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課程中的中國史
金仕起(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教不完的中國史
臺灣民眾臺灣人/中國人認同趨勢分佈(1992年06月~2014年06月)(圖片來源:政大選舉研究中心,http://esc.nccu.edu.tw/course/news.php?Sn=166)
2011年夏天,教育部在備受歷史學界質疑的情況下,公告了高中歷史「101課綱」。[1]顧名思義,這份課綱從2012年秋天開始實施。翌年(2013)春天,高中中國史的授課時數也按這份課綱的規劃,由「95暫綱」中的1個學期擴增為1.5個學期;不僅如此,高中歷史教科書裡的中國史內容也同步增加了。為什麼要增加高中中國史的授課時數呢?官方說法是,高中歷史教師反映:「中國史授課時數不足」。[2]不過,「101課綱」實施至今,「中國史授課時數不足」的問題依舊,教不完的情況仍然時有所聞。在教學現場裡,除非老師們馬不停蹄地趕進度,否則,不是高一上學期的臺灣史得被迫縮水提早上完,就是高二上學期後半的世界史得受到擠壓晚點上,中國史才能勉勉強強在2個學期內教完。換言之,同步增加授課時數與教學內容,並未如預期地解決問題,而是使問題更加惡化了。在惟恐中國史教不完、學不了的情況下,不但老師教學的自主空間受到排摒,同學們從做中學的餘裕也跟著消失。無論如何,教學現場的災情出現了,我們該怎麼收拾呢?繼續依增加中國史授課時數和份量的方向修改課綱嗎?
實在很遺憾,因為政府教育主管部門「教條」優於「事實」、「政治」高過「專業」的考量,短期內我們是很難根據歷史事實和史學專業,把課綱修改得比較適合教學了。可是,為了未來的公民著想,關心高中歷史教育的朋友們也不妨現在就未雨綢繆,試著先想想以下幾個問題:一、一門課程之所以無法如期上完,除了歸咎「授課時數不足」這項因素外,還有沒有其他可能原因?會不會是課程目標、教材設計、教具運用、師資養成,或其他的配套出了問題的結果?二、在一個自由社會中,網路資訊爆炸的世界裡,考慮課綱的角色,是為了方便官方照本宣科,把教科書的編寫和教學自主性綁死,還是應該尊重教科書編寫和使用者的主體性,根據史實和專業共識,以柔性方式提出建議呢?三、在已經有超過6成的成員認為自己是臺灣人的國家中,主政者要求未來的公民不成比例地去學習明明是另一個單一國家的歷史,正當性何在?能不能把格局放大、眼光放遠,替未來公民多著想,從動態的世界史視野和歷史核心能力的養成角度去多作點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