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2011年10月24日 星期一

「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問題在哪裡?── 一個局內人的觀點

(本文原刊於《人籟論辨月刊》,第86期(2011年10月),頁54-59)

作者:陳弱水教授(臺灣大學歷史系)

        長年以來,臺灣的高中國文課存在著獨特的布局:除了一般的國文課本,還有一個名為「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的獨立科目。「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在2006年被取消,改稱《論孟選讀》,成為選修。今(2011)年六月十六日,教育部改弦易轍,決定恢復「中國文化基本教材」,雖然號稱必選,實質上是必修,名稱則變成「中華文化基本教材」,一字之差,反映了政治情勢與政治策略的微妙變化。教育部恢復「中國(華)文化基本教材」之舉引起了不小的批評聲浪。對這件事,我也是站在反對立場的,但就閱覽所及,我的一些看法並未見於已發表的言論中,因而願意略抒己見。這篇文章的目的,一方面在試圖闡釋教育部措施的涵義,一方面也藉機反思我們文化局勢中的若干深層問題。

        本文要表達的,可以算是一個局內人(insider)的觀點。所謂「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其實就是四書選本,即使2006年之後改稱《論孟選讀》,其中仍有《大學》和《中庸》的內容。我個人從大學時代以來,即研究中國思想史,直到現在,這還是我最重要的專長,對於四書的性質和意義,具有專業性的了解。再者,由於特殊的機緣,我在八歲和十二歲時各念過一次《論語》,而且剛好是讀「中國文化基本教材」本,而非全本,至今大部分仍能隨口成誦。四書之中,至少《論語》對我而言,是再熟悉不過的身內物。這樣一個局內人的批評性意見,應該有值得參考之處。

        作為高中國文課的必修科目,「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出現於1962年,2006年取消,主張恢復「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的說法中,很重要的一點是:四書是經典,經典應該所有人都讀。我並不反對經典的觀念,也不反對基礎教育中有經典的成分。問題是:什麼是經典?四書是什麼樣的經典?

2011年7月7日 星期四

教育部霸凌下的高中教育(范雲)


2011年6月16日,教育部高中課程發展會通過《中華文化基本教材課程綱要》,確定內容涵蓋《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列為高中必選修。教育部宣稱將《中華文化基本教材》改為必選,有助於提升國民的品格,以及減少校園的霸凌。這兩個宣稱,不但缺乏經驗研究,更重要的是,教育部運用行政權強行通過,無視公聽會上老師及家長們憂心排擠多元學習機會的反對聲音。教育部此舉無異是霸凌行為的最壞示範。

拒絕中華文化霸凌─《中國文化基本教材》批判與檢討記者會_台灣守護民主平台


拒絕中華文化霸凌─《中國文化基本教材》批判與檢討記者會_台灣守護民主平台 from JJLin on Vimeo.

「必選」四書的鴨霸政治(蘋果評論)

教育部決定把《四書》列為高中必選科目,稱為「中華文化基本教材」,以奉承馬總統呼籲讓台灣成為中華文化「領航員」的夢想。

全面啟發多元價值
台灣雖是個多元的社會,但尊重多元價值是很晚近的事,而且也很脆弱。所以要強調在政治社會化上不可以單一道德教條為主要內容,否則很容易就傷害台灣社會的多元核心價值。現代政府是否有權力及責任推動自以為是的單一道德體系?不無疑問。美國中小學的公德訓練源自公民社會的需求,但私德部分學校基本不干預,是家庭與教會的責任。因為美國是以基督教立國,因此兩百多年來,很多中小學上課前要禱告。

但是美國的移民越來越多,亞洲的佛教徒、中東的伊斯蘭教徒、印度的印度教徒遍布全美,多元社會尊重多元信仰,於是大法官釋憲認為公立學校強制禱告是違憲行為,已勒令禁止。
台灣一直就是儒家社會,民間的自我規範主要來自儒家的教誨。這是不需要馬總統吩咐的。由於多元價值的展現,教材應該多元化,而非一元化。

我們贊成教授儒家思想,但不能獨尊儒術,也需要如歐美般讓中學生讀到其他文明的經典概要,像是《聖經》、《古蘭經》、《心經》、《金剛經》、古希臘哲學、羅馬法學思想、老莊等經典,讓學生受到較全面的啟發;而不是必選的強制性灌輸。「必選」是什麼意思?是含有權力強迫性的行為,是禁止反對的意思。權力決定歷史的詮釋,也決定意識形態的選擇,權力宰制一切,包括洗腦(政治社會化)的內容。

馬以總統之尊宣布道德教條的洗腦內容,符合民主的規範嗎?知道什麼是自由與解放嗎?了解什麼是多元嗎?強制性決定學生的意識形態是權力的放縱與傲慢,是威權社會的特質。

限定教條不符民主

我們並不反對道德教育和儒家思想,只反對唯一選項的強制性道德教育。學生有權利獲得各種行為依據的倫理學派,來決定他自己的選擇,而不是領導人為所有人決定服從哪派道德教條。這麼基本的原理馬當局怎麼不懂呢?

儒家思想至少有5項缺失是無法應用於現代社會的。例如公民社會所需要的條件儒家思想就沒有,像是尊重多元價值、自由、平等、正義、天賦人權、統治正當性、公共參與及公共討論等思想。馬總統只要管好政府就好,思想領域就別插手吧!

(出處:2011/7/4 蘋果日報蘋論 )

2011年7月6日 星期三

強推道德教材 不道德!(謝世民)

作者:謝世民(中正大學哲學系教授)

教育部日前已經決定,從民國一○一年起,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將成為高中生必須修讀的科目(四學期),並且列入大學指考的出題範圍。根據教育部的公開說明,「中華文化精髓的傳承」是政府文化教育政策的一環,政府推動此一課程的目標,在於培養學生的「道德倫理意識及淑世愛人精神」,誘導學生從此一課程中「汲取古人之智慧,明辨是非,並落實於日常生活,進而省思文化要義,結合在地特色與當代思潮,以達繼往開來之目的。」然而,以這番說明去合理化這項政策,教育部犯了一項政治哲學上的基本錯誤,值得國人一起明辨省思、督促教育部謀劃改正之道。

台灣是個憲政民主社會,具有當代自由主義哲學家所言的「合理多元」現象:也就是說,民眾的價值觀,雖然有不合理的(例如有人仍然堅信「男尊女卑」、「穿裙子者不適合擔任總統」),但合理的也不少,而且我們無法期望那些持合理但不同價值觀者可以透過自由、理性的持續對話形成共識。例如,有人認同「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但是有人則不可能放棄「做善事時,最好就讓全天下人都知道」這種念頭,而這兩批人可能永遠無法說服對方。

由於存在合理多元的價值觀,憲政民主社會的政府,在制定文化教育政策時,固然不必理會持不合理價值觀者的抗議和杯葛,但也不可執意去推動會引發合理爭議(而且無法透過其它方式加以平衡)的政策。政府藉其權力也許最後可貫徹其意志,而且那些會引發合理爭議的政策甚至可能還獲得了多數民眾的支持,但這樣的政策終究缺乏政治道德上的正當性。一個不顧政治道德的正當性,一味以推動某種特定的價值觀為己任的政府,其實正犯了中央研究院錢永祥先生所說的「縱慾」(不知自制)之過而不自知。

根據教育部的公開說明,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列入高中必選的政策,即使在行政程序或憲法層次上沒有瑕疵,恐怕就是政府縱慾的一個典型案例。論者或謂,難道「道德倫理意識」不重要嗎?難道「淑世愛人精神」不值得倡議嗎?難道推動「中華文化精髓的傳承」、協助學生「汲取古人的智慧」有錯嗎?我們必須承認,這些可能都是值得大家討論的好問題,不過,仔細討論下去,答案會遠比這些論者預期的還要複雜,共識恐怕會比這些論者預期的還少。

以道德倫理意識的重要性為例。我們當然必須同意,憲政民主社會若要具有不隨權力消長而崩解的穩定性(例如,任何政黨都不會在它力量壯大掌權時限制其政敵的政治自由),道德倫理意識是必要的,例如說:公民必須至少願意在政治上同等關懷和尊重他們的同胞,而且將之視為自己在參與政治時必須優先恪盡的道德義務。但是,在這個核心道德之外,公民還必須具備什麼樣的道德倫理意識,不同道德哲學、宗教教義之間的合理爭議恐怕就會出現了。例如說,對希望自己的孩子去認同道家人生哲學的家長而言,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就承載了過多會引發合理爭議的倫理學說,他們可能會擔心他們的孩子是否會「誤信」了「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儒家原則,不懂得趨吉避凶、明哲保身,因而多遭受了一些不必要的苦難。這樣的家長也許是少數(也許在儒者的眼中是朽木、難成為君子的),但是,他們並非不願意講理之輩,也沒有在接受道家的人生哲學過程中失去理性,因此他們的價值觀實在不應受到政府的忽視,否則在憲政民主信仰者的眼中,我們的教育部在推動中華文化基本教材一事上就是縱慾了。

2011年7月4日 星期一

別讓四書教出小孩的奴性(祝平次)

◎ 祝平次(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日前教育部隨順馬英九復辟蔣經國威權時代的種種作法,為了拉攏保守的中國文化主義者,硬將原來減低思想控制成分的「論孟選讀」,變成加上《大學》、《中庸》的《四書》,使「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列為必選,重起「中國化台灣」的力量。這樣的企圖,無視於台灣的高中生原來就已經塞滿的課程時數,硬要再擠出四小時,使得高中原本單調的語文教育更形無聊、威權,也嚴重擠壓到其它科目的學習。

為了合理化自己不必要的更動課綱行為,教育部提出了種種的理由,例如提升品格、文化薰陶。然而就提升品格而言,台灣歷史裡曾經發生過中文系老師涉入師範大學七匹狼事件,可見讀這些古文和品格教育不一定有必然關係。更不用說,全世界那麼多的人沒讀過四書,難道這些人就沒品沒格嗎?陳樹菊阿媽沒讀過《四書》,難道就沒品沒格嗎?比較沒品沒格的,不是一定要陳阿媽感謝他們的外交部官員和馬英九嗎?而這些外交部的官員、馬英九,當然也都拜讀領受過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的金玉良言。在民主的時代,比較沒品沒格的,不就是一定要把自己認為好的對的東西,強加到別人身上的人嗎?即使這些人還口口聲聲說著「己所不欲,毋施於人」?

至於文化薰陶,《四書》就是帝制中國的士人文化象徵。它所代表的文化,和威權帝制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論語》裏有子有一句話,就是「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矣。」意思就是說,一個孝弟的人就不會犯上作亂。這種把個人的家庭倫理連接到政治的作用,正是中國古代帝王要用《四書》做為科舉必考科目的重要原因之一。難道,在民主的台灣,我們還要告訴人民「天下有道,庶民不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嗎?只要他們做順民,做好一個「民」,其它事都不必關心嗎?把人民參與政治的權利、熱情,轉化成管制自己的道德良知,而這些道德,就是中國兩千年帝制的士人規範,我們真得要我們的年輕人接受這樣的文化薰陶嗎?

說穿了,教育部的目的就是要利用中華文化來合理化自己政權的意識型態,這我們只要看看「搶救國文教育聯盟行動宣言」裏的一句話就可以知道,它們把恢復「中華文化基本教材」認為是「國族文化生存命脈的關鍵」。但在台灣,國家認同分裂、居住族群複雜,他們所說的國不知是那一國、所說的族不知是那一族。這種違反當下憲法多元文化主義,要把漢族文化裏的部分要素擴大為中華文化,然後強加於台灣所有高中生的做法,就是漢族中心主義、儒家沙文主義的表現。

對於教育部這種打著改革教育,實圖政治復辟的作法,我們要呼籲關心自己子女教育的家長一起來關切,並努力阻止教育部實施這個政策。

(出處:自由時報 2011/7/3 自由廣場

攀百岳勝過讀四書

 ◎ 顏利真 (高中教師,台中市民)

繼林麗雲老師在今年二月揭露教育部突然重修國文課綱、增列「中華文化基本教材」為「必選」的內幕之後,日昨又有多名學者站出來反對教育部的蠻橫作為;對此,身為高中國文教師多年的筆者認為,台灣的文學教育已經走到斷崖邊,此刻,我們必須停下腳步,重新檢視、通盤檢討整套教育設計。

筆者認為,現今的文學教育有兩個嚴重的大問題:

一、這是一套「背離土地」的文學教育。沒有土地,就沒有文學,然而目前我們的文學教育卻是不斷地教學生「背離土地」,只知道中國的「都江堰」,卻不認識台灣的「嘉南大圳」;只會背誦「赤壁賦」,卻不知道「旗後古砲台」的歷史等,凡此種種,不知凡幾。

二、這是一套「鎖進中國」的填鴨式教育。現今的課綱,除了必修的「國文」有高達四十五%至六十五%的文言文以外,列為選修之一的「國學常識」以及必選的「中華文化基本教材」,都在灌輸學生違反民主、背離公民意識的內容,試問,我們的孩子腦中塞進了多少你我都陌生的「劉勰的文心雕龍」、「鍾嶸的詩品」、「曹丕的典論論文」、「陸機的文賦」、「孔孟的之乎者也」……。

以上兩者,剝奪了學生獨立思考、多元學習的機會,最終讓學生的心靈枯死在中國文化的醬缸裏。因此,筆者認為,我們必須重新建立我們的「國」文課綱:

一、重視母語教學。

二、建立一套具有台灣特色的「山海文學」課程。

三、建構以四大族群為基礎的文學內涵:包括(一)台語文學;(二)客語文學;(三)原住民文學;(四)華語文學。

四、開拓學生的文學視野,廣泛教授世界文學。

五、設計「文學行腳」活動課程,讓學生走出進室、親近土地,走訪文學館、紀念館、博物館、美術館、歷史景點、參與田野調查、體驗原民生活、客家生活……,真真實實感受「土地」的力量;經驗可以豐富想像,如此一來,相信學生的作文能力也將獲得提升。

日前教育部公布了一張「十二迷途羔羊 攀高山找回人生」的照片,這十二名國中生,藉由攀登百岳,在廿一天內就找回自己,足見:讀「四書」並不能反霸凌、也不能救品格,唯有親近土地、閱讀自己,才能找到自己。

出處:自由時報 2011/7/3  自由廣場

2011年7月2日 星期六

論語有問題?「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學者批違反兩性平等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教育部推動以四書作為中華文化基本教材主體,現在台大、清大、中正等大學及中研院學者串連反對,認為四書的帝王思想早已落伍。不僅大人反對,高中學子也認為,難道一定要學四書,才能擁有良好品格?直批教育部實在太瞎。

台大、清大、中正大學、中研院等學者共同聲明,反對教育部強制高中開設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呼籲立刻停止。有學者認為,憲法強調對各族群文化的平等尊重,重視多元民族性格,且完全未提及中華文化,教育部此舉已違反憲法。

中研院近史所副研究員潘光哲同時援引《論語·陽貨》中的「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為例,古代的女子意指妾,而小人指一般的傭人,雖與現在意義不同,但其中的階級意識已完全違反現今的男女平權與平等概念。另外,雖「鳳鳥不至,河不出圖」指太平盛世,鳳鳥意指靈鳥、神獸,但從古到今都沒有靈鳥神獸,加上四書內容充滿帝王思想,已不符合現代民主思想。

除了學者,學生也有不同看法。如日前坐在博愛座上對長輩叫囂的「腳痠姐」,政大中文系教授說明可與「推己及人,不獨親其親」的概念互相教學,但有學生認為該論點有問題,因腳痠姐在事後聲明表示,是長輩先出言譏諷,她才生氣回嘴,教授的說法將過錯歸給腳痠姐是不正確的。其他學生也認為四書的大部分內容獨尊儒術,早已落伍。

教育部日前公布高中中華文化基本教材課程綱要,從101學年高一生起,以四書為主體的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列為必選,每學期1學分共4學分,但不列為單獨的大學升學考試科目。四書列必選的爭議實在太大,學者表示如教育部仍一意孤行,將聲請釋憲。

(出處:NOWnews 今日新聞網

高中必選四書/大學教授怒吼 馬要奴化台灣人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
教育部將「四書」為主的「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強列高中必選,要求全國高中生從明年起必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包括台大、清大、中正大學、中研院等學者昨天公開痛批教育部強要高中生唸四書是威權復辟。


有罪的是利用四書的馬政府

成大中文系副教授吳文璋主動前來參加記者會,他也是台南儒教會會長,也在成大教四書。他表示,四書、儒家、中華文化都無罪,有罪的是利用四書的馬政府,馬英九要高中生必唸四書,是想要消除台灣下一代獨立思考的能力,一心想奴才化台灣人,學界應該自編多元文化基本教材。

中 研院近史所副研究員兼胡適紀念館主任潘光哲,則以胡適為例指出,蔣介石任總統,梅貽琦任教育部長時,在全體大專院校校長集會時,決定擬組織孔孟學會,並邀 胡適擔任發起人之一,卻遭胡適拒絕,認為獨尊孔孟有違思想自由和平等,況且學界自己對論孟內容,也至少還有二成以上不夠了解,潘光哲說:「老師自己都昏 昏,如何使人昭昭(明白),學生只有死背一途。」

守護民主平台召集人、台大法律系教授顏厥安表示,後續將擴大連署行動,邀集大學學界、高中老師、家長及同學,都加入反對連署,且研擬「尊重多元、拒絕中華文化霸凌」的宣言,並結合國會力量,如果教育部執意推動,就會聲請大法官會議釋憲。

兼任課綱委員的佛光大學文學系主任謝大寧則反駁,不推動中華文化才是違憲,四書和奴才化沒有關係;教育部中教司長張明文回應時仍重申,教育部的修訂符合法制及專業,明年八月起將和國文課綱一同逐年實施。

(自由時報2011/7/2)

2011年6月29日 星期三

尊重多元,拒絕中華文化霸凌



顏厥安(「守護民主平台」召集人,台大法律系教授)
祝平次(清大中文系副教授)
范 雲(台大社會系副教授)
潘光哲(中研院近史所副研究員兼胡適紀念館主任)
陳瑞麟(中正大學哲學系教授)
張谷銘(中研院史語所副研究員)



教育部日前通過將「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列為高中必選課程,其中主要內容為「四書」。雖然是選修,但是 高中一定要開設,擠壓到其他課程學分之後,對多數同學形同必修。雖然不單獨列入指考科目,但因為國文課綱本就選錄,因此教育部表示,增列的文化教材本來就 屬於大考中心的考試範圍。

基於下列的理由,我們非常反對教育部以這種粗暴方式強制高中開設中華文化基本教材課程,呼籲教育部應該立即停止此一措施:

(一)台灣文化不是中華文化的一環,因為台灣文化是一種「多元」文化,其中包含了多元文化的豐富內涵,除了中華文化外,還有原住民、新移民、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藏傳佛教、日本文化、各種歐美文化等要素。

(二)以四書為主的中華文化教材,無法讓學生批判反思且正確地了解「中國文化」,反而可能傳達許多錯誤的知識,造成錯誤的認知。對四書的詮釋,原本就充滿爭議。四書的內容更有太多需要被批判之處,無法更不應成為現代公民的行為指引。

(三)以教育強制措施獨尊「中華文化」,違反了憲法,因為憲法根本沒有提到中華文化,反而在多處強調了對各族群文化的平等尊重。「四書」的內容,可能牴觸性別平等教育法、原住民族基本法、原住民族教育法等法規。中華文化基本教材的擬定方式,亦違反了行政程序法。

(四)基於以上理由我們主張,「中華文化基本教材」應予以廢除,教育部不應違憲違法強制實施。廢除後也不一定需要有替代課程方案。

(五)現代公民需要更廣泛、批判地了解多元文化,如果希望高中生能具備這方面的知識素養,應該在「多元、民主、公民、台灣、世界」等原則指引下,透過充分公民審議後再決定課程結構與課綱。此等補充教材具體內容,應讓高中老師有更高的自主決定權,且不列入升學考試範圍。

為了表達對教育部此等措施的抗議,守護民主平台將在本週五(七月一日)上午十點,在台大校友會館舉行記者會,邀請多位學者進一步闡述前述的反對意見,歡迎大家參加。



(自由時報 2011/6/29 自由廣場)

2011年6月20日 星期一

莫讓四書教育砸了孔子的品牌

作者:廖玉蕙(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系教授)

「喜歡孔子的人舉手。」我在課堂上問學生,沒有人舉手;「有沒有人曾經因為上了中國文化基本教材,而覺得受到感動或因此精進了品德?」沒有人舉手。「有人討厭孔子嗎?」我近乎囁嚅的問,有十幾位學生笑著坦然舉了手。接著,我調查了在演講場合聽講的社會人士,答案也差不多。那麼,我們是不是該想想:是誰讓這位雖然終身不得志卻常常保持幽默感的至聖先師,淪為不怎麼受歡迎的人物。

近日,教育部考慮把文化基本教材列為中學「必選」科目,引發諸多爭議。「搶救國語教育聯盟」希望藉由論孟改為必修來陶冶品德,我以為依目前的四書教學現況,如果在教學方法沒有有效改進前,率爾實施,只會適得其反,徒增學生對孔子的痛恨而已。

有時候,我們是不是得試著站在學生的高度上來思考問題,這不是媚俗而是務實。如果學生從不曾感受到文化基本教材裡的知識有什麼好—沒有感動、沒有觸發、沒有引起想法,甚至長大了,都還從來不覺得自己曾經從中獲益,只記得當年考試時背誦得有多麼辛苦,那麼,有可能是老師沒有教出真精神,也可能是學生的生命經驗不足以領會,因此,就算把《論語》列為必修,也不可能有潛移默化的功用,更遑論成為品德教育的幫手。

2011年6月17日 星期五

現在國二生適用 / 四書列高中必選 不及格不能畢業


 〔記者林曉雲、胡清暉/台北報導〕

明年八月起,以「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即「四 書」)為主的「中華文化基本教材」正式納為高中必選課程,兩年至少四學分,每週上一節課,不及格不能畢業,雖不單獨列入大考科目,卻在命題範圍之內,首批 適用對象是現在的國二生。

教育部昨天宣布從明年八月新學年開始,
「中華文化基本教材」改列必選,高中
三年有兩年要必讀「四書」,不及格將
不能畢業,課綱委員董金裕(右起)、
謝大寧等人向媒體說明修訂內容。
(記者林曉雲攝)
教育部昨天公布修正課綱,課綱委員、政大中文系名譽教授董金裕說明,以前高中有教中國文化基本教材時,學生文化涵養較好,改成選修後,禮儀品格漸淡,最近的捷運「蹺腿姊」飆罵老翁事件,即讓人覺得有必要加強教導學生「溫良恭儉讓」。

課綱委員、佛光大學文學系教授謝大寧則強調,四書教法將不重背誦,強調的是「時代性、在地性、實踐性」,例如提到典範人物時,可舉林懷民或陳樹菊,中研院文哲所前所長戴璉璋已著手編寫輔助教材。

教育部去年九月原已公布高中國文課綱,以「論語」與「孟子」為主的「論孟選讀」為選修;隨即又重組課綱委員會增列了「大學」和「中庸」,除更名為「中華文化 基本教材」,並更改為必選,引發前課綱委員林麗雲老師辭職抗議,更有高中職教師發動連署,並到監察院控訴教育部「違法失職」。

教育部中教司長張明文昨指出,課綱變動是為了要進步,昨天公布的是確定版本,不會再變。未來每週一節課的授課時間,將挪自選修的「現代語文科」的授課時數,高一兩學期先讀論語,高二或高三時再讀孟子、大學和中庸的節本。

教育界憂排擠本土文學

林麗雲批評教育部根本是走回頭路,重修課綱的做法不是進步,而是「多數暴力、政權霸凌」,學生多讀幾本書未必就有好品格,文化涵養也不必獨尊古代儒家,官方做法反使孩子的視野更褊窄,且將壓縮高中生學習現代及本土文學的時間。

北一女教學組長陳碧霞承認,四書佔去必選四學分後,要開現代或本土文學等其他語文選修課恐怕很難,尤其自然組學生幾乎只能讀四書。

提升品格?家長:胡說

家有國二生的陳媽媽表示,如果唸四書後能「出口成章」、提高孩子語文能力是不錯,但要說唸四書會提升品格和家庭教養,教育部「牽拖」太大。新北市光復國中王同學則說,被大人逼著唸四書,只有更增痛苦。

全國教師會高中職委員會主委黃文龍批評,這是剝奪學生基本學習權,將導致高中學生毫無選課空間,「正式宣布九九課綱的選修課程死亡」,教育部制訂課綱的反覆態度,也讓人對教育部不再信任。

全教會副理事長林清松認為,九九課綱、科目與學分數表均已公告,教育部事後又強力將選修的四書列為必修,修訂過程明顯違法。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謝國清指出,太多的經典文學可以讀,為何獨尊四書?況且品格教育著重生活教育,唸四書可提升品格的說法簡直是「胡說八道」。

北社:凸顯馬親中政策

台灣北社秘書長李川信認為,此舉凸顯馬英九的親中政策;成大台文系副教授蔣為文痛批,教育部獨尊華語,目前台灣語文課程只有國小每週一節,國中、高中到大學都沒有台灣母語授課時數,根本「雙重標準」。

搶救國文聯盟執行秘書李素真則肯定教育部勇於承擔,她說四書是古人智慧,可與生活結合,且國語文能力是台灣的競爭優勢,搶救國文聯盟成立六年以來,一直主張四書列為「必修」。

(自由時報 2011/6/17)

中華文化教材 明年高一生必選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

教育部「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發展會」昨天審議通過中華文化基本教材課程綱要,兩年必選四學分,且列在「語文類」,不單獨列為大學考試科目,從一○一學年度的高一起逐年實施,適用今年升國三的學生。

教育部之前曾組成專案小組,將早期的「中國文化基本教材」改為「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列為必選六學分,高一到高三都要選,且安排在「其他類」;因三年都必選,會排擠學生選他其他課的空間,引發外界質疑及抨擊,課綱修訂小組委員林麗雲甚至辭職抗議。

北一女教務主任曾子益指出,如果照原來高一到高三都必選,影響最大的是高二的二、三類組,且安排在其他類,包括家政、資訊科技等課程有可能受到排擠。

教育部中教司長張明文表示,這次「微調」普通高中課程綱要總綱,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在三年選修課程中,每學期一學分,並以同一學年連續排課為原則,也就是可以高一、高三修課,或高一、高二修課,且改列「語文類」。

曾子益指出,北一女目前高一及高三在語文類就必選「論孟選讀」共四學分,改選中華文化基本教材「不需要修正,沒問題。」北一女教學組長陳碧霞說,高中在「語文類」安排選修課,七成都是「論孟選讀」,其他還包括「小說選讀」、「語表運用」等。

張明文指出,中華文化基本教材不單獨列為大考考試科目,四書內容原本就是國文科考試範圍,不會加重學生負擔;列入必選是要強化課綱訂定生活素養、生涯發展及生命價值的課程特色。

課綱委員、佛光大學文學系教授謝大寧說,中華文化基本教材要以「讀故事的方式」來呈現,才不會讓學生落入記憶、背誦的學習,重點不是章句解釋,而是讓學生有更廣泛的視野及人格的薰陶。

也是課綱委員的政大中文系名譽教授董金裕表示,教材編選與教學方式要顧及在地性、時代性及實踐性,他說:「講解不是重點,實踐才是」。最近捷運翹腿姐霸占博愛座的新聞很熱門,談到「溫、良、恭、儉、讓」時就可談不要霸占博愛座,跟實際生活結合。

2011年5月16日 星期一

台灣史上溯三國 教部保留彈性

2011/05/10 20:11:55    
(中央社記者林思宇台北10日電)

文獻上三國時的夷洲、琉球是不是台灣?學術上兩派學者爭論不休。教育部今天表示,101學年度實施歷史新課程綱要,對此保留彈性,教科書說不清楚的部分,大考原則上也不會考。

教育部今天召開「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發展會」審議通過歷史課程綱要,將從101學年度高一起逐年實施,課綱委員會晚間特別向媒體做說明。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專案小組召集人黃克武表示,依據普通高級中學歷史學科中心調查「中國史授課時數不足」,以及「高三選修的專題課程內容過於艱深而不易落實」等教學現場教師意見,將高中一、二年級歷史教學內容時間配置調整為台灣史1學期、中國史1.5學期、世界史1.5學期。

黃克武說,高三選修改為世界文化史,包括華夏文明與東亞文化交流、歐洲文化、印度文化、伊斯蘭文化、非洲文化及中、南美洲文化;若以課程內容配置來說,台灣史、中國史、世界史仍維持95歷史暫綱1:2:3的比例。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專案小組委員林滿紅表示,夷州、琉球是否就是台灣,學術界有2派意見,這部分內容陳述為「探討台澎早期歷史文獻紀錄」,在這一部分保留彈性,教科書若要鋪陳,就要言之成理,也可以不著墨。

至於東南亞史,課綱委員表示,放入華夏文明和印度文明中一併討論;另外,1945年至1949年間的歷史,課綱不再用國民政府的字眼,而是使用中華民國政府的字眼。

課綱委員還說,考量學生學習情況,高三上內容砍1/3,上課時數原本上下學期都是以18週來計算,現在改為上學期16週,下學期10週來計算,框架沒變,內容刪減。

偷渡中國史課程?本土社團批教部霸凌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
馬政府執政之後,重修高中歷史課綱,欲加重中國史比例,新修正課綱預計明年八月新學年起從高一開始授課,但因爭議過大,教育部修訂進 度緩慢,時程恐趕不及,甚至傳出擬「分段公布課綱」的罕見作法;台灣社和台灣北社等本土社團昨強烈要求教育部懸崖勒馬,不可霸凌行事,應放棄修訂,立即回 到九八正綱。


 台灣北社社長陳昭姿(右起)、台灣社社長吳樹民、
教育台灣化聯盟社長鄭正煜、台灣客社社長張葉森
昨天召開記者會,主張「高中歷史課綱」落實本土
教材。(記者簡榮豐攝)


爭議大修訂慢 教部:無分段公布規劃

教育部中教司長張明文對此表示,從九十八年四月起組成歷史課綱修訂專案小組,研訂草案內容、舉辦公聽會,修正草案正由課綱專案小組進行審查,後續會提教育部課程發展會審議,定案後發布實施,運作程序均符合法制與行政程序,並充分尊重歷史專業,未有「分段公布課綱」的規劃。

前南社社長、教育台灣化聯盟社長鄭正煜表示,不管是國民黨或民進黨執政的教育部,都是按照早年國民黨制訂的規則來修訂課綱,全部且一次公布課綱,未料馬英九執政後,一再使用霸凌手段,把國文和歷史單獨挑出重修,並分科公布課綱,意圖遂行其中國意識形態的高中人文課程教育。

社團要求放棄修訂 回到九八正綱

鄭正煜痛批,高中歷史課程綱要,只因國民黨高層難以容忍高中台灣史與中國史同列一冊,即強力攔下並意圖造成台灣史、中國史由一比一改成一比一.五,未料迄今因為課綱委員爭執不下,課綱審議小組迄未完成課綱草案的作業,依進度恐無法在明年八月一日前完成修訂。

鄭正煜表示,高中歷史課綱修訂因爭議過大,修訂進度甚慢,教育部擔心來不及趕上明年八月實施,最近課綱小組竟有委員研議「分段公布」,即先公布明年八月可實施的高一上下學期歷史課綱,再分段完成高二和高三歷史課綱。

台灣社、台灣北社、台灣南社、台灣中社、台灣東社、台灣客社、台灣教師聯盟、教育台灣化聯盟及台灣獨立建國聯盟等要求絕不可將課綱「分段公布」,高中歷史應比照數理等課程,依「九八正綱」正式實施。
(自由時報2011-5-10)


加重中國史 歷史課綱定案被轟


自由時報╱自由時報 2011-05-11 06:02    
〔自由時報記者胡清暉/台北報導〕

延宕三年的高中歷史課綱昨天定案,中國史確定增加半學期內容,至於引發爭議的「台灣史上溯三國」規劃,則改為「探討台澎早期歷史的文獻紀錄」再作討論;民進黨立委管碧玲痛批馬政府故意迴避台灣史觀,且不斷透過教科書形塑中華文化的意識形態。

高中歷史科在九五暫綱原是台灣史一學期、中國史一學期、世界史二學期、歷史專題二學期,但政黨輪替後,原已定案的九八課綱國文科、歷史科又進行重修,歷史課綱小組更是更換部分成員,去年九月公布的新草案,不但加重中國史比例,在台灣史部分則規劃上溯至三國時代,遭學者質疑刻意將台灣史拉近中國,更有課綱委員請辭抗議。

教育部昨天召開「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發展會」通過歷史課程綱要,將從明年的高一逐年實施,目前國二生將是首批適用對象。

課綱小組召集人、中研院近史所所長黃克武表示,高中教學現場普遍反映「中國史授課時數不足」、「高三選修專題課程艱深而不易落實」,因此將高一、高二的四冊內容,調整為台灣史一學期、中國史一.五學期、世界史一.五學期。

新課綱中,中國史增列了晚清變局、宋朝到盛清的貨幣經濟的發展、海上貿易活動。世界史則減少半學期,縮減上古至中古的部分,但增加二十世紀歷史的份量,並增列中東、非洲、中南美洲。高三選修則改為「世界文化史」。

上溯三國爭議 保留彈性

至 於文獻上溯三國時的夷洲、流求指的是不是台灣?台灣史是否上溯三國?課綱委員、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員林滿紅表示,學界有兩派意見,因此課綱改為「探討台澎早 期歷史的文獻紀錄」,保留彈性給課綱委員、教科書編輯、教科書審查、高中教師、大考中心的五方會談,進一步確認內容。此外,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四九年間歷 史,不再用「國民政府」字眼,須用「中華民國政府」。

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教授李筱峰批評,馬政府本就是認同中國,不以台灣為主體,增加中國史比重,「不讓人訝異」。立委管碧玲質疑,從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列高中「必選」,一直到增加高中中國史的比重,顯見馬政府企圖美化中國,傾中立場令人憂心。

全國教師會高中職委員會主委黃文龍呼籲,教育不能隨著政黨輪替而改來改去,教育部和歷史課綱委員必須向外界說明清楚。台北市中正高中歷史老師許孝誠分析,中國史、世界史的比重調整可能會有銜接落差,對師生都是考驗。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副理事長林文虎則認為,國文、歷史課綱拖太久了,應趕快定案,如果內容有爭議,大考就不應入題。教育部回應說,台灣史是否上溯三國?教科書說不清楚的部分,大考原則上也不會考。

2011年5月12日 星期四

中華文化教材改必選 全教會控教育部違法

【2011/5/5  聯合晚報╱記者王彩鸝╱台北報導】 全國教師會及家長團體下午赴監察院,針對高中課綱把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列為必選一事,控訴教育部「違法失識」;教育部回應表示,推動高中生修讀文化基本教材,符合法制程序並尊重教師專業。

全教會下午將帶著近9000份高中老師的連署文件,反對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列為必選,要求改列語文類選修。

全教會副理事長林清松指出,今年農曆春節前教育部倉促籌組「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兼「國文課程綱要」專案小組,自100年1月20日至至2月26日密集召開 5次會議,短短三星期時間,快速通過高中中華文化基本教材課程綱要草案,把文化基本教材列為「必選」及「其他類」,造成學校端教學排課的困擾、壓縮學生的 選修空間。

林清松說,高一學生每周只有三節選修課,文化基本教材搶走一節,將嚴重排擠藝能科老師的開課空間。

教育部中教司長張明文表示,中華文化基本教材課綱草案修訂過程,已廣徵高中各學科中心意見,並在全國舉辦四場公聽會,完全符合法制與行政程序,也尊重教育專業。

2011年3月4日 星期五

大中國化 必選

引自2011/3/4自由時報

◎ 林麗雲
四書列為必選,教育部最初的理由是為了「反黑、反獨、反霸凌」,然後說是「既定政策」,又表示不會列入大學入學考試範圍,但教育部課綱小組其實無法規範大考中心命題方向。且總綱只有「必修」與「選修」兩種,居然新創「必選」的名目,不知到底有何根據。

從教育部這些前後矛盾的遁詞、莫名的舉措與必須趕緊完成的匆迫感,可知後面有一個恐怖的力量在宰制他。教育部只是奉命行事。對這樣可憐的無辜者,我們何忍指責?對他再作任何批判,有何用處?
「四書必修」正是馬總統的「既定政策」,為的是避免被冠上「去中國化」,所以來個「大中國化」。只是國文課綱公布後,後知後覺的他才猛然發現政策沒有被貫徹,於是下令教育部無論如何一定要按聖旨行事。

三月四日課綱要進行公聽會,有用嗎?我們可以做的只有一條路——就是在總統大選時,把馬總統扯下台來,否則真不知在他第二任之後,我們會有怎樣的遭遇。 (作者為師大附中教師)

2011年3月3日 星期四

普通高級中學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公聽會時間表

北區: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 165號)
3月4日(星期五)下午14:30~17:00
東區:國立花蓮女子高級中學(花蓮縣花蓮市菁華街2號)
3月7日(星期一)上午09:30~12:00
中區:國立臺中女子高級中學(臺中市西區自由路一段95號)
3月9日(星期三) 下午14:30~17:00
南區:高雄市立高雄女子高級中學(高雄市前金區五福三路122號)
3月10日(星期四)下午14:30~17:00

2011年3月2日 星期三

國文課綱修正 教部舉辦公聽會

引自立報 2011/3/1

【記者游婉琪台北報導】教育部成立課綱小組研議「高中中華文化基本教材課程綱要」草案,將「論孟選讀」加入《大學》、《中庸》,改名為「中華文化基本教材」。教育部強調新增內容絕不會增加學生考試負擔。

為廣徵意見,教育部陸續於3月4日到10日間分別辦理北中南東4場公聽會,草案最快於明年8月實施。教育部次長陳益興表示,中華文化基本教材課綱草案將以變動最小為原則,不影響國文課綱內容架構,文言文比例仍維持45%到65%範圍。

根據大考中心公布的《國文考科考試說明》,學測國文科以普通高中國文課程綱要高一高二必修課程為依據,指考國文科則是以普通高中課程綱要高一到高三必修課程為依據。

陳益興表示中華文化教材屬於「其他類必選修課程」,不在必修課程範圍內,不會增加學生負擔。教育部中教司司長張明文也說,中華文化基本教材是「文化素養」,好比生命教育、生涯規劃,不會與升學考試劃上等號。

草案規定,中華文化基本教材為高中選修課程中其他類必選課程,每學期1學分,共計6學分,及格才能畢業。原本列於選修課程中的國文相關課程如小說選讀、國學常識,仍維持學校彈性開課空間。

為廣納各界意見,教育部邀請師培大學具國文專長領域學者、公私立高中國文老師、各縣市政府代表、教育團體、國立編譯館及國文教科書出版公司代表出席,首場北區公聽會將在3月4日於北一女舉行。

2011年2月10日 星期四

用文化教材防霸凌?

* 2011-02-10
* 中國時報
* 【林佳範】

高中國文課綱委員林麗雲老師日前投書時論廣場,質疑教育部去年九月才公布的國文課程綱要,隨即於今年一月二十九日召開第二次「中華文化基本教材」課綱修訂會議,且強迫課綱委員接受將中國文化基本教材改列必選,不尊重課綱委員會之專業自主而去職抗議。隔天《中國時報》報導,教育部提出政策說明:「最近校園霸凌、幫派、毒品滲入校園讓人憂心,社會有一股聲音認為應加強倫理、道德教育」。

每當校園學生行為出現問題,總是有人會提要加強倫理、道德教育,但是哪種倫理、道德教育?面對霸凌問題,需要強調回復四書五經所傳遞的倫理價值嗎?

2011年2月9日 星期三

課綱再翻修? 我選擇退出

2011-02-08  中國時報 言論廣場

作者:林麗雲(師大附中教師)

高中國文課綱於九九年九月公布實施,豈知教育部最近又重新召開「中華文化基本教材」課綱會議。今年一月二十九日召開第二次「中華文化基本教材」課綱修訂會議,筆者反對將已公布實施的國文課綱又行修改。科長說明將論語、孟子、大 學、中庸列為必選或必修,乃教育部之既定政策,委員無需就此議題討論,可直接進行課綱修訂。

論孟改為四書,列為必選,教學時間長達三年,那麼國文課綱中的選修科目區域文學、語文表達、現代小說選讀與國學常識將不可能再有選修空 間,國文教學情境重返八八課綱時代。筆者不否定四書的價值,但對於教學長達三年,完全抹煞學生選其他選修科目的機會,則大不以為然。至於論孟定為必選或必 修,如何擠出節數?是否有排擠問題?亦須各界關心。

筆者以高中教師身分應聘參與課綱修訂,委員來自不同階層,各有不同的思想理念。修訂過程中,課綱委員字字句句都反覆推敲論辨,各自抒發其 論點,在溝通、說服、票決中認真地進行修改。如社會最為關切的文言比率定為四五%~六五%,文言文參考篇目調整為三十篇,選修科目增列「國學常識」一科, 都是在眾委員費盡唇舌,彼此交鋒或說服依然無法達成共識後,進行投票表決確定的。

從多次委員投票與結果,可知支持增加文言比率增加、附賞析、增國學常識的委員占絕大多數,重視語文教育、現代文學的委員僅有三位。比例如 此懸殊,修定結果仍然不能盡如某些特定人士之意,在課綱修訂期間之第十五次會議,突然新增李素真、杜忠誥兩位委員,他們認為文言比率太低,三十篇文言文參 考篇目太少,論孟一定要必選或必修,意圖推翻先前之課綱。眾委員雖然理念不同,都能秉持正義原則,以票決否定兩位委員提議。

令人深感唐突憤懣的是,某些特定人士在課綱修訂過程中突然「橫柴舉入灶」,硬生生加入修訂。翻盤不成,居然在課綱已公布實施,教科書將在一百年四月送審,社會大眾以為塵埃落定之際,迫使教育部重啟課綱修訂。而教育部長竟任其予取予求。

筆者以為若部長只因某些特定的反對聲音,即將課綱一修再修,則課綱永無定案實施之日;若僅刻意尊重某方意見,則亦見政府政策偏頗不公。教 育部作法違反教育良知與理念,因此筆者決定退出「中華文化基本教材課綱修訂小組」,自即日起辭去委員一職,亦將此事公諸社會大眾,乞求公議。

2011年1月13日 星期四

「高中歷史課綱大體檢」專輯說明


敬啟者:
去年(2010)《當代》雜誌十‧十一月合刊號(244245期)闢有「高中歷史課綱大體檢」專輯,刊登六篇討論高中歷史課綱的文章,作者分別從不同角度和視野提出析論,非常值得關心九九新課綱(草案)的社會大眾和學校教師參考。本部落格徵得《當代》總編輯的同意,特將該專輯PDF檔轉載於此,以利讀者檢讀。在此謹向該雜誌社致上深謝之意。
                                                 98高中歷史課綱‧大家談」工作小組謹啟
                                                                                        2011110

江春文〈作繭自縛的歷史觀〉

六 244專輯-江春文

祝平次〈解構另類黨產──台灣的語文與歷史教育〉

五 244專輯-祝平次

林桂玲〈對高中歷史課綱的看法──一個高中老師的觀點〉

四 244專輯-林桂玲

陳弱水〈九九年高中歷史課綱中國與東亞部分評議〉

三 244專輯-陳弱水

周婉窈〈改良還是改劣?──評擴大中國史壓縮世界史的九九新高中歷史課綱〉

周婉窈

周樑楷〈歷史的尊嚴和歷史的留白──談高中歷史教育及課程綱要〉

一 244專輯-周樑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