大河劇的讀者,或許注意到日本自安土‧桃山時代(1575-1600)以來,統治階層生活中有不少珍奇的外來物品。

前面提過,英國平戶商館館長Richard Cocks經常送禮給李旦,此外也由李旦經手致送中國官員銀兩(可能被李旦中飽私囊),並曾融通銀子給李旦,其目的是希望能透過李旦和中國做貿易,但顯然毫無效果,導致公司蒙受巨大損失,最後只好閉館了事。借給李旦的貸款,在李旦死後,也就不了了之。

李旦和他的家族,在16141625年的十一年中,連年派遣商船到南中國海一帶,共計二十三艘船,其中十八艘是李旦的船,其弟華宇占五艘,航行的目的地跨及東京(今越南北部)、交趾(今越南南部)、呂宋、高砂四地。最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高砂。當時日本文獻中的高砂指今天的臺灣,李旦的船曾七次來臺灣,船隻共計十一艘。李旦可以說是壟斷了台灣的貿易,對「還無主」的台灣是很熟悉的。

在中文文獻中,李旦是「海寇」、「巨寇」、「遊棍」,沒什麼好話可說的。荷蘭人佔據澎湖,和中國官員素有關係的李旦為之多所策劃。但當主戰派的南居益接替商周怍為福建巡撫後,對荷蘭人採取強硬態度;在作戰過程中,南居益對李旦是很提防的。最後,荷蘭人戰敗撤退到臺灣,也是仰賴李旦居間折衝。荷蘭人遠遁「瑤波碧浪」中的福爾摩沙後,李旦還繼續替他們打點與中國貿易的事。雖然李旦能打通地方等級的官憲,但顯然無「通天」本領,最後荷蘭人還是無法獲得與中國的貿易許可。

李旦最後一次來臺在16242月,原先預定該年秋天回航,但因為荷蘭人與中國在澎湖作戰失利,亟須他來斡旋,李旦於是放棄回航,在台灣停留一年以上,其間曾到對岸漳泉一帶活動。在此補充說明,帆船時代船隻動力靠風和潮流,通常抵達目的地後無法馬上回航,必須「待風」。根據日文文獻的記載,李旦到高砂(臺灣)的朱印船通常在一至三月間出航,七月中回航。如果錯過七月回航期,就非過冬不行了。第二年73李旦從台灣返回日本,荷蘭人說,他帶走了許多公司託他轉送中國大官的禮品和銀兩,也就是私吞公款。李旦於717抵達平戶,他在台灣已經為病痛所苦,回到平戶不到一個月就過世了。但李旦和臺灣的關係並未因為他的過世而中斷,反而更加密不可分。這話怎麼說?答案繫乎一人,亦即國姓爺的父親鄭芝龍。

李旦死於1625812日,過不久鄭芝龍崛起,成為叱吒海上的大海盜頭目,三年後(1628)鄭芝龍接受明朝招撫,轉身一變,成為大明的游擊將軍,過不久(1630)他託人到平戶將七歲的兒子福松接回中國,福松就是鄭芝龍和平戶女子田川マツ生的兒子,也就是後來的國姓爺鄭成功。

鄭芝龍如何崛起海上?按照記載,他繼承了海盜頭目顏思齊的勢力。他取得繼承權的過程,非常神奇。根據江日昇以小說體編寫的《臺灣外記》(1704),有兩種說法,即「三十聖」和「擊鼓解桅帶」說。三十聖筊是說,天啟五年(1625)九月大頭目顏思齊在諸羅山偶感風寒,不久過世,眾人服完百日喪,必須決定繼承人,但如何決定呢?為了避免權力鬥爭,有人建議設香案,禱告蒼天,以擲碗來決定,也就是如果將兩碗擲下,連得聖筊而碗不破的,就推為首領。(閩南語叫做「po̍ah-poe」,應該不用我說明。)眾人曰可,於是開始po̍ah-poe,眾兄弟依序擲碗,每個人一擲,兩碗都粉碎。最後只剩下鄭芝龍,他最年輕,大家不怎麼在意他。沒想到他跪禱後,一擲就是個聖筊,眾人大駭,鄭芝龍再擲,還是個聖筊。這怎麼辦呢?有兄弟不信,禱告上天,如果真的天意如此,那麼再給兩個聖筊,我等就心服了。結果真的又是兩個聖筊。又有不相信的人,繼續擲,都是聖筊,一直到三十聖筊,眾人認為確實是天意了,於是擁立鄭芝龍。

「擊鼓解桅帶」是說,鄭芝龍等十八兄弟各乘一船亡命臺灣為盜,風把各船的桅帶攪纏在一起,大家很驚駭,於是就說如果有人能打三次鼓而把桅帶解開的話,大家就立他為主帥。結果,鄭芝龍三擊鼓,攪纏在一起的桅待突然就解開了!但是編這個傳說的人及其傳布者,應該不懂海(該去上海洋史的課喔),海上船隻之間得保持一定的距離,以策安全,兩船相靠近,就會出問題,輪不到桅杆帶子纏在一起,何況十幾艘船!這點江日昇就在書中指出來,不愧為水師將軍之後代──他父親是鄭彩部下,後降清。

總之,兩種傳說強調的是「天意所歸」。但是,真有天意嗎?還是因為獲得海上勢力的過程有不足為外人道之處,必要神話之?而參與其事的眾人口徑一致,以正當化這個權力的轉移?

鄭芝龍崛起之後,李旦的兒子Augustin,有時也寫作Augustin Cocksouw,到處告鄭芝龍的狀,主要是說鄭芝龍侵佔了他父親的財物,淪為海盜,為非作歹;他提及鄭芝龍曾擔任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翻譯,是他的父親李旦的部下。荷蘭文獻也證實鄭芝龍曾當過公司的翻譯,所以當鄭芝龍以大海盜的姿態出現時,公司的人都嚇一大跳。至於鄭芝龍侵佔他父親的財貨,若以李旦生前私吞英國平戶商館和VOC台灣當局官委託的錢財,好像是不以其道獲致財富的惡輪迴。

岩生成一耙梳英、荷、中、日文獻,比對出李旦的兒子Augustin Cocksouw可能是中文文獻中的「李國助」;他指出Cocksouw是閩南音「國助」的羅馬拼寫。更重要的是,在「歷史現場」我們找不到有關「顏思齊」的記載,如果他那麼重要,為什麼在東西文獻中都看不到他的身影?我們今天看到的有關顏思齊的記載都是鄭芝龍崛起之後才出現的。岩生教授將李旦和顏思齊的生平列表如下:



李旦
顏思齊
出身地
泉州
漳州
身分
海盜之首領
海盜之首領
根據地
日本平戶
日本
活動地
臺灣
臺灣
屬下
鄭芝龍
鄭芝龍
死亡地
日本平戶
臺灣
死亡年月
1625812
162510月(天啟59月)

根據這個簡表,李旦和顏思齊實在太像了。加上李國助的種種指控,我們很難不認為顏思齊就是李旦的「姑隱其名」。

我們前面提到,李旦最後一次到臺灣,待了約一年半,染病而歸,回到平戶就過世了。傳說中的顏思齊在今天嘉義一帶「隨感風寒」,於該年(1625)秋天死於臺灣,也就是沒來得及有回航的意思。如果鄭芝龍趁李旦生病,簒奪了他的勢力(船隻、人員、財貨等),鄭芝龍當然不能回航(沒有朱印狀),於是搖身一變,成為「貨真價實」的海盜。

        岩生成一的〈李旦考〉發表於七十四年前,二十五年前又發表〈補考〉談李旦的兒子李國助。就我個人所知,這個顏思齊應該就是李旦的結論,至今還沒有有力的反論出現。李旦和顏思齊是「二而一,一而二」,還是各有其人,曾在前輩臺灣史研究者之間引發不少爭論,贊成岩生說的居多,反對者無法提出更具說服力的論證。近年有黃阿有的〈顏思齊鄭芝龍入墾臺灣研究〉,[4]但並沒提出新證據。前輩學者黃典權先生於三十七年前提出的看法,還是值得我們參考,他指出:許多著名海盜「莫不活動多方,各存紀錄,唯獨號稱海賊十寨之長的顏思齊獨付闕如」。此外,細讀史料,顏思齊差不多都是鄭芝龍出場的「前行影子」,鄭芝龍可以單獨出現,但顏思齊在明末清初紀錄中的出現幾乎都得依靠鄭芝龍這個背景,好像民間迎神賽會裡的「老背少」。[5]老背少,真偽同體,真是很好的比喻。

當然,我們不是說岩生成一的結論就是定論,岩生教授是個謹慎的學者,他並未說顏思齊一定不存在,他指出:如果顏思齊真有其人,那麼很可能李旦和鄭芝龍的關係被附會到他身上,或者顏思齊也是李旦的屬下也說不定。這個議題還是有空間的,將來我們的年輕研究者窮盡西文(尤其是荷蘭文)資料,說不定有新發現,但在此之前,我們還是得採用岩生的說法。

        關於李旦的研究,新近有陳國棟教授的論文〈馬尼拉大屠殺與李旦出走日本的一個推測(1603-1607)〉,談及李旦怎麼到日本的。陳教授根據文獻,推測李旦原本是僑居在馬尼拉的華人,是1603年西班牙人對馬尼拉華人大屠殺事件中的倖存者,其後被送到排櫓船(galley)擔任划槳苦役,後經福建當局出面斡旋,馬尼拉西班牙政府才釋放這批人,這大概是1606-1607年之間的事。李旦被釋放之後,大約於1607年來到日本。陳教授曾在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報告過這個題目,研究大要可參考「臺灣與海洋亞洲」部落格的報導。[6]

        李旦的故事連結到十六、七世紀東西歷史交匯在一起的衝撞和磨合,非常有趣,透過李旦,我們不會只停留於這個不大不小的人物身上,卻可更深入掌握那個人為封禁卻又禁不了的海上人群活動。李旦的故事,再度告訴我們:1500年後許多國別史的若干面相,非得從世界史的脈絡來掌握不行。但是,不用擔心,我們的歷史不會消失,只會更豐富、更精彩。

面對十六、七歲的高中生,讓我們講一個真實的李旦故事,比較有趣呢?還是講一個「顏思齊、鄭芝龍經營臺灣」的神話?若要培養高中學生歷史科的核心能力,也就是培養歷史思惟(以時序觀念、歷史理解、歷史解釋、史料證據為內涵),那麼,我認為「李旦和顏思齊」是很好的教材。


相關論文簡介:
1、岩生成一,〈明末日本僑寓支那人甲必丹李旦考〉,《東洋學報》第二三卷(19365月),頁378-435
2、岩生成一,〈明末日本僑寓シナ貿易商一官アウグスチン李国助活動──「明末日本僑寓支那甲必丹李旦考」補考──〉,《東洋學報》第六十六卷(19853月),頁63-86
以上這兩篇文章都有許賢瑤的中譯:
1、岩生成一著、許賢瑤譯,〈明末僑寓日本支那人甲必丹李旦考〉,《臺北文獻》直字128期(19996月),頁179-229
2、岩生成一著、許賢瑤譯,〈明末僑寓日本支那貿易商一官Augustin李國助之活動──「明末日本僑寓支那甲必丹李旦考」補考──〉,《臺北文獻》直字131期(20003月),頁221-237
上述這兩篇中譯收入村上直次郎、岩生成一、中村孝志、永積洋子著、許賢瑤譯,《荷蘭時代台灣史論文集》。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1

關於李旦的新研究,請參考:
陳國棟,〈馬尼拉大屠殺與李旦出走日本的一個推測(1603-1607)〉,《臺灣文獻》第六十
卷第三期(20099月),頁33-62PDF感謝陳國棟教授同意筆者將此文掃瞄置於此。

附記:如果高中老師想閱讀上列的中文文章而無法在圖書館找到的話,筆者擬詢問《臺北文獻》和《臺灣文獻》是否可讓我將PDF檔放到這個部落格上,讓讀者下載。2010/03/08


[1]潘,「意識型態咖啡.留言本282010/02/25
[2]如:〈臺大歷史系「八十週年系慶講座」:臺北帝國大學史學科的研究〉(上)、(下),以及〈海洋史沙龍會場素描──傳承與發展:日本近年的海洋史研究概況傳承與發展〉。部落格網址:http://tw.myblog.yahoo.com/jw!uduCo2SGHRYWIzLEAu0T
[3] Diary of Richard Cocks, Cape Merchant in English Factory in Japan, 1615-1622. Tokyo, 1899, 2 vols.
[4]《臺灣文獻》54420039月),頁93-122
[5] 黃典權,〈顏思齊考索的試論〉,《臺灣風物》23319739月),頁5-6

9 則留言:

  1. 表格有錯:李旦死於1625年

    回覆刪除
  2. 謝謝Tribby Peculius指出錯誤。麻煩版主替我改一下,謝了!

    回覆刪除
  3. 感謝Tribby Peculius,已修訂。

    回覆刪除
  4. 從咖啡館連過來的..

    歷史故事好精彩...大感謝!!(雖然看得有點暈頭)

    也希望課綱一事的發展,能朝有益學生的方向走~

    回覆刪除
  5. 太精采了,前些日子曾經與頭份某個高中歷史老師(約45-50年次)談論到98暫綱的看法,當時他告訴我說,台灣歷史貧乏可談,而且台灣歷史絕對是依附在中國史中,要單獨談台灣歷史只是搞台獨的手段而已,如今讀完周教授的這篇散策後,才了解是自己(我也是50年次的)對台灣歷史的貧乏。很感謝周教授讓我有機會補足對台灣史的知識,希望能有遠視能人,可以將台灣史中一些重要人物或事件,編寫為歷史小說或如日本的大河紀一般的電視劇,讓更多人豐富對台灣的認識。最後誠摯的祝福這個網站能成功,並讓更多人倘翔在正確的台灣歷史故事中。

    回覆刪除
  6. 各位散策讀者:大家好。陳國棟教授同意讓我將他的李旦論文掃瞄後,放到這個部落格作連結。您若想閱讀,在「高中台灣史教學散策01」文末相關論文該條目後有PDF檔的連結,歡迎下載。岩生成一教授的兩篇論文中譯,還在洽商中,希望也能放上去。在此再度感謝陳國棟教授,也謝謝格主的協助。
    網友捲說,故事好精彩,但看得有點暈頭。謝謝鼓勵,下一篇我會盡量改善。不過,我所根據的研究更不容易讀,我想,專業論文對行外人都有這個問題,這再度說明了歷史學是門專業。可幸的是,當作教材並不須要涉入那些專業的細節,我想,高中老師都受過歷史學訓練,每天在教學現場面對學生,知道如何化繁為簡,講個有研究根據的好故事。
    周婉窈 敬上

    回覆刪除
  7. 感謝周教授的文章.讓我認識更詳細的台灣史.
    周教授說得對.讀史應該以世界觀的眼光來看歷史.
    單從國家或族群的觀點都會使得歷史變得自大偏離.

    回覆刪除
  8. Formosa歷史教育 應該教學生研究以及思考辯證之方法 而非死背單一答案
    目前教育體系內太少單元資料 會通鼓舞學生去學習了解Formosa真實歷史面貌 濟濟人被唐帝國 宋帝國 明帝國等等 中國電影劇情之內容誤導學習認知之方向 只知影科舉 卻m知影Pacht綁田園 m知影Nederland共和國體制

    回覆刪除

歡迎大家迴響暢談;請相互尊重,勿攻擊、謾罵。回應時請至少選擇「名稱/網址」身份(可只填寫名稱、網址留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