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2014年8月28日 星期四

課綱修改真的只是藍綠惡鬥嗎?(吳俊瑩)

一、前言
今年年初爆發的高中歷史課綱「微調」,稍不一察,很可能會被不明就理的說法帶到一種藍綠各打五十大板的理解中,把課綱修訂當成是隨著政黨輪替的政治對抗現象,認為藍綠只是被意識型態沖昏頭,誰執政就改成誰要的課綱,反正課綱就是政治洗腦工具,沒有所謂的好壞,彷彿課綱調整如同鐘擺,誰執政就往哪邊擺。
但果真是如此嗎?難道歷史教育真的沒有專業,只能是政治的附庸?2000年以來課綱的調整,難道如某歷史學者所言,是一場「鬧劇」?[1] 真難道從沒人真想把課綱修得好一點?

如果我們回顧高中歷史課綱的修訂,它的發展腳步其實是遠遠落後於臺灣民主發展的進程。當臺灣發生掙脫威權體制的民主化胎動,到政治上解嚴,反對運動者所要求的自由化與民主化改革逐漸實現時,中小學的歷史教育可說依舊沈寂如昔,有學者曾說「如果把民族主義拿掉,現行中小學歷史教科書便所剩無幾了」。[2] 整個高中歷史課綱,要到2000年以後才發生明顯的轉變,朝著回歸歷史教育本質而努力。但從2008年起,卻見到明顯退轉的情況。在這份報告中,我將簡要整理普通高中歷史科的課綱,在2000至2008年之間的轉變,具體的內容即是從「88課綱」到「95暫綱」,以及夭折的「98課綱」。
先說我的觀察心得,95暫綱與98課綱的出現,並不是藍綠惡鬥政治意識型態角力的結果,而是對歷史教育有想法的人,希望翻轉中學歷史教育,他們將歷史學習的目的,界定在培養歷史的「核心能力」──時序觀念、歷史理解、歷史解釋、史料證據──於是出現了這二套課綱。同時,催生並參與95暫綱的召集人張元教授,在政治光譜上,看不出偏綠,更不被認為是「獨派」學者,用藍綠惡鬥、說他為臺獨鋪路,根本是無的放矢,從根本上抹煞了他與許多高中教師對於中學歷史教育所做的努力與反省。
然而整個高中歷史課綱的進步性,在2008年政黨再次輪替,國民黨執政後「立馬」反轉,被許多關心歷史教育的學界人士評價不錯的98課綱,在2008年10月27日在由教育部長鄭瑞城主持的課程發展委員會議上,歷史科沒有遭到任何質疑,鄭部長竟悍然裁決「擱置再議」。[3] 就此掀開馬政府日後一連串反專業、搞黑箱、反程序正義的課綱修訂。[4]
二、有突破但結構仍未脫離過去的88課綱
長久以來,把中學歷史當工具用,當成打造民族精神的學科,從戰後以來一直是如此,即便是一綱多本的「88課綱」時代,這種背負「異地想像」的民族情操的教學目標陰霾,儘管有所消退,但依舊未散。88課綱的課程目標是這麼說的(底線為筆者所加):
(一)啟發學生對歷史的興趣,俾能主動學習歷史,吸取歷史經驗,增進人文素養。
(二)引導學生了解歷史知識的特質,使其認清歷史變遷對時代的重要性,以強化其思考與分析能力。
(三)引導學生思索人我、群我的關係,以培養學生對社會、民族、國家的認同感與責任心
(四)培養學生具有開闊的胸襟及世界觀,使能以更寬廣的角度思索中國歷史文化在世界歷史文化中之地位。
從課程目標來看,88課綱雖已開始思考歷史教育本身的意義,例如引導學生了解歷史知識的「特質」。但究竟歷史知識的「特質」是什麼?課綱沒有明說。再者,「以培養學生對社會、民族、國家的認同感與責任心」的目標,很明顯地還是把歷史教育當成打造民族精神工具,還是有著過去課程標準的影子。前一版1983年高級中學歷史課程標準,教學目標有四點(底線為筆者所加):[5]
(一)明瞭中華民族之演進及各宗族間之融合與相互依存之關係。
(二)明瞭我國歷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變遷的趨向,特別注重光榮偉大的史實與文化的成就,以啟示復興民族之途徑及其應有之努力。
(三)明瞭世界各主要民族演進之歷史及其相互之關係與影響。
(四)明瞭世界文化之演進及現代國際大勢,確立我國對國際應有之態度與責任。
我們可以說,88課綱不再像過去那麼誇張,「胸襟」放大了點,不再把歷史課用來強調中國歷史的光榮偉大、復興民族的動力。從臺灣戰後歷史教育的角度來看,確實有了長足進步。至於88課綱強調的培養學生對社會、民族、國家的認同感與責任心,雖說是世界各國歷史課程的一般目標。[6] 問題是,如果是談到培養國家的認同感,從歷史進入近代以來,一個明顯的特徵就是要在一定的地域內,藉由共同的歷史、共同的文化與共同的生活情境,形成國民的國家認同,但作為前提的地理空間界線究竟在哪?[7] 88課綱雖沒有明說,但看了課程目標第四條,就可以知道,顯然不是安生立命的土地,還是中國的歷史文化吧。
「88課綱」是1990年著手修訂、1995年發布,1999年秋天開始使用,此時,臺灣的自由化與民主化已經開展好一段時日,民間社會力早已釋放,並且取得一定程度的進展。然而,民主化所必然包括的本土化現象,並沒有反映在88課綱上,也因為要「思索」的是中國歷史文化,臺灣史有必要講,但要放在中國史的系統裡頭講;而且採取的是漢人中心的臺灣開發史史觀,當中也找不到原住民的歷史。這四章內容分別是:
拾貳、臺灣的開發與經營
一、移墾與開發
二、政治演變
三、社會生活
拾肆、臺灣建省與乙未割讓
一、建省前後的建設
二、乙未割臺與臺民抵抗
三、對日本統治的抗拒與調適
拾捌、「臺灣經驗」的建立
一、臺灣光復的政府遷臺
二、民主憲政的發展
三、經濟的成就
拾玖、臺灣社會文化的變遷
一、教育的推展
二、社會的轉變
三、文化的演進
四、未來的展望
再強調一次,這四章是放在中國史中講的,臺灣史只有4/19,內容片段、跳接,是陪襯用的。我們可以說,中學歷史教育,該教什麼,該怎麼教,除了個別教師在教學現場努力嘗試改變外,課程標準或課程綱要的修訂腳步,可以說是置外於臺灣社會的變動,面對民主化的浪潮、各種社會力的勃興,僅有的回應,就是在中國史中多了四章有關臺灣的內容,而且還是漢人中心的。這種方式,正如同國民黨政府過去面對人民要求民主的一貫手法,用吸收納編方式以為因應,不願意出現以臺灣為主體的體制結構的轉變。
三、張元與新課綱:歷史教育之主體性的浮現
2001年4月因為配合九年一貫課程的緣故,教育部著手高中課程標準修訂,在普通高中歷史科部分,當時教育部長黃榮村(請注意,不是杜正勝)聘請時任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系主任張元,擔任高中歷史課程綱要專案小組召集人(聘期2002年10月1日至2003年9月30日)。張元在到大學教書以前,擔任中學的專兼任老師長達九年,[8] 對中學歷史教育現場並不陌生。其實他在接下課綱修訂小組召集人前,早在1990年代中期便投身中學歷史教育改革,在課綱沒有大幅變動以前,他便與現場教學的老師有密切互動,嘗試如何改變既有教學模式,[9] 思考歷史教育可以怎麼做。張元並非光說不練,他自己曾在中學歷史教學觀摩會上親自進行教學演示,[10] 連後山的臺東關山國中也有張元示範教學的足跡。[11] 甚至為了測知十一歲兒童的歷史認知能力情況,1994年10月至1995年1月他到國立新竹實驗中學小學部,對五年級的學生進行實驗教學,講課、考試完全由他擔綱,整整教了三個月。[12] 因此在民進黨政府時代,找張元擔任課綱修訂的召集人,並非是「顏色」屬性相符,從他的經歷與資歷,可以說具備了學科與課程專家的雙重專業能力。轉變的時代,理應需要「進步的」學者來幫忙。
2003年6月,以張元為召集人的課綱修訂專案小組,提出了一份可說扭轉臺灣戰後歷史教育的目標的課綱。我們同樣先看看這份課綱草案的課程目標:[13](底線為筆者所加)
(一)幫助學生就時間脈絡來了解現在
(二)幫助學生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建立自我認同感
(三)建立學生對於世界上其他不同文化的基本認識和理解,養成包容並欣賞多元文化的開闊胸襟。
(四)激發學生對歷史的興趣,以充實其生活內涵。
(五)向學生介紹歷史學特有方法,藉由探究歷史問題的練習來訓練學生思維,啟發學生分析理解人類行為及人類社會的興趣及能力。
課程綱要草案目標所揭示的以能力為本位、以個人為目的的歷史教學理念,不把歷史教育工具化的目標,這可說是扭轉了戰後中學教育的大方向,但我們社會的很多人對此一概不管,也不想去懂,只對於將臺灣史獨立成冊,並從臺灣史教起,以及從全球化開端的視野將十六世紀以後的明代以後中國史放入世界史範疇這二點,感到驚惶。也因為這二點,讓張元在2003年9月後幾成箭靶,新課綱的立意,完全失焦。
2003年9月19日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吳展良投書《中國時報》,指課綱的編者或許沒有政治意涵,或許不自覺,但將臺灣史從中國史脈絡抽出,並且將明朝中葉以後的中國史放入世界史的做法,是「一邊一國 」乃至「兩國論」的史觀,造成整個社會的注意;吳展良批評民進黨上臺不過幾年,就把將教科書改成他們要的,質疑這跟戒嚴時期的國民黨有何差異。他提出一個可以稱得上把課綱當成藍綠鬥爭工具的典型說法:「隨著政黨的輪替,我們的歷史教育將有著完全不同的內容。幾番輪替,下一代的年輕人與全體國民不精神分裂也難。」雖然吳展良在投書中表示,他並不反對以臺灣為中心的新史觀,同心圓式的課程架構,先臺灣史,後中國史,再世界史,他認為在國中小的九年一貫的國民教育社會科,這樣的安排很合理也很適合;但在高中階段,他卻認為現行課綱——也就是臺灣史內容只有四章的88課綱,無需全面改弦更張,指這個「從中國上古史一路講到中華民國在臺灣」的課綱頗受好評,他認為這種將臺灣史融入中國史的課程綱要,「一方面可以讓學生詳細地了解臺灣與中華民國的過去,一方面也照顧到了臺灣與中國大陸密切的關係。」[14]
9月20日張元投書報紙回應,強調下一代的歷史教育該怎麼走,必須重新思考,他希望能夠改變歷史教育單純傳遞知識的目的,而是要培養學生理解過去的能力,他說:「歷史所以成為一門知識,不在於它是發生在過去的事情,而是我們能夠對過去的事情有所理解。學生學習歷史,應該認識歷史這門知識特有的性質與方法,惟有如此學生才能從這門課程中得到一些其他課程所不能提供的訓練,相關的能力也將因之有所提升」[15]。當時和張元一起參與課綱修訂的幾位高中老師,他們同樣是由歷史的「核心能力」角度,而不是基於愛國心、國家認同或任何政治立場,藉此作為歷史科之所以必須存在於中學的根本理由。[16]
吳展良教授的投書,引起媒體競相報導及社會的關注,外界看到有歷史系教授說這是具有一邊一國、兩國論史觀的課綱,而且甚至是一種「具有高度臺灣獨立意識的歷史觀」,[17] 在社會上引起一陣譁然。然而張元的回應,以及9月23日課程綱要專案小組的澄清,[18] 都無法緩解外界認為新課綱是「混亂國家認同」的批評,最後張元還上了立法院備詢。2003年10月15日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上,教育部長黃榮村率同高中歷史課程綱要專案小組召集人張元[19]及高中歷史課程綱要審查小組召集人杜正勝報告「高中歷史課程綱要爭議與檢討」並備質詢。質詢與答詢過程中,張元說明他對臺灣史維持獨立一冊的想法:(底線為筆者所加)[20]
第一冊編臺灣史最主要的考慮是希望將綱要裡面最重要的精神也就是提升歷史學習能力的觀點落實在實際的學習上。因為臺灣史對學生來說比較熟悉、比較親切,找資料也比較容易,可以設計很多不同的教學活動,對他們的歷史思維的發展是最有幫助的,所以我們把臺灣史擺在高一上。
就張元自己的解釋,將臺灣史維持獨立成冊,動機不是出於政治考量,[21] 他希望透過臺灣史課程,培養學生對歷史的核心能力,這份課綱基本上是希望以學生為本位,從學生的學習角度來思考──因為臺灣史接近學生。以臺灣史為起點,不但有種特別的親近感,就實際條件而言,由於國小、國中已學過臺灣史(1997年起,國中開始有「認識臺灣」課程),學生具有比較多可供討論的歷史事實,在有較多先備知識條件下,可以說是訓練歷史思維最好的時機,也是最容易也最有可能達成訓練歷史思維的教學目標。因此對張元而言,他將臺灣史獨立成冊,誠如他自己所言,完全是「功能性」的考量。[22]
然而起身反對新課綱者,始終把新課綱和民進黨劃上等號,一口咬定絕對是民進黨政治操作的產物。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教授王壽南直接認為這是「民進黨一貫『去中國化』政策的做法,但技巧實在過於拙劣」,[23] 直指課綱是民進黨主導的。在野的親民黨立委李慶華、李慶安兄妹也召開記者會的大肆抨擊,國民黨立委洪秀柱更在國會質疑這是「在替臺獨鋪路」。[24] 李慶華抨擊張元的課程架構,依序教授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是依據杜正勝的同心圓理論而來,意圖要消滅中華民國,[25] 對他而言,臺灣史就只能作為「鄉土教材」,核心是「中國史」和「中華民國史」,絕對不能把臺灣史從中割裂出來。[26]
指責張元團隊所擬出的新課綱會「害死學生」的新聞報導(資料來源:《聯合報》。)
指責張元團隊所擬出的新課綱會「害死學生」的新聞報導(資料來源:《聯合報》。)
但張元始終嚴詞否認課綱設計受到杜正勝的同心圓史觀影響。2003年11月23日在教育部主辦的「高中歷史課程綱要座談會」上,張元說:「我認為,雖然我們主張在高一上學期教臺灣史,但這並不代表我們贊同臺灣、中國、世界的同心圓理論,杜正勝教授主張的同心圓理論沒有強調學生能力的培養,反而重視學習內容,與我們的想法大不相同。」[27] 的確,杜正勝的「本土──中國──世界」三環架構,跟臺灣的處境有關,也是從歷史教育的內涵著眼,他認為三環架構的歷史教育比較能夠提供青年一套比較周延的歷史視野,「對國家認同或個人心智的成長當有所裨益」。[28] 杜正勝提出的同心圓,焦點是放在以什麼內容作為歷史教育的主體問題,擺脫中國歷史一元化,歷史教育也一元化的思潮,[29] 牽涉的基本上是史觀的問題。[30]
但張元的「同心圓」觀,是把高一臺灣史的課程當成鍛鍊歷史科核心能力的機會,曾與張元一起參與課綱擬定的中學教師陳冠華也說:「高一教臺灣史,應該是教育的,而不是政治的!身為歷史教育工作者的我們,應該砥礪自己努力去發揮高一臺灣史課程最大的教育性,而不要陷入政客們的口水裡跟著打迷糊仗。」[31] 根據當時同為委員的周樑楷的回憶,將臺灣史列為高一上學期的課程,作為培養學生歷史思維的規劃,還是小組會議中某位中學教師所建議的,委員們毫無異議,一致通過。[32]
張元團隊對吳展良教授投書後的回應。(資料來源:《中國時報》2003年9月20日,A2版。)
張元團隊對吳展良教授投書後的回應。(資料來源:《中國時報》2003年9月20日,A2版。)
儘管張元已經清楚交待了為什麼將臺灣史放在高一教授,但外界仍有質疑張元的政治立場。2003年10月14日張元因為課綱爭議被抨擊時,接受記者訪談時,根據記者的轉述,張元自辯道:「況且我是大統派,怎會搞臺獨?我當召集人,南社還頗有意見呢」。[33] 隔天張元在立法院接受質詢時,民進黨立委林濁水就新聞報導質詢張元的政治價值觀時,張元這麼回應:[34]
張  元:主席、各位委員。我沒有說我是統派。
林濁水:那你怎麼說?
張  元:似乎沒有人問過我是統派或獨派。
林濁水:那很抱歉,也許是媒體報導錯誤。
張  元:是媒體的報導將我歸類為統派。
林濁水:你不否認吧?
張  元:我比較贊成維持現狀。
林濁水:雖然你認為維持現狀,是媒體將你歸類為統派,但今日社會各界都批評你們的教科書是在宣揚一邊一國、兩國論,而認為你主張臺獨。
張  元:連我個人聽到都有點驚訝。
不管外界多將張元的政治立場歸類為「統派」[35],或是他自己說的「維持現狀」,都跟主張臺獨的政治立場天差地遠。如果指控2000至2008年民進黨政府執政期間的課綱調整是綠營的政治操作,那麼民進黨政府的政務官黃榮村去聘請一位被外界認為是「統派」的張元來改課綱,不僅莫名其妙,也完全抹殺張元及其團隊的專業自主性。[36]
對張元而言,他真的是在想如何把歷史課教好,他將臺灣史獨立成冊的政治動機並不明顯,對於臺灣史的界定與認識也是相當傳統的。他曾在回應外界對新課綱的批評時這麼說:「臺灣的文化主要來自中國,中國歷史提供了臺灣社會最主要的文化背景,是臺灣傳統淵源所自。不過,中國史的廣度與深度遠遠超過臺灣史,則是不爭的事實,若將中國史與臺灣史各安排一個學期顯然並不適當。」(底線為筆者所加)[37] 張元顯然也還帶著某種中國史.漢人本位的心態看待臺灣史,這不僅不是臺獨史觀,會認為臺灣史有所謂廣度與深度不及中國史的價值判斷,也不像是以臺灣為主體的思維。不過,張元也從一個專業歷史學者的角度,也認為不同的史觀是都可以作為學習的材料。[38] 引述張元這段話的目的,主要是想說明,不是張元的個人政治意識型態決定了臺灣史單獨成冊,實在怎麼看都不像。
飽受抨擊的張元,在新課綱還沒正式上路前,因為遭到特定媒體撻伐,甚至還上立法院被質詢,在2003年年底張元就辭掉了召集人的位置,這份歷史課綱也就胎死腹中。2004年春天,黃榮村部長致電周樑楷,希望他擔任召集人,重組委員會。不久,教育部長在2004年5月改由杜正勝出任(任期2004年5月至2008年5月)。95暫綱是在杜正勝部長任內,於2004年8月31日正式公布,正式名稱是「普通高級中學暫行課程綱要」,依照此課綱所編輯之教科書,自2006年(即95學年度)8月1日起由高中一年級逐年實施,[39] 簡稱「95暫綱」。然而這個繼88課綱之後,正式使用的95暫綱,便被不知情的人以為是杜正勝在實踐自己對歷史教育的同心圓理念。殊不知,張元當時提出新課綱草案時,杜正勝是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並非教育部長,他固然主張同心圓歷史教育理論,但是從未實際插手課綱修訂。如果是不了解課綱修訂必須是經過一段長時間的反覆討論、發展的過程,以及多如牛毛的行政流程者,或許會生出如此誤會。但知情者若還是當杜正勝是95暫綱的「始作俑者」,那根本就是犯了95暫綱所要培養核心能力──「時序觀念」的錯誤。
四、95暫綱的施行與98課綱的夭折
接下召集人聘職的周樑楷,在張元擔任召集人時,就是課程綱要專案小組的委員之一,兩人對中學歷史教育有相當的共識。周樑楷基本是依循張元團隊先前規劃的課程目標與架構,規劃出95暫綱。基本的架構大抵沒變,臺灣史還是一冊的結果,讓外界又開始問這是不是杜部長的旨意。面對外界的疑問,周樑楷與張元說法始終如一,反覆強調新課程之所以如此設計,跟杜正勝沒有直接關係:「新課程強調的是時序變遷的歷史觀念,內容由近而遠,無關杜正勝部長個人的『同心圓理論』」。(底線為筆者所加)[40] 對周樑楷而言,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並列只是教學順序的問題,理念決不是同心圓史觀。[41] 他對歷史教育的想法,更多是放在如何培養歷史思維與歷史意識上,他個人曾有過主張,假使我們都認同具有通史性質的中學歷史課程的史實,向來是由史家和歷史表述者所挑選,而挑選的標準存乎個人解釋或取決於分期架構的話,那麼「臺灣史、中國史或世界史的授課份量和幾冊教材,都屬於次要的問題」。(底線為筆者所加)[42] 在歷史教育的內容與歷史教育的目標間,周樑楷的序位很清楚,如果要他選,他會選後者,會把將歷史思維與歷史課程的所欲培養的核心能力擺在優先位置——到今天他仍是如此主張。
正式施行的95暫綱與張元擔任召集人時的公布的課綱草案課程結構,雖然大抵相同,但迫於「輿論壓力」,原本的臺灣史一冊、一千五百年以前的中國史一冊、世界史二冊(含一千五百年以後的中國史)的必修課程規劃,改為臺灣史一冊、中國史一冊(含一千五百年以後的中國史)、世界史二冊。也就是在教學時數(每週2小時)沒有增加的情況下,將一千五百年以後的中國史全部塞回第二冊,用一學期的時間教完,這與張元當時的規劃相比,中國史部分,等於增加五百年的份量,而且在略古詳今的原則下,份量驚人。[43]
從最後的定本來看,95暫綱某程度向在野的國民黨妥協了,在95暫綱達到中國「通史」的整合目的,[44] 對在野的國民黨立委而言,雖然將一千五百年以後的中國史從世界史中「救回」,卻引發高中歷史教學現場的夢魘──中國史根本上不完。高中教師一針見血指出:「以政治立場討論課綱的黨派、政客,他們曾經考慮過實際教學的問題嗎?他們只在意自己的意識型態是不是在課綱中居於主流地位;至於高中老師、高中學生接不接受,並不是他們應該或曾經考慮的」。[45]
因為95只是暫綱緣故,加上95暫綱宣示的理想性,在教學上遭遇困難,2006年7月教育部再度邀請周樑楷擔任「98課綱」的制定,預定於2009年起用。周樑楷基於回應教學現場的困難,為95暫綱的修改立下了二個原則:(一)應讓小組委員中的高中教師有更多發言機會和影響力;(二)應更簡化內容,同時歷史解釋的參考架構也應更明朗清晰。[46] 完成回應公聽會與網路意見回覆修改的98課綱,被認為教學的份量已有減輕,[47] 專家的評價也很不錯,[48] 精神上與95暫綱相當接近。
98課綱在政黨輪替以前幾乎走完全部程序,但2008年5月馬英九就任總統,10月27日在教育部召開的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發展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上,在無人發言反對歷史課綱之下,歷史竟連同國文的98課綱,由主席鄭瑞城部長當場裁示擱置再議,其餘二十一科如期上路。一個好好的、被認為不錯,而且可以彰顯歷史教育自主地位的98課綱,借用周婉窈的話來說,就這樣當場被「殺死」了。
五、結語
近來因為課綱「微調」的爭議,不少國人開始關注到課綱問題,因為媒體的簡化或疏懶,把本來就不簡單的課綱調整問題,用最簡單的藍綠政治鬥爭來理解。但回顧2000年5月20日民進黨政府執政以後的課綱調整,主事者張元,看不見所謂偏綠的政治立場。或許別人不這麼想,但他自己曾這麼聲稱,在新課綱的架構下,「中國以及中華民國不只沒有消失,而是昂然存在」;[49] 他與團隊將臺灣史獨立成冊的動機,不是為了呼應杜正勝,而是基於他們的看法,認為藉由臺灣史課程的教授機會,可以鍛鍊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能力。95暫綱和夭折的98課綱的出現,意味著歷史教育主體性的出現,扭轉了戰後四十多年幾乎沒變過的發揚民族精神的歷史教育目標。你看過98課綱的課程目標嗎?它標舉:
一、藉由歷史問題的探討,提升歷史思維的能力。
二、理解文化的根源,建立自我認同感。
三、認識世界多元文化的特質與演變,養成互為主體、彼此尊重的開闊胸襟。
四、激發對於歷史的興趣,充實生活的內涵。
在這裡,歷史教育已經不走愛國教育這條路,你看不到把歷史教育作為國家的工具,強調的是個人的價值,因此能力是自己的,認同感是「自我」的;還有,養成「互為主體」、「彼此尊重」,不正是我們所熟悉的民主化內涵嗎!你知道在一份課程綱要中,學科專家和中學教師,竟然用了一千七百多字的篇幅,說明高中生學習歷史應以培養歷史思維作為核心能力的理由與內涵嗎?今日超過三十歲以上的朋友們,如果讀的是普通高中,那麼我們用的都是1983年或更早以前的課程標準(差異都不大),[50] 如果你願意把95暫綱或98課綱課找來看看,[51]再回憶自己學過的東西(如果對這些摻有不少「神話」成分的歷史課本還有印象的話),我想您應該就不會用藍綠惡鬥來理解,更不可能同意這會是「害死學生」的課綱吧。如果我們要描述2000年迄今高中歷史課綱的發展趨勢,那並不是鐘擺式的立場擺盪,而比較是像一個「倒V型」的曲線,頂點在2008年,那年政黨輪替,也是進步性開始反挫,把課綱改劣的時點。滑下去之後,難道我們還要重頭開始?
附錄1:2003年6月張元教授及其團隊,提出第一份將臺灣史獨立成冊的高中歷史課綱草案
附錄1:第一份將臺灣史獨立成冊的課綱草案1附錄1:第一份將臺灣史獨立成冊的課綱草案2
附錄1:第一份將臺灣史獨立成冊的課綱草案3
附錄2:國民黨立委洪秀柱質詢教育部長黃榮村新課綱是否在替臺獨鋪路
附錄2:立法院公報:洪秀柱發言有紅圈圈
資料來源:《立法院公報》第92卷第45期(2003年11月3日),頁354
附錄3:部分學者批評張元及其團對所擬出的新課綱,造成學生認同混亂,認為這會「害死學生」
中國時報2003-9-20-A2
資料來源:《中國時報》2003年9月20日,A2版

[1] 逯耀東,〈雪人已融──給周樑楷、黃清連的信〉,《聯合報》2004年11月13日,A15版。
[2] 杜正勝,〈歷史教學的解放〉,《清華歷史教學》第4期(1995年2月),頁1-2。
[3] 周樑楷,〈給各位參與高中歷史科新課綱委員的一封公開信〉,網址:http://lkchou3.blogspot.tw/2008/10/blog-post_29.html
[4] 詳見周婉窈臉書,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chou.wanyao
[5] 轉引自彭明輝,〈臺灣的歷史教育與歷史教科書(1945-2000)〉,「吳鳴弄堂」,網址:http://blog.wuming-nongtong.com/history/paper11.html
[6] 轉引自彭明輝,〈臺灣的歷史教育與歷史教科書(1945-2000)〉。
[7] 周婉窈,《臺灣歷史圖說(增訂本)》(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頁6-8。
[8] 張元,〈《談歷史  話教學》自序〉,《清華歷史教學》第8期(1997年9月),頁117。
[9] 張元,〈歷史教學需要轉型〉,《清華歷史教學》第7期(1996年9月),頁1-3。
[10] 張元,〈認真辦好教學觀摩活動〉,《清華歷史教學》第6期(1996年3月),頁1-3。
[11] 張元,〈國中歷史「宋遼夏關係」的教學設計〉,《清華歷史教學》第8期(1997年9月),頁68。
[12] 張元、駱月娟,〈十一歲兒童歷史認知能力初探〉,《清華歷史教學》第5期(1996年8月)頁4-30。
[13] 《立法院公報》第92卷第45期(2003年11月3日),頁312。
[14] 吳展良,〈時論廣場・下一代需要什麼樣的史觀?〉,《中國時報》2003年9月19日,A15版。
[15] 張元,〈時論廣場・下一代更需要歷史知識〉,《中國時報》2003年9月20日,A15版。
[16] 蔡蔚群,〈沒有學生的歷史課〉,《清華歷史教學》第16期(2005年1月),頁3。
[17] 吳展良,〈時論廣場・下一代需要什麼樣的史觀?〉,《中國時報》2003年9月19日,A15版。
[18] 回應內容詳見,《立法院公報》第92卷第45期,頁306-308。
[19] 張元原以小組召集人任期在9月底結束,婉拒到立法院備詢,會議開始時並沒有現身立院,但後來在立委的強力要求下,隨後才出席教育部在立法院的專案報告。〈高中歷史綱要  可能延後實施〉,《自由時報》2003年10月16日,12版。
[20] 《立法院公報》第92卷第45期,頁343。
[21] 周婉窈,〈新政府撥亂反正?還是歷史教育大復辟?──高中歷史課綱要改成怎樣,請大家來關心!〉,「南方電子報」,網址:http://enews.url.com.tw/south/56491
[22] 〈張元:先上臺灣史 功能性考量  澄清絕無意識形態  強調遵守利益迴避原則〉,《中時晚報》2003年10月15日,2版。
[23] 〈高中歷史課程綱要  學者:會害死學生  那有先介紹西方文化再介紹中國傳統?那能把建國歷史劃入世界史?專案小組召集人張元要學生自己建構史觀〉,《聯合報》2003年10月15日,B8版。
[24] 《立法院公報》第92卷第45期(2003年11月3日),頁354。
[25] 〈李慶華:高中歷史意圖消滅中華民國  杜正勝是「影武者」〉,《聯合報》2003年10月16日,A6版。
[26] 《立法院公報》第92卷第45期,頁341。
[27] 〈《高中歷史課程綱要座談》以臺灣史入門 將西元一千五百年後的中國史列入世界史……以獲得知識為目的  培養核心能力〉,《中國時報》2003年12月14日,A16版。
[28] 杜正勝,《臺灣心  臺灣魂》(高雄:河畔出版社,1998),頁138-139。
[29] 杜正勝,《臺灣心  臺灣魂》,頁160。
[30] 杜正勝,〈一個新史觀的誕生〉,收於杜正勝,《走過關鍵十年(一九九○-二○○○)下冊:文化關懷》(臺北:麥田出版,2000),頁383-396。
[31] 陳冠華,〈高一為什麼教臺灣史〉,《清華歷史教學》第20期(2009年10月),頁3。
[32] 周樑楷,〈歷史的尊嚴和歷史的留白:談高中歷史教育及課程綱要〉,《當代》244.245期合刊(2010年11月),頁43。
[33] 〈高中歷史課程綱要  學者:會害死學生〉,《聯合報》2003年10月15日,B8版。
[34] 《立法院公報》第92卷第45期,頁357-358。
[35] 韓國棟,〈特稿・編到那個時間點  動輒得咎〉,《中國時報》2003年10月16日,A10版。當時臺聯立委羅志明在立法院公開說張元是「大統派」,林濁水稱張元是「唯一誠實的統派」,兩人並不把張元認為是跟自己政治立場主張相近之人。《立法院公報》第92卷第45期,頁343、359。
[36] 周婉窈,〈新政府撥亂反正?還是歷史教育大復辟?──高中歷史課綱要改成怎樣,請大家來關心!〉,「南方電子報」,網址:http://enews.url.com.tw/south/56491
[37] 張元,〈時論廣場・下一代更需要歷史知識〉,《中國時報》2003年9月20日,A15版。
[38] 《立法院公報》第92卷第45期,頁361。
[40] 〈歷史綱要即將公告  高中歷史課  先上臺灣史  新課程95學年度實施 高一下學期上中國史  高二世界史  高三變動大  改為八個專題〉,《聯合晚報》2004年11月8日,2版。
[41] 〈課程綱要 修訂小組: 無意分割臺灣史與中國史  周樑楷反對杜正勝同心圓史觀  稱綱要未討論臺灣地位問題  老師可自主準備教材〉,《聯合報》2004年11月12日,A3版。
[42] 周樑楷,〈歷史的尊嚴和歷史的留白:談高中歷史教育及課程綱要〉,頁52。
[43] 本段主要參考林桂玲,〈對高中歷史課綱的看法:一個高中老師的觀點〉,《當代》244.245期,頁76。
[44] 林桂玲,〈對高中歷史課綱的看法:一個高中老師的觀點〉,頁76。
[45] 林桂玲,〈對高中歷史課綱的看法:一個高中老師的觀點〉,頁76-77。
[46] 周樑楷,〈歷史的尊嚴和歷史的留白:談高中歷史教育及課程綱要〉,頁50-51。
[47] 林桂玲,〈對高中歷史課綱的看法:一個高中老師的觀點〉,頁77。
[48] 林富士教授認為98課綱比95暫綱更好、更可行。周樑楷,〈給各位參與高中歷史科新課綱委員的一封公開信〉,網址:http://lkchou3.blogspot.tw/2008/10/blog-post_29.html、周婉窈,〈「黑箱大改」的臺灣史課綱,為何非抵制不行?〉,「98歷史課綱.大家談」,網址:http://98history.blogspot.tw/2014/02/blog-post_1.html
[49] 張元,〈時論廣場・下一代更需要歷史知識〉,《中國時報》2003年9月20日,A15版。
[50] 1952、1972、1983高中歷史課程綱要的教學目標整理,可參閱林桂玲,〈對高中歷史課綱的看法:一個高中老師的觀點〉,頁73-74。全文網址:http://goo.gl/t4tvol
[51] 「歷史科學科中心」網站,網址:http://goo.gl/FGVdga
(作者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生)
(來源:臺灣與海洋亞洲部落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大家迴響暢談;請相互尊重,勿攻擊、謾罵。回應時請至少選擇「名稱/網址」身份(可只填寫名稱、網址留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