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2015年3月30日 星期一

順民文化,加碼演出?──歷史課綱「微調」後的康熹版臺灣史課本(吳俊瑩)

順民文化,加碼演出?──歷史課綱「微調」後的康熹版臺灣史課本

吳俊瑩

課綱「微調」(以下省略引號,但請讀者留意,「微調」二字是障眼法也是呼攏的),無論外界怎麼擋,老師出手擋、學界連署擋、立法委員擋、公民團體擋、法院也來擋,似乎擋不住。如果再擋不住,九月可能就如期上路。現在根據微調課綱修改的教科書已經陸續完成審定,部分出版社已經把樣書送到學校給老師準備選書,發給九月入學的高中高一新生。承蒙某位在天龍國任教的老師相助,我取得了康熹、三民、龍騰三本課本,本來想等收齊了再來看看調成什麼樣子,翻開康熹版,再比較龍騰與三民之後,讓我覺得不先寫不行。

先說結論,康熹版可以說是課綱微調的樣板,還有加碼演出之嫌。

結構方面,「康熹版」分作四篇,完全照課綱的結構。但微調前的康熹版課本,分作十一章,有自己的脈絡,分節也不受課綱的主題或重點所限。微調後,課綱的單元名等於課本篇名;戰後微調課綱的主題名,康熹版直接作為章名,隻字不差。

各篇以下的內容調整與章節安排,更是隨著微調課綱起舞:

一、早期台灣部分,微調課綱以減少舉例為由,刪除蔴豆事件與濱田彌兵衛事件,康熹版保留蔴豆事件,但配合微調課綱,刪除可以作為東亞海域勢力貿易衝突的濱田彌兵衛事件。反觀龍騰版仍舊保留,放在正文旁的「+知識家」欄內;三民版則依舊將該事件放入正文內,作為討論荷蘭當局競爭對手的例示。康熹版的給我的感覺是,微調前就已經看不到對於臺灣地理位置特色的深刻說明,以及東亞情勢起了什麼變化,對於近年來台灣史學界豐富的海洋史研究成果,本來就吸收不多,現在連濱田彌兵衛也刪除,成了幾乎看不見「海洋」的早期台灣史,只望見陸地。

二、微調課綱將「鄭氏」改為「明鄭」,康熹版第1章第2節的標題,沒有意外地,跟著改成「明鄭統治時期」。此外,還為了使用「明鄭」一詞做了補充說明:「由於鄭氏政權遵守君臣份際,不但奉南明桂王為名義上的統治者,且沿用明朝永曆為其年號,故鄭氏政權在臺時期,亦可稱之為明鄭時期」。但在微調前,康熹版的課本用的是「鄭氏統治時期」,微調後,高舉「明鄭」。

三民版,在第二章第三節的「漢人政權的建立」下,微調前原有一個主題稱「鄭氏政權的政治發展」,現改稱「臺灣第一個漢人政權」,有意迴避「鄭氏政權」用字,同時可能為了應付微調課綱,用附註的方式,指因鄭氏三代皆奉明正朔,並未稱帝,因此有人稱之「明鄭」,但亦言「永曆帝死後,未擁立新帝,南明已經成為歷史,奉正朔的形式大於實質」。微調後,三民版雖仍保留關於鄭氏王朝在臺灣建立政權的敘述,但也做了修改,原本有一段話是「鄭經在回覆清廷官員信函時也表示,『建國東寧』,『別立乾坤』,儼然是獨立王國,與大清帝國隔海對抗。」微調後,卻刪除了相當關鍵的鄭氏政權定位的敘述——「儼然是獨立王國」七個字不見了。龍騰版的節名仍是「鄭氏統治時期」,對於「明鄭」一詞,只在課文敘述中提到一次,而且夾雜在「鄭氏政權」的敘述裡,稱「鄭氏政權三代優禮明朝宗室,奉南明桂王名義上的統治者,以永曆為年號,鄭氏三代在臺時期乃稱之為明鄭時代。鄭氏政權可說是臺灣歷史上第一個漢人政權」,似乎帶有將「明鄭」當作歷史分期的用意,而不用來描述政權的性質。行文時,除使用「鄭氏政權」外,也見使用「鄭氏集團」、「鄭氏」,並無使用「明鄭」作為代稱,甚至有表示歷史分期的敘述,使用「鄭氏時期」。
至於課綱另要求說明關於鄭氏王國「覆滅的經過」,康熹版用了3頁的篇幅,說明「明鄭政權的衰敗」過程,康熹版在微調前就是如此,但「鄭氏政權與臺灣」的敘述,照理說應當是本節主題,篇幅約僅有2頁半,這種比例明顯失衡,主從不清的情況,在課綱微調前就已存在,不能算作受到微調課綱的影響。

三、劉銘傳在臺新政的評價,微調課綱已經定調要寫「使臺灣成為當時全中國最先進的省分」,康熹版在微調前的課本,原寫「已使臺灣成為清廷統治下最進步的一省」,微調後改為「且成為當時清廷統轄下最先進的省份」。康熹版亦步亦趨,跟著微調課綱,把「最進步」調成「最先進」。但不是所有教科書的編者都買這個賬,龍騰版跟微調前一樣,沒有對新政做出總結式的評價,行文中還特別帶到新政的「副作用」。(詳見:http://ppt.cc/TNwW)。三民版比較特別,微調前的敘述是「臺灣也成為清帝國近代化程度最高的省份」,微調後反而加了「之一」二字,成為「臺灣也成為清帝國近代化程度最高的省份之一」,意義大不同。這三本教科書都是大學教授編著或主編的,他們都是在大學教授臺灣史的正教授,龍騰、三民版不買微調課綱的賬,也都能過審定。由此可見,康熹版改成這樣樣子,不全然是外部力量所逼的,毋寧是順民文化有以致之,遂照單全收乎?

四、最惹社會各界注目的日本統治時期,微調課綱規定加上「殖民」二字,康熹版第三篇的篇名完全照搬,改稱「日本殖民統治時期」。但三民版稱「日治臺灣」,連改都沒改,龍騰版稱「日本統治時期」,二本照樣通過審查。比較令我意外的是,康熹版還為課文標題使用「日治」,特別加註說明:「『日治』為『日本本殖民統治』之簡稱,下文皆稱『日治』」。這似乎是為了告訴審查人,我用「日治」實已內含「殖民」二字在內,千萬不要誤以為「殖民」被排除在外。這是何等的自我審查的心理,是在向跟課綱俯首稱是還是向審查人交心?還是二者皆是。


五、強化日本時代臺灣與中國的互動,是微調的主要方向,微調課綱新增「1-3 說明臺灣與甲午戰後晚清變法運動與辛亥革命之互動,包括孫中山來臺尋求臺人支持,以及臺人參與革命及中華民國之建立」,康熹版真的是大書特書,增加「臺灣與中國民族自救運動之互動」,內容強調甲午戰後「刺激孫文創立興中會」,「馬關條約」引起康有為率領士子們「公車上書」,結論是「他們兩人分別是革命派、立憲派的領袖,因此臺灣問題成為點燃中國近代民族自救運動的引信」。甲午戰爭的戰場不在臺灣,臺灣割讓是甲午戰敗的結果,何來作為主角的「臺灣問題」之存在?再者,把中國近代民族自救運動的「引信」歸之於「臺灣問題」,這也太抬舉臺灣的角色了吧,倘若如此,又把洋務運動置於何地?
更誇張的是,康熹版為了說明臺人參與中華民國之建立,特別舉出許贊元參與起事。這點我以前已經批評過了:「許贊元,沒在日本人統治下的台灣住過一天,難道你要說他參加黃花崗,是因為日本人的『殖民政策』嗎?還有,他是課綱重點所指涉的『臺民』嗎?不論是『大改前』或『大改後』的課綱,這裡的『臺民』,最主要的指涉對象,應該是具有日本國籍的『台灣人』,人在台灣的他們,最能夠感受到日本人的『殖民政策』吧。那各位可以想想,許贊元算不算『臺民』?」(吳俊瑩臉書,2014年2月2日貼文)微調課綱的公聽會版本曾列舉許贊元,但正式公告版本已經刪除,真不知為何康熹版還特別寫上去?更可怕的是,康熹版關於許贊元的敘述,是放在興中會、同盟會派人秘密入臺發展的段落下,先說翁俊明加入,創立同盟會臺灣分會,接著說「次年,廣州黃花崗之役,臺籍志士羅福星、許贊元(1890~)兩人參與起事」。問題是,許贊元當時人不在台灣,把他放在這個段落裡頭談,問題不但很大,用許贊元舉例,根本是反歷史,為寫而寫。三民版、龍騰版在應對課綱這項要求時,用了稀釋的方式處理,不放入正文,而是放到類似補充說明的「歷史聚光燈:中國革命與臺灣」、「 +知識家」,而且沒人拿許贊元當例子。

六、微調課綱在日治時期關於「戰爭時期的臺灣」的主題下,新增「2-1 說明中華民國宣布對日抗戰並聲明廢除馬關條約、抗戰中軍民死傷慘重,以及臺人李友邦等赴大陸參與抗戰」,康熹版的編排在這裡「竟然」不照微調課綱,而是放在「第四篇  中華民國時期:當代臺灣」的開頭。以「一、國民政府宣示收復臺灣」為題,敘述相關內容,接著敘述「二、中華民國政府接管臺灣」等內容。先「宣示收復臺灣」再接「接管臺灣」,這樣的排列方式比微調課綱接得更順。臺灣人在中國的抗日活動,原本是放在日本時代「戰爭體制下的臺灣人」內敘述,新課本改放到「國民政府宣示收復臺灣」中敘述,讓這裡看起來,有宣示也有行動,可說為中華民國接管臺灣奠足了基礎。
此外,微調前的康熹版,關於「臺灣接收」的敘述,原已提及國民政府正式對日宣戰,宣告廢除兩國從前所定條約的內容,並稱此「開啟了戰後收復臺灣的契機」,直接跳過戰敗國的領土處分所涉及的國際法問題,早就完全按照並接納外交部的官方說法(http://ppt.cc/Aoj5),這則不能算在微調課綱頭上。
龍騰版雖也以相當篇幅處理臺人在中國的抗日活動,但特別提到臺籍青年不只有參與國民黨政府,還包括「參與在北京、上海、廈門、廣州、重慶或延安」等地的抗日團體,特別以霧峰林家的林正亨及胞妹林雙盼為例,說明其分別投入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戰爭,在「+知識家」特別點到林正亨在二次大戰後死於國民黨白色恐怖。三民版的相關篇幅較龍騰為少,比較特別是,除了提到臺人投入中共陣營外,特別點出部分臺灣人選擇前往滿洲國及汪精衛政權發展,意在指出前往中國發展的多種選項,不是只有投入國民黨的抗日陣營一途。至於廢除「馬關條約」,三民版採事實陳述,只說1941年12月國民政府對日宣戰,「聲明廢除中日之間所有的條約」,並沒有接上如康熹版的「開啟了戰後收復臺灣的契機」,龍騰版則是根本找不到相關敘述。

七、戰後的歷史,是微調課綱變動最大的部分,微調後結構重新洗牌,從主題式改依時期編排。康熹版的第四篇,各章名稱完全照課綱主題的用字遣詞,舉例而言,第9章標題便是「從光復到政府遷臺」。龍騰版同樣配合課綱改依時序先後進行單元整併、調動,雖然照微調課綱的改依時序的編排方式,但仍有編者自己的修正想法,區分為「1970年代之前的政經外交」、「1970年代之後的政經外交」與「現代臺灣的社會與文化」,章節用字也沒有像康熹版如此緊跟微調課綱。
雖好像有折衝的空間,微調課綱在字眼上的修訂,仍影響了教科書的撰寫。龍騰本在第九章第一節的標題是「中華民國光復臺灣與遷臺」,很明顯地就是受到微調課綱的影響。倒是三民版在章節標題與內文上,並沒有見到「光復」二字,而是「開啟新時代」當作節名。在結構上,三民版仍舊維持主題式的編寫方式,分作「中華民國政府來臺」、「強人時代的臺灣」、「政治與經濟的自由化」、「社會變遷與文化發展」,大抵延續微調前的課綱架構。

八、面對外界抨擊課綱,教育部與課綱微調委員們開口閉口的就是課綱要合憲,因此戰後部分特別新增要「敘述中華民國憲法的制定與臺灣代表的參與」,藉以表明課綱豈可自外於「中華民國憲法」,而且當時有「臺灣」代表參與。康熹、龍騰、三民皆有增補相關內容,唯獨康熹版特別,標題是「臺灣代表參與制憲建國」,奇怪?中華民國早在1912年就成立了,為何要稱「建國」?而且與「臺灣代表參與」連稱,難道是暗示戰後臺灣人已經透過這十七名間接選出的制憲國大,表明戰後的臺灣人已經完成其「制憲」、「建國」的工作?因為參與了中華民國憲法的制定,注定臺灣與中華民國 stick together?


九、戰後社會變遷方面,微調課綱將「多元文化的發展」與「中華文化」並列,變成「中華文化與多元文化的發展」,要求增列中華文化的保存與創新的敘述。康熹版為此特闢「中華文化在臺灣」,並稱臺灣在儒家文化重視秩序、教育的基礎上,「有效結合西方市場經濟思想」,「成功締造了經濟奇蹟」,這是中華文化創新的有力例證。言下之意,是中華文化跟經濟奇蹟的締造有關。對於課綱這項要求,龍騰版加以轉化,轉為介紹國民黨政府的文化政策如何藉此傳遞中國民族主義的思想。三民版的處理手法類同龍騰,皆無特別標舉出或刻意強調中華文化如何保存與創新。



綜而言之,康熹版不僅亦步亦趨跟著微調課綱,甚至還有「加碼」的情形,這已經超乎微調課綱發威的勢力範圍了。在說明戰後風起雲湧的社會運動時,康熹版的新課本特別補上二句,稱「唯社會運動的脫序行為也會對法治、經濟等層面造成衝擊,此亦成為今日臺灣社會的一大隱憂」,但先前的課本是這樣寫的:「總體而言,社會運動雖曾一時衝撞社會秩序,造成髒亂與不便,但對臺灣的政治體制由威權轉向民主,社會價值由一元變為多元,頗有貢獻」。顯然認為小過不掩大功,但新版從小過的「髒亂與不便」,「升級」為脫序、衝擊法治、經濟。這是編者近來有所體悟,還是嗅到了什麼樣的政治風氣,於是加碼演出?

面對課綱微調,從結果上而論,教科書的編者,還是有能夠「抵抗」審定的空間存在;亦步亦趨,不是唯一能走的路。在康熹版,看不到抵抗,也不見屈從,只見依從。提一下康熹版教科書的編著者吧,即鄭政誠和趙祐志,前者是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後者是新北市立新北高中的專任教師,也是清華、真理二所大學的兼任助理教授。二位都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的博士,研究專長都是臺灣史。

    
寫完這篇落落長的文章,我有點驚訝,同時也有點難過,雖然有點不相信,事實就擺在眼前。不禁想問:歷史學的專業尊嚴在哪裡?只知服從「上意」的公民還是公民嗎?

附記:本文用以比較的康熹版舊課本,版權頁註明2012年7月出版(二刷)。2015年4月25日追記。

(作者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生)


2015年3月26日 星期四

關於反課綱「微調」最新發展的幾點回應(周婉窈)

關於反課綱「微調」最新發展的幾點回應

周婉窈
(輯自2015/3/13、2015/3/16兩日周婉窈臉書貼文)

一、2009以前課綱委員沒有保密不保密的問題針對一審敗訴,日前教育部長表示:1、基於保護未來課綱審議委員權益,會繼續上訴。2、依照過程慣例,委員名單會在課綱實施時公開,但過程不公開。(《聯合新聞網》2015/03/10http://goo.gl/0u8liO奇怪耶。過去不管9598,課綱委員都沒有保密與不保密,或刻意不讓人知道的問題。我個人擔任過95暫綱委員,我也詢問擔任過98課綱委員的幾位教授和高中老師,都沒有保密的問題。一位高中老師還說,因為他是代表其他老師去參與課綱的擬定,都還要盡量和同事討論呢,要保密個什麼?這點各位可以去廣為探問,相信結論是:沒有保密的必要。但是,從98課綱被強行拉下之後,怎麼就變成「機密」了?201311月的檢核小組更是秘密到極點。現在12年國教的課綱委員也是「極密」。為何過去9598都不用保密,現在就要保密?是要複製課綱微調「黒箱+外行」的模式?等公布課綱,大家傻眼,已無法挽回。吳思華部長新上任,可能不了解過去的情況。希望他能多探問,不要被前任和下屬害了。
二、課綱「微調」當然不是字數問題日前教育部長承認微調23%,有網友認為我們好像隨著教育部起舞。不是的,從去年1月到310日以前,教育部從來不承認「微調」的幅度,只提改了哪個名詞,哪裡加了「被迫」,媒體跟著報導,誤導社會大眾。如果只是幾個名詞的更動,雖然可議,也不會引起這麼大的反彈。我們花了很多力氣製作表格,教育部甩都不甩,現在終於承認改了23%,雖然打了五折以上,但總算間接承認「微調」不是「微調」。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教育部才可能面對「微調」欠缺正當性的問題。「微調」當然不能化約為字數問題,但光字數的大幅度更動就講不過去。課綱是相當技術性的問題,社會大眾很多人其實分不清楚「課綱」和「教科書」,如何讓大家了解「微調」的問題,很不容易。至於內容,我們也做了分析。這個「微調」,張茂桂教授一語道破,指出:「微調」在史觀爭議上,是「促統派 vs.所有其他光譜」,不是傳統的「統 vs. 獨」的政治問題。Mau-kuei Chang臉書, 2014/02/07)課綱微調如此,12年國教是否也如此?我們是要拭目以待呢,還是逼教育部資訊透明公開,接受監督?
三、教育部的微調23%是怎麼算的?關於微調字數的比率,吳思華部長說「逐字計算僅調整23%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134988/我們一個字一個字「精算」是60.4%。如何算,我們給出詳細的說明。教育部的23%,應該是「微調」後的總字數減掉原總字數,再除以原總字數的結果,也就是增加了23%的字數。根據我們的統計:(2404-1937÷19370.24。兩邊差0.01,很可能是半形字的算法不同;我們將半形字當成0.5字,如「1920年」算3個字。很好奇教育部怎麼算出23%,願聞其詳。以總字數來計算,其實很奇怪,因為「今天很冷」改為「今天很熱」,總字數一樣,在這個算法裡,等於改了0%!即使不管內容,總字數增加23%,再怎麼硬拗,都不會是「微調」。
四、相關文章清單與網頁連結以下是課綱「微調」於20141月曝光後,相關文章和連結,敬請參考。倒數第一篇是我於2010210寫的,文章很長,不敢勞煩讀者,想知道「源頭」的朋友再點閱吧。整個課綱的問題是2008年秋天98歷史課綱被強行拉下來後的一連串發展,每下愈況。這期間,教育部長從鄭瑞城,到吳清基,到蔣偉寧,到今天的吳思華,已經換了四任部長了,而我們還在奮鬥,是誰致之?倒數第二篇是金仕起教授的文章,是目前唯一關於中國史課綱「微調」的文章,寫得很深入,很值得細讀,本人大力推薦。最後,很感慨的是,98歷史課綱是目前公認最好的課綱,卻夭折了。這不是臺灣社會的倒退,又是什麼呢?

吳俊瑩,〈在課綱發明歷史〉2014/02/12

五、Watch out:「更大的闇黑力量正在運作未來的國教課綱的制定」!十二年國教領綱正制訂中,目前哪些人在擬課綱,會議如何開,一概不透明、不公開。秘密到極點,徹底違反2009年以前的作法!!以下是張茂桂教授在這個臉書上則貼文的留言,徵得同意放到動態欄,希望更多朋友注意、關心這個「恐正在以更大的『黒箱』方式進行」中的國教領鋼的制訂。它的影響更巨大、更深遠。教育部沒有理由極秘作業,過程必須公開、透明。
~~~~~~~~~~~~~~~~
張茂桂教授的留言:課綱委員因為一定要出席公聽會,要舉辦多次的座談,根本無法也不應該保密。說課綱委員名單需要保密,這是不可能也不可思議,和實際情形也不符合。但是國編館的時代,在教科書審查委員會運作時,國編館卻曾提醒我們教科書審查委員名單這不便對外公布。因為涉及到教科書市場利益,不公佈委員名單可以想見。但是國編館並沒有嚴格限制委員自己公開自己的身分。我們好幾次在所謂「三方座談」或者面對面溝通時,一定都需要自我介紹出席的委員,而且如果是召集人,必需擔負最後責任,因此也無法保密,或者,不應該保密。事實上是所有書局以及編者只要見面幾乎都一定知道委員是哪些人。但是審查意見的當事人,最後只呈現審查委員會的共同意見,所以個別人的姓名,實際上是匿名掉的。此次所謂「微調」的問題,是一開始檢核小組就秘密進行,事後名單也不公開,而被行政訴訟的課綱審議小組(並非一般想像中的「審查」小組),只要能「依決議書公開當時主席如何進行投票的錄音紀錄,以及所謂的「投票」計算的記錄」我看一堆過去曾經圓謊的學者/官員都要露出原形。這確實很嚴重,但是我也要指出一點:這個分組審議,其實就課綱發展來說,是很末端的問題。課綱在進入審查前,就有很長的醞釀以及討論,也有在國教院端的內部審議過程。這些過程的黑箱問題,才是問題真正的核心。「微調」的黑箱最黑的地方,是在「檢核小組」的組成與授權(感謝鄭麗君委員不放棄找出一部分真相),而現在正進行的十二年國教的社會領域領綱與分綱的小組,恐正在以更大的「黑箱」方式進行中。如果要揭露黑箱,不能只盯住為「微調案」,更不能僅僅咬住高中職分組審議的會議,這樣只會錯過更大的闇黑力量正在運作未來的國教課綱的制定。

張茂桂教授留言截圖
(作者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2015年3月24日 星期二

臺灣史課綱「微調」的字數比率──回應吳思華部長的23%(周婉窈)

臺灣史課綱「微調」的字數比率──回應吳思華部長的23%

周婉窈
(輯自2015/3/8、2015/3/10周婉窈臉書貼文)

關於課綱「微調」,教育部長說:如果一字一字計算,只有調整23%,真的只是「微調」。(見『風傳媒』2015/03/http://www.storm.mg/article/43386請注意:這是第一次教育部承認「微調」不是「微調」。哪有字數調整23%的,還算是「微調」?茲再貼出我們的統計表,並附上詳細的計算方式(詳後)。我們很好奇教育部是如何統計的,是否可公布計算方式,讓大家驗算?不過,教育部願意承認字數上做了23%的調整,已經可以說是很大的進步了。
追及:看了半天,突然恍然大悟,原來教育部的23%是指增加的字數──用增加的字數去除原來的字數。如果按照我們的表格,2404-1937=467,然後467÷19370.24。相較於教育部,我們可是一個字一個字去計算的喔。再囉唆一句,我們算出的60.4%,只是純就字數的更動而言,要看內容的分析,請參考本臉書02/15的貼文:課綱「微調」,到底「微」調了什麼?
03/10上午補充說明:「微調」的問題,當然不能化約為字數問題,但是一直到昨天,教育部都只提改「鄭氏」為「明鄭」、只加「殖民」和「被迫」等字,不願面對光是字數就是巨幅修改的問題。由於媒體大都這樣報導,社會大眾信以為真,不覺得事態嚴重,甚至連雜誌的著名寫手也這樣以為,認為我們反課綱微調沒道理。這是為何我們一再講、一再講字數大幅變動的問題。
以下是我們的統計方式,敬請教育部參考、指正:
~~~~~~~~~~~~~~~~~~~~~~
一、 字數統計方式:
() 課綱欄位內的標題與編號不計字數,例如:「重點」、「一、」、「()」、「2.」、「1-2」等均不計算字數。
() 課綱的「重點」和「說明」欄內的標點符號,算作1字。2個半形數字,算作1字,例如:「16世紀」算作3字、「1936年」算作3字。
() 所謂「別字」改正:如「記錄」改「紀錄」、「廻避」改「迴避」、「面相」改「面向」,均不計入「新增」或「刪除」字數。
二、 微調比率計算方式:
() 算法:(新增文字+刪除文字)/現行課綱總字數 × 100%。
() 說明:
1.「新增文字」指「微調課綱」新增加的內容。
2.「刪除文字」指現行課綱遭刪除的內容。
3.現行課綱文字遭前後挪動的變動(綠色網底部分),雖已涉及實質架構的調整,第四單元(中華民國時期:當代臺灣)尤其明顯,但因文字內容「形式上」還在,故在 計算現行課綱遭到微調比率時,暫時不予考慮。一旦算入,現行課綱幾可說是「面目全非」。這種「移位」的修改,影響很大,這裡講的「面目全非」,不是危言聳聽,臺灣史研究者和教學現場的歷史老師一看就很清楚,但社會大眾可能看不出來,有待學者深入解析。
補充說明一:算法以新增文字+刪除文字除以總字數的理由:1、如果你寫100字的文章,有人給你刪了一個字,那是修改1%;然後他又增加一個字,就是再修改1%,總共 2%。 2、如果在同一個地方刪增呢?例如,你寫:今天天氣很冷,有人給你改成:今天天氣很熱,雖然刪增在同個地方,我們算改了兩個字。這只是形式上的計算,冷改成熱,豈止是1/6+1/6!課綱真正的「微調」,也就是改錯別字和沿用原課綱內容文字的部分,我們沒計算在內。
補充說明二:字數統計算入標點符號,理由:1、中文完整文意,包括標點符號。2、修改標點符號,也等於修改文字,例如:100字的文章,句號被改為驚嘆號,逗號被改為分 號,也是修改,豈能不算?3、分母和分子都算入標點符號,或分母和分子都不算入標點符號,結果差別不大。基於上述理由,本統計採文字和標點符號一起計算的方式。
微調字數與比率統計表


 請大家再複習一下:臺灣史的修改是針對性的,光就字數而言,平均改了60%,當代臺灣部分還高達140%!以「微調」之名,行巨幅修改,這本身就完完全全不具正當性。以下這三個連結,歡迎沒看過的朋友點閱:
1、如表所示,這麼花花綠綠,還算「微調」嗎?http://goo.gl/eIknRH
2、「臺灣史」字數更動比率表:http://goo.gl/X1qCOk
3、教育部透過媒體誤導社會大眾以為真的只「微調」幾個用詞,糟糕的是,很多人信以為真:http://ppt.cc/FUE1
如果你有一點時間,煩請轉寄給你的朋友和所屬縣市的教育單位,讓我們一起努力擋下這毫無正當性、危害教育的「微調」課綱!
(作者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2015年3月19日 星期四

檢核小組會議記錄曝光,證實違法發動課綱微調(鄭麗君)

檢核小組會議記錄曝光,證實違法發動課綱微調

鄭麗君
(引自鄭麗君委員臉書貼文2015.3.8)

去年我曾公布王曉波所領導的檢核小組第一次會議錄音,證明其組成及職權只在於教科書的檢核,卻透過臨時動議發動未經教育部授權的課綱微調。對此,教育部一直否認,也始終抗拒公布會議記錄。

今天晚上我終於取得教育部提供的檢核小組會議紀錄,清楚記載成立檢核小組是為了檢核教科書用詞,正式討論的提案也是在處理教科書檢核,卻突然有個臨時動議發動課綱微調,會議記錄證實了課綱微調的發動是未經授權且逾越檢核小組職權的違法作為。

課綱微調的發動已證實是違法,而審議階段的分組課審會的議決程序有重大瑕疵已經在法院的判決下逐漸顯露,整體課綱微調的違法性已經非常明顯,我奉勸吳思華部長不要代人受過,要及時暫緩微調課綱的實施並予以撤銷,否則該負法律責任的不會只有蔣前部長及其他官員。
   




分組課審會作弊抓到了!課綱微調違法PART 2
鄭麗君

(引自鄭麗君委員臉書貼文2015.3.9)

這不是作弊是什麼?
在台北高等行政法院的課綱訴訟法庭現場:
1. 審判長問(在紙上寫)「尊重會議多數決」,是否會被記錄同意四科微調?教育部律師答:是。
2. 審判長問:是否沒明確表達反對,都會被記入同意四科微調?教育部律師答:是。
3. 審判長問(在紙上寫)「公民那些部分應該調整」,是否會記入同意國文科微調,教育部律師答:是。

昨天我公布了檢核小組第一次會議會記錄,證實了課綱微調的發動,是未經授權且逾越檢核小組職權的違法作為。今天,我質詢吳思華部長,則證實了教育部在去年1月25日高中分組課審會的議決程序,明顯作弊!

當時,會議開到5點50分的時候,分組課審會主席表示要進行表決,結果主席不是要委員在投票紙上勾選同意或不同意,卻要求大家在投票紙上,寫出對於四個科目是否微調的文字意見。大家寫完繳交給主席之後,6點整,主席竟然在沒有當場開票也沒有公布結果的情形下宣布散會,並跟大家說「會再統計整理,先這樣吧…」,吳思華部長也坦承的確沒有當闖場開票。

這是哪門子的議決程序?除了威權政體,哪個國家的會議主席敢說投票完了,我們回去統計,以後再公布結果?為什麼要以後公布?等著讓你上下其手,改變結果嗎?果不其然,教育部把投票紙攜回,是怎麼認定的呢?就如同上述法庭的詰問情形所呈現的,教育部把「沒表示意見」當做「同意」,把「對A有意見」當作「對B同意」,把「尊重多數決」當作「同意」,亦即投廢票當成贊成票,這樣才統計出多數分組課審會委員同意微調的結果。

作弊出來的微調課綱還能有效嗎?
教育部就是怕這個過程被全面曝光,所以不願放棄上訴,以免教育部作弊無所遁形。我還是要再次奉勸吳思華部長對上訴要三思,且要及時暫緩微調課綱的實施並予以撤銷,如果你上訴為蔣偉寧前部長一干人在分組課審會的作弊護航,你也將脫不了法律責任的追訴。

20150309 鄭麗君就課綱專案報告質詢教育部長吳思華

2015年3月6日 星期五

判決曝光 法院:課綱委員、會議 都應公開

涉教育百年大計 過程應監督

自由時報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課綱微調涉教育百年大計,影響師生及社會大眾甚鉅,應公開會議紀錄,使社會有知的權利及有檢驗監督的機會。」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判決教育部黑箱作業微調課綱案敗訴,判決書昨天首度公開,明白指出黑箱作業會造成大眾不安與猜忌,「甚為不妥」,要求教育部落實政府資訊公開法,透明政府決策。
  • 課綱黑箱作業微調,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判書摘要
    課綱黑箱作業微調,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判書摘要

台權會擬提假處分 攔下課綱

台灣人權促進會律師涂予尹指出,這是首件課綱相關訴訟,極具指標意義,亦能鼓勵人民要求政府公開資訊。台權會正研究是否提「假處分」,讓教育部無法強推微調課綱在八月上路。
教育部去年先以「微調」之名,暗中大幅修改高中社會課綱,從公聽會到課審大會「通過」,只花了十天時間,並堅持不肯公告課綱委員名單及相關會議紀錄,趕在今年八月就要實施。不但程序引人非議,去台灣化課綱修訂,更引發輿論譁然。經台權會提告,台北高等行政法院二月十二日判決教育部敗訴。
本案的上訴期限為三月中旬,但在判決確定前,台權會仍無法調閱課綱會議文件,涂予尹呼籲教育部不要視人民的監督為洪水猛獸,應該當成促進教育決策更進步的陽光、空氣、水。
教育部原本主張會議是內部準備作業,一旦公開恐造成委員壓力或受民眾干擾。判決書則明確駁斥,民眾監督不等於一定會騷擾決策人或委員,委員必須承受一定之壓力及受社會檢視,且另有民法和刑法保障委員不被干擾,不能做為不公開理由。

判決書:委員應受社會檢視

判決書指出,本案爭議焦點在於會議過程是否合法、有無踐行正當法律程序、到場委員究係表示同意、反對或並未表示明確意見等事項,既攸關大眾公益,民眾監督具有高度正當性。
涂予尹表示,去年一月廿五日由現任台北市教育局長湯志民主持的課審會分組會議最是關鍵,究竟記名投票內容是委員真同意?或有委員無意見卻被歸為同意票?只要教育部依法公開,應能釐清是否為黑箱作業?
多位委員昨天都表示會議發言並無不可告人之處,不懂教部何以不願公開。
判決書更直指,公開資訊使社會大眾確實檢視審議過程是否符合法律正當程序,比教育部稱為確保課綱審議之公正專業中立等更加重要。
教育部國教署長吳清山表示,判決是要求教育部資訊公開,和課綱實施是兩件事,仍在研究是否提上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