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一: 101課綱撥亂反正未竟全功,甚至更糟
謝大寧夫子自道 : 但這樣一份千辛萬苦,由馬當局修訂完成的課綱,其內容究竟如何?有達到撥亂反正的目的嗎?我記得,“教育部”通過課綱的會議,我以列席的身分恰好在現場,但我並沒有發言,坦白說,在看完了整份課綱後,我只能仰天長嘆四個字來形容。
……
第二年大致修訂了幾個地方,比較重要的有三點:一個是要求在講臺灣史時,必須加進早期臺灣與中國關係的一些文獻資料;另一個則是在提到日據時期時,必須增加日本在據臺初期對臺灣人民的殘酷鎮壓,以及後來對臺灣的壓榨,乃至中日戰爭期間包括慰安婦等等惡行。第三則是要求加進“釣魚台”的官方立場。這幾點當然不是不重要,可是如果從認同改造的角度來說,由於我上述所說的幾個基本架構問題,完全沒有處理,所以對於從認同問題上撥亂反正,根本毫無幫助,甚至我認為整個情形還更糟糕。
白話解說:
1、101課綱調得不夠,所以「微調」要再接力。(因果關係:101改得不夠理想,所有後來才去「微調」)
2、來看「我們」改了哪三大重點。
主題二: 謝大寧等向馬英九反應高中歷史教科書的問題
謝大寧夫子自道 : 當時,在“一一課綱(案:指101課綱)”修訂完成後,我只能期待一件事,那就是等相關教科書編輯完成後,看能不能讓馬英九看到問題的嚴重性了。2012年,因為一些因緣,我們看到了幾本新出爐的教科書,於是我們想了一些辦法,把相關問題整理完後,直接送給馬英九閱覽。至此,馬才驚覺問題的嚴重性,當時馬看完部分教科書的新版本後,他的形容詞是“怵目驚心”。後來”教育部”做了一些緊急補救,把一些涉及“一邊一國”的明顯論述,要求書商做了修正,但是在認同的問題上,已經來不及做任何事情了。坦白說,對國民黨在這個問題上的無知與無感,我真是只有浩嘆與無言而已。
白話解說:
1、「這件事」指的是2013年謝大寧參與史記文化版的高中歷史教科書出版編輯,最初遭教科書審定委員會決議重編。
2、總統馬英九介入,「我們」的版本最後通過了。
主題四: 課綱微調背後的價值觀
謝大寧夫子自道 :
2013年9月,我接獲邀請,參與了文史課綱的微調工作。這是一個突然而來、天上掉下來的機會,我想是不是還有機會做一點撥亂反正的工作呢?這裡我可能必須抱歉跟讀者做一個聲明,這件事情的過程由於迄今為止,還是事涉敏感,我只能略過不提,但在2014年初,我們完成了對文史與社會科課綱的調整後,終於得以有個機會比較原則性地觸及了課綱中有關認同問題的架構性層面,雖然最後還是不得不妥協,維持了“同心圓史觀”的架構,但我們還是以幾個方法設法平衡相關問題,至少讓相關問題有了一個比較鬆動的理解空間。我們的做法原則來說,大概包括了幾點:
第一,我們強調了台灣歷史與漢人移民的關係,以及中華文化的核心地位。
第二,我們區隔了“外來政權”這個概念,讓鄭成功、清朝與”國府”的統治,回歸到”正統”的地位,台灣所謂外來政權只有荷蘭與日本的短暫統治可以算。
第三,我們強調了台灣在各個時期與中國本土的關係,也更加強化了日本殖民統治對台灣壓榨剝削的本質,平衡處理了日本在台灣的現代化措施。
第四,我們不再以政經分離的方式處理“國府”統治時期,如此也就比較平衡的處理了“國府”在台灣的功過。
白話解說:
文中三點,才是課綱「微調」的真正理由,而不是基於歷史教育或是任何學術上的理由,進行微調。
帶入落後的傳統朝代相繼的正統觀。
戰後台灣史被大改,結構上從主題改為依時序脈絡敘述。這結構性改變的理由,根本不是部分人士所言,幫助學生理解,背後其實是要改變國民黨政府戰後統治台灣的評價方式。謝大寧認為過去採用政經分離的方式,講政治時,就提到國民黨治台的殘暴與白色恐怖;講經濟時,則強調台灣人民的努力,淡化了國民黨主導政經改革的事實。所以戰後依時序重改課綱,目的是在創造出重新評價國民黨在台灣歷史功過的空間,調整課綱,跟歷史教育本身根本無關,而是藉由教科書扭轉特定政黨的統治形象與評價。
作者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生
主題二: 謝大寧等向馬英九反應高中歷史教科書的問題
謝大寧夫子自道 : 當時,在“一一課綱(案:指101課綱)”修訂完成後,我只能期待一件事,那就是等相關教科書編輯完成後,看能不能讓馬英九看到問題的嚴重性了。2012年,因為一些因緣,我們看到了幾本新出爐的教科書,於是我們想了一些辦法,把相關問題整理完後,直接送給馬英九閱覽。至此,馬才驚覺問題的嚴重性,當時馬看完部分教科書的新版本後,他的形容詞是“怵目驚心”。後來”教育部”做了一些緊急補救,把一些涉及“一邊一國”的明顯論述,要求書商做了修正,但是在認同的問題上,已經來不及做任何事情了。坦白說,對國民黨在這個問題上的無知與無感,我真是只有浩嘆與無言而已。
白話解說:
1.謝大寧等人有計畫性地將教科書的問題「上達天聽」。
2.根據馬英九自己任內所修訂修訂的101課綱所編成的歷史教科書,看完之後,馬形容是「怵目驚心」。(文言文是「驚動聖駕」)
3.教育部因此緊急做補救,要書商修正某些論述。
主題三: 馬英九介入教科書審查
謝大寧夫子自道 : 這件事我們實在很難沈默,我們積極與“教育部”展開交涉,但一個多月後,我還是接獲通知,說很難協調,希望我們能夠妥協。當時我只說了一句話,我們一個字都不會改,如果“教育部”要維持這樣的審查結果,那我們別無選擇,只有法院見了。在我們斷然拒絕修改之後,大約驚動了馬英九,後來在馬的介入下,這件事才終於有了緩和的空間,也讓我們的版本通過了。我之所以有點違背學術論文的規範,詳述了這段我親身經歷的事實,為了是想凸顯這個問題,……
白話解說:
1、「這件事」指的是2013年謝大寧參與史記文化版的高中歷史教科書出版編輯,最初遭教科書審定委員會決議重編。
2、總統馬英九介入,「我們」的版本最後通過了。
主題四: 課綱微調背後的價值觀
謝大寧夫子自道 :
2013年9月,我接獲邀請,參與了文史課綱的微調工作。這是一個突然而來、天上掉下來的機會,我想是不是還有機會做一點撥亂反正的工作呢?這裡我可能必須抱歉跟讀者做一個聲明,這件事情的過程由於迄今為止,還是事涉敏感,我只能略過不提,但在2014年初,我們完成了對文史與社會科課綱的調整後,終於得以有個機會比較原則性地觸及了課綱中有關認同問題的架構性層面,雖然最後還是不得不妥協,維持了“同心圓史觀”的架構,但我們還是以幾個方法設法平衡相關問題,至少讓相關問題有了一個比較鬆動的理解空間。我們的做法原則來說,大概包括了幾點:
第一,我們強調了台灣歷史與漢人移民的關係,以及中華文化的核心地位。
第二,我們區隔了“外來政權”這個概念,讓鄭成功、清朝與”國府”的統治,回歸到”正統”的地位,台灣所謂外來政權只有荷蘭與日本的短暫統治可以算。
第三,我們強調了台灣在各個時期與中國本土的關係,也更加強化了日本殖民統治對台灣壓榨剝削的本質,平衡處理了日本在台灣的現代化措施。
第四,我們不再以政經分離的方式處理“國府”統治時期,如此也就比較平衡的處理了“國府”在台灣的功過。
白話解說:
文中三點,才是課綱「微調」的真正理由,而不是基於歷史教育或是任何學術上的理由,進行微調。
帶入落後的傳統朝代相繼的正統觀。
戰後台灣史被大改,結構上從主題改為依時序脈絡敘述。這結構性改變的理由,根本不是部分人士所言,幫助學生理解,背後其實是要改變國民黨政府戰後統治台灣的評價方式。謝大寧認為過去採用政經分離的方式,講政治時,就提到國民黨治台的殘暴與白色恐怖;講經濟時,則強調台灣人民的努力,淡化了國民黨主導政經改革的事實。所以戰後依時序重改課綱,目的是在創造出重新評價國民黨在台灣歷史功過的空間,調整課綱,跟歷史教育本身根本無關,而是藉由教科書扭轉特定政黨的統治形象與評價。
作者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