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2011年7月4日 星期一

別讓四書教出小孩的奴性(祝平次)

◎ 祝平次(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日前教育部隨順馬英九復辟蔣經國威權時代的種種作法,為了拉攏保守的中國文化主義者,硬將原來減低思想控制成分的「論孟選讀」,變成加上《大學》、《中庸》的《四書》,使「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列為必選,重起「中國化台灣」的力量。這樣的企圖,無視於台灣的高中生原來就已經塞滿的課程時數,硬要再擠出四小時,使得高中原本單調的語文教育更形無聊、威權,也嚴重擠壓到其它科目的學習。

為了合理化自己不必要的更動課綱行為,教育部提出了種種的理由,例如提升品格、文化薰陶。然而就提升品格而言,台灣歷史裡曾經發生過中文系老師涉入師範大學七匹狼事件,可見讀這些古文和品格教育不一定有必然關係。更不用說,全世界那麼多的人沒讀過四書,難道這些人就沒品沒格嗎?陳樹菊阿媽沒讀過《四書》,難道就沒品沒格嗎?比較沒品沒格的,不是一定要陳阿媽感謝他們的外交部官員和馬英九嗎?而這些外交部的官員、馬英九,當然也都拜讀領受過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的金玉良言。在民主的時代,比較沒品沒格的,不就是一定要把自己認為好的對的東西,強加到別人身上的人嗎?即使這些人還口口聲聲說著「己所不欲,毋施於人」?

至於文化薰陶,《四書》就是帝制中國的士人文化象徵。它所代表的文化,和威權帝制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論語》裏有子有一句話,就是「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矣。」意思就是說,一個孝弟的人就不會犯上作亂。這種把個人的家庭倫理連接到政治的作用,正是中國古代帝王要用《四書》做為科舉必考科目的重要原因之一。難道,在民主的台灣,我們還要告訴人民「天下有道,庶民不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嗎?只要他們做順民,做好一個「民」,其它事都不必關心嗎?把人民參與政治的權利、熱情,轉化成管制自己的道德良知,而這些道德,就是中國兩千年帝制的士人規範,我們真得要我們的年輕人接受這樣的文化薰陶嗎?

說穿了,教育部的目的就是要利用中華文化來合理化自己政權的意識型態,這我們只要看看「搶救國文教育聯盟行動宣言」裏的一句話就可以知道,它們把恢復「中華文化基本教材」認為是「國族文化生存命脈的關鍵」。但在台灣,國家認同分裂、居住族群複雜,他們所說的國不知是那一國、所說的族不知是那一族。這種違反當下憲法多元文化主義,要把漢族文化裏的部分要素擴大為中華文化,然後強加於台灣所有高中生的做法,就是漢族中心主義、儒家沙文主義的表現。

對於教育部這種打著改革教育,實圖政治復辟的作法,我們要呼籲關心自己子女教育的家長一起來關切,並努力阻止教育部實施這個政策。

(出處:自由時報 2011/7/3 自由廣場

6 則留言:

  1. 依據文中舉了三句認為是奴化人民的話:
    1.天下有道,庶民不議。
    而原文出自《論語‧季氏》中的一句:「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2.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這顯然是斷句的問題,一般所見正確的斷句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3.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那句全文為: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栗,吾得而食諸?」齊景公在此很明顯指出,若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他這個國君也就沒飯吃了。
    不曉得這位祝大副教授有沒有解說「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聞誅一夫紂,未聞弒君也」、「斧斤以時入入山林,材木
    不可勝用也」......
    如此曲解四書,還真是聞所未聞,真不知道此人是如何當上中文系副教授。

    回覆刪除
    回覆
    1. 樓上的似乎沒搞清楚,四書裡一個大問題,不就是把民跟主分開,在四書裡,民跟主事兩種人,他說民要有民的樣子,主要有主的樣子,這話看來漂亮,其實不過是在奴化人民。

      儒教文化說穿了,在思想部分大多是垃圾啦!

      刪除
    2. 回應Chu-Ge Jiam,孟子云:「聞誅一夫紂,未聞弒君也。」請問這也是奴化人民嗎?真是不讀書,中了反智教育的毒還沾沾自喜,可悲。

      刪除
    3. 抱歉打個岔,請問一下,如果真的把四書放進去,你覺得現在政府會教的是原來意思的版本,還是扭曲過的版本

      刪除
  2. 因為他讀的是對岸曲解過的版本,哈哈。所以他喜歡罵中國霸權但知識又都是從那邊來的,真尷尬喔~
    http://hk.epochtimes.com/11/1/19/130946.htm

    回覆刪除
  3. 現在回來看,沒有道德才是恥辱。或許有人頒你博士,但只知道你並未了解孔孟的真正思想。把孔孟說的人性義理辨識清楚的人,更能辨識人性善的真偽。看懂善就懂惡、懂小人,懂歷史紀錄以來追求表面虛名的文人了。我看看,祝教授帶著有色敵意讀四書,會讀成為批判而批判,您並沒有放下您個人成長以來的成見去了四書。我以前大學也是,不過現在懂知過的真實內涵,聖人的格局真的非一般懷懼莽夫能了解。猶如不惑的孔子見老子,能見多少深度?但孔子保有謙虛,故他能見到龍。沒有提升到菩薩境界,身邊大菩薩經過也不會知道。

    回覆刪除

歡迎大家迴響暢談;請相互尊重,勿攻擊、謾罵。回應時請至少選擇「名稱/網址」身份(可只填寫名稱、網址留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