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2010年3月23日 星期二

高中臺灣史教學散策02


作者:周婉窈(臺大歷史系教授)

原住民傳說三則

        日前得知有高中老師覺得原住民沒什麼好教的,甚至表示不樂意教。我聽了,在吃驚之餘,深感或許我們在原住民知識的普及工作方面做得不夠好。事實上,就現代學術而言,臺灣原住民的調查與研究,從日本統治時期到戰後,從戰後到現在,都沒斷過,而且兩、三代人接力在做,包括日本、臺灣和西方的學者,成果非常豐碩。近年來,很多過去無法輕易入手的書籍、調查報告、照片等,或重新復刻,或整理成書,或翻譯成中文,每次我到專門書店(如南天書局)只能用「目不暇接」來形容。我常想,如果讓我閉關五年,也不過勉強掌握個大概,而閉關不可得,只有長嘆的分。話雖如此,我還是盡量找時間閱讀,更衷心期待學界中有人願意從事史普工作,有系統地介紹原住民的歷史和文化。(「史普」乃係筆者戲創詞,相對於科普,意為普及歷史知識。)

        有關原住民的知識,若加上從明季陳第〈東番記〉開始的漢人記述傳統(清代文獻),以及荷蘭和西班牙文獻中的記載,那麼,真是多到不得了。近年來,原住民各部族也有不少族人投身研究,導入了原住民各自的觀點,大大豐富我們的認識,且能引發漢人的自我反省。舉個最近的例子,三月十日我參加「臺灣原住民圖書資訊中心」(原住民族委員會屬下單位,設於臺灣大學圖書館內)舉辦的「主題影展暨專題演講」,放映三部影片,其中兩部是泰雅族Pilin Yapu比令‧亞布)拍攝紀錄片《走過千年》(2009)和《祖先的腳步》(2009,首映)。對我而言,那是一個深入學習和省思的珍貴經驗,收穫很大。上述紀錄片《祖先的腳步》很適合放映給高中生和大學生觀賞。[1]         

       在有關原住民的龐大資料中,我選取三則傳說,提供給高中老師當教學素材。我個人沒從事原住民神話或傳說的研究,因此不敢多作分析,只是在每則傳說之後,作點補充,並講點個人看法。這三則傳說輯自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的日本統治時期的調查報告書。如所周知,臺灣總督府在1900年成立「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進行漢人傳統社會之慣習的調查;1909年調查會下成立「蕃族科」,進行對臺灣原住民族各種生活習慣的調查,1917年總督府內另外成立「蕃族調查會」,1922年解散。根據這些調查,臺灣總督府出版《蕃族調查報告書》、《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以及《臺灣蕃族慣習研究》三套各八冊,另外還有森丑之助《臺灣蕃族圖譜》二卷[2]《臺灣蕃族誌》第一卷,合計27巨冊。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陸續將《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和《蕃族調查報告書》翻譯成中文,原語之轉寫皆委請適合的原住民人士協助,是高水準的學術編譯,印刷非常講究,圖版精美,不愧為中研院出品。


      以下三則傳說分別選自布農、泰雅與阿美族,以故事篇幅為序,短者在前。

其一 熊和豹的故事(布農)
          從前有一隻熊與一隻豹在路上相遇,雙方談起何不彼此替對方染色。於是,熊就先替豹畫上美麗的圖案。輪到豹替熊染色時,豹要求熊先閉上眼睛,熊不疑有他便閉上雙眼,還打起盹來,豹即趁機將熊的身體全部塗黑。當雄清醒過來,卻發現自己全身一片漆黑,於是憤怒地朝豹撲了過去。豹驚恐地道歉說:「請原諒我今天的不是,以後抓到鹿時,一定親自送來給你。」熊答應之後,彼此再度和睦相處。現今我們看到熊的胸前有片月型的白毛,這正是當時熊醒來時,未被豹塗黑的部分。
     
        熊與豹的故事似乎傳布很廣,泰雅的傳說很類似,結局約略不同,豹並未遵守捉到山豬(此次不是鹿)分享的諾言,導致熊很生氣。排灣的傳說,異曲同工,不是因為染色,而是毛皮被騙。大意是說熊的毛本來很美麗,和今天的豹一樣,有一天熊在溪邊吃黏糕時,豹邀牠一起游泳,熊於是把衣服脫下,跳入水中,豹也脫下衣服,卻穿了熊的衣服逃跑了。熊只好穿上豹的衣服,所以才變成烏黑,沒有文采。

        阿美族則有「兄弟變成熊和豹的故事」:從前有對兄弟,某日兩人覺得很無聊,哥哥突發奇想拿起黃、黑顏料將弟弟的身體塗染一番,因為色彩美麗,弟弟相當開心,也想幫哥哥上色,於是拿了黑色顏料,正巧外面剛好有人突然大喊:「áda(砍人頭者)來了!」弟弟聽了趕緊將手上的顏料全塗在哥哥身上,然後倉促逃跑,哥哥因此全身被染得黑漆漆的。後來入了山,據說哥哥就變成了熊,弟弟則變成豹。

        這個故事可能和原住民和山中野獸關係密切,對熊和豹有如此不同的皮毛,想給個解釋而「玄想」出來的,饒富趣味──好像更適合講給孩童聽!類似的故事,還有鹿有美麗的角,為什麼兔子卻沒?原來兔子將有美麗的角的帽子借給鹿,鹿戴上後就跑掉不還。(排灣、卑南族)
     
其二 古時天有二日的傳說(泰雅)

          古時候有兩個太陽,其中一個降落,另一個就昇起,輪流照著世界,無晝夜之分。人們因此無安息之時;加上熱氣強烈,草木枯死,人畜困苦。於是大家商議射下其中一個太陽,以免遭其毒害。終於決定遠征,選青年男子五名擔當此任。五名勇士急忙朝太陽的方向前進,但路途遙遠,經過數十年仍前途漫漫。而同行者中一人病死,於是其中兩人返回番社,報告經過情形,另外兩人則仍繼續前行。回到番社的兩人述說了事情的始末,認為番社應派出後援隊。數名後援隊員於是各背負了一名幼兒,又攜帶橘子和小米等種子前往,一面沿途在路旁播種,一面趕路。在半路趕上了先遣隊的兩名,而這兩人已成白髮老人,走路不便,顯得老態龍鍾,但受到後援隊員的鼓勵,仍繼續前進。途中又有人死亡,好不容易到達目的地時僅剩下三人,這三名都是離鄉時被背出來的幼兒長大成人的。於是這三人把箭搭在弓弦上射太陽,卻沒有射中目標,太陽又西落了。接著從東方昇起另一個太陽,再向它射第二箭,竟射中太陽的中央,忽然從天上落下大血塊,其中一人被打破頭以致死亡,而太陽也在那瞬間失去燦爛的光輝,僅剩下蒼白的光芒。現今稱為月亮的,即是被我們的祖先射中的那個太陽,而稱為星星的,則是那時從太陽逬散出來的血滴。

    天有二日的射日傳說,見於泰雅、布農、鄒族和排灣、魯凱等族,前三族的傳說內容相近,和後二族故事脈絡不同,我個人特別喜歡上述的版本。我認為這個故事很有層次,透過時間的長度──兩代人接力賽,顯示了空間的極其遙遠。故事本身充滿鍥而不捨的悲壯感,先是族人會議派五名勇士出發射日,五人踏上遠征之途,結果一人病死途中,二人折回請求增援,於是數名後援隊各背負一名幼兒,等趕上先遣隊的二人,勇士已成白髮老人。最後只剩三人,射日的過程中又傷亡一人!射日的場景很壯麗:於是這三人把箭搭在弓弦上射太陽,卻沒有射中目標,太陽又西落了。接著從東方昇起另一個太陽,再向它射第二箭,竟射中太陽的中央。想像三人先射一個高照的太陽,不成功,眼睜睜看著它往西落下,東邊又昇起一個太陽……。

        這個故事也有「天文」的深度,說明了太陽、月亮、星星的起源。月亮是失血的太陽,不能不說很有想像力,這幾乎是其他版本共同的地方。在布農的傳說中,射日者射下太陽後,感到理虧(故事脈絡不同),用蕃布或棉被擦拭它的血,因而留下黑影,而這個失去光亮的太陽從此成為月亮。

        細心的讀者或會問:為什麼這些勇士要一面沿途在路旁播種,一面趕路?好像不合邏輯,由於只能往前走,播了種如何回頭收割?這點在賽夏族的天有二日傳說中,給了說明。這則傳說和我們引述的在細節上有多處不同,沿路種植倒是雷同。在賽夏族傳說中,勇士們攜帶若干橘樹苗,一路上在路旁種植,等射日成功後,「一行人順著原路再回去故鄉,先前在路上種的橘樹都已長大結了果實,所以他們在歸途上就採橘子當做糧食。」原來如此!既樂觀而有計畫。

泰雅族的射日傳說,是否讓您想起后羿射日傳說?我們對於后羿耳熟能詳,但絕大多數人可能從來不知道泰雅族有個壯美的射日傳說,但這可不是單打獨鬥、一人神勇的英雄的主義。

其三 女人島的故事(阿美族)
          古時候有一個人名叫Maciwciw,有一天他到河裡捕魚,腳沒站穩,一不小心就掉到河裡,且隨著激流被沖到海上。Maciwciw大喊救命,卻無人應聲,只聽到海浪衝擊岸邊的聲音。無奈的Maciwciw只好在海浪中漂浮,直到黃昏,Maciwciw突然覺得遙遠的水平線處似乎有座小島,於是拖著疲憊的身體游了過去,可是怎麼游都游不到似的,心想與其消耗體力,不如聽天由命,繼續漂浮在水面仰望蒼天吧!
       不久之後,Maciwciw聽到人的聲音,轉頭一望,原來已近陸地,且岸上有很多人正指著他說話。他想即使那是食人島,也總比在海上葬身魚腹好,於是擺動手腳游到了岸邊,當其上岸後卻發現島上竟無男人,只有女人。女人們如獲至寶似地圍繞在他的身邊。之後,一邊將他帶到美輪美奐的宮殿、一邊討論著該把這珍貴的男人許配給誰當丈夫,而且還對他毛手毛腳的。這座女人島稱為Falaysan,此處有堆積如山的山珍海味,Maciwciw甫在此住下,便覺得樂不思蜀,但時間一久,思鄉之情卻油然生起。一天Maciwciw還偷偷地跑到海邊,眺望那遙遠的故鄉並感嘆:「哎呀!我的妻啊,我的母啊,不知現在如何?若無這大海的阻隔,我即可和千萬里外的母親、妻子見面。」此時,水面突然出現一條大鯨魚,對Maciwciw說:「難怪你要感傷,爬到我的背上吧!我帶你歸返故鄉。」Maciwciw高興地立刻祭祀神靈,並跳上鯨背。鯨魚迅速地衝破白浪,轉眼間就來到了故鄉的岸邊。Maciwciw只覺離鄉數年,但故鄉卻完全變了樣,當他回到家一看,卻連一個親戚也尋不著,待其費盡唇舌後,才有人憶起了Maciwciw這個名字。人家告訴他說:「我祖父的年代,有一位名叫Maciwciw的人,有一天他下河捕魚,就未曾歸來,那房子就是Maciwciw的家。」
       鯨魚將Maciwciw送上岸時曾說:「五天後要帶著五頭豬、五瓶酒、五串檳榔到海邊祭祀。」五天以後,Maciwciw依約前往海邊祭祀鯨魚,據說鯨魚就在那個時候把造船術傳給了蕃人。

    阿美族有很多傳說內容非常複雜,篇幅很長,這還算是短的。這個故事有點像日本著名的「浦島太郎」故事。浦島太郎因為救助烏龜,烏龜為了感恩,帶他來到海底的龍宮,受到龍女的款待。後來太郎思念家人,回到人間,打開龍女告誡不能打開的寶箱,一下子變成老人,才知道他在龍宮的歲月,已經人間幾百年了。

女人島(Falaysan)是阿美族傳說中的一個重要構成,[3]上引的這個故事沒說出Maciwciw在女人國的婚姻狀況,讀者可能要替他擔心了,這倒不必,根據傳說,女人國的女士們是「因風感孕」,並不須要嫁娶。倒是在別的版本,誤入女人國的主人翁遭遇很慘,被當成豬來飼養。鯨魚也常出現在阿美族的傳說中,好像都是友善的,幫助主人翁解決困境。有人以為自己登上了一個小島,結果島嶼會動!

阿美族還有大洪水和海神傳說,結構繁複,也很有趣,不過,在性質上屬於部族的源起傳說,比較無法當成獨立的故事來傳述。順便一提,大洪水傳說,泰雅、賽夏、布農、鄒、排灣、魯凱等族都有,有學者推測和過去發生的大海嘯有關。

以上三則原住民傳說,不能說有何代表性,但對不熟悉的人而言,總是個起步。當我們腦海裡從小就充滿遙遠地方的各種故事,沒有理由不知道在這個島嶼生存數千年的原住民的傳說吧?況且就文學性來說,可一點也不遜色啊。[4]這些傳說,可以在臺灣史第一單元第二重點介紹原住民族時利用,或印給學生讀,由老師講解,最好開放給學生自由討論,相信會激發不少有趣的知性和感性的火花。

有人說臺灣歷史只有四百年,那是就「有文字記載」而言。四、五千年前,大部分原住民的祖先就已經居住在這個島嶼,今天我們看到的天空、海洋、山林,早就是原住民祖先的天空、海洋、山林。在他們的傳說中,還保存著對這天空、海洋和山林的記憶。幾年前,我到愛爾蘭首都都柏林訪問,搭著觀光巴士到處看看,都柏林的司機兼導遊,一開口就講述他們的古老神話,也是那還沒有文字的遙遠時代。我期待,有一天我們的導遊也會興致沖沖地說:「古早、古早,天上有兩個太陽……那出發去射日的勇士們……。」

相關書目簡介

本文的傳說都是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早期(1909-1922)採集的,距今約一百年左右,算是最早用文字記錄下來的。筆者主要根據下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出版的臺灣總督府番族調查報告之中譯本:
1、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一卷‧泰雅族(1996 
2、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二卷‧阿美族卑南族(2000
3、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三卷‧賽夏族(1998
4、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四卷‧鄒族(2001
5、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排灣族第一冊(2003
6、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排灣族第三冊(2004
7、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排灣族第四冊(2004
8、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排灣族第五冊(2003
9、蕃族調查報告書第一冊:阿美族 / 卑南族(2007
10、蕃族調查報告書第二冊:阿美族(2009
11、蕃族調查報告書第六冊:布農族(2008
截至目前為止,該研究所共出版上述十一冊,其他報告書應會陸續出版。該研究所出版物「翻譯專書」類網址如下:http://www.ioe.sinica.edu.tw/chinese/publish/sub-ch/04/ch04-bks04.htm

原住民的傳說,戰後至今頗多口傳記錄,「族繁不及備載」,倒是想在此介紹日本統治時代臺北帝國大學言語學研究所調查.編譯原語による台湾高砂伝説集》,這本書收集為數甚夥的原住民傳說,大開本,本文783頁,另有附錄「單語表」55頁,於1935年發行(也是本文的參考書籍)。所謂「原語による」就是「根據原來的語言」的意思,本書有各族語言的語法概說,記載傳說的本文則每頁分兩欄,左欄用語言學符號記下原住民的傳說,並在單語或片語底下加上日文逐字翻譯,右欄則為日文翻譯。每頁下有雙欄注釋。這本書有南天書局1996年的景印本。筆者將扉頁(PDF1)、目錄(PDF2)、兩頁傳說本文(PDF3;賽德克霧社群、布農)、八頁語法概說(PDF4;鄒語)掃瞄成PDF檔,當成樣本以便讀者略窺一斑。


[1]若透過學校管道,應該不難取得該片碟片和放映的同意授權。原住民影像工作者Pilin Yapu(比令亞布)現為臺中縣和平鄉中坑國小校長。該片主題在於探討泰雅族祖源地Pinsbkan到底在哪裡的問題,有兩種說法,一派根據文獻,另一派根據耆老口傳,詳細情況請看紀錄片。原住民圖書資訊中心之「主題影展暨專題演講」訊息見以下網址:http://www.tiprc.org.tw/blog/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41&blogId=1

[2]此書有宋文薰教授編譯的中譯本,是大部頭圖版書:森丑之助原著、宋文薰編譯,《臺灣蕃族圖譜》(據大正七年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編著出版之圖譜翻印,南天書局,1994)。

[3]別族也有某地只有女人的傳說,泰雅族居住高山,就不是女人「島」,而是女人「國」了。

[4]附帶一提,原住民傳說中頗有一些不是老少咸宜的故事,如果以之為研究對象,當然不能遺漏,但如果當作「文化遺產」來看,須有所檢擇,因為文化傳承本身就是一種去蕪存菁的過程。華夏初民社會的傳說和詩歌想必也如此,否則孔子也不必刪詩了。

2 則留言:

  1. 老師:
    看到那個射日故事的堅持,讓敝人想到賽德克巴萊預告片的那句台詞:「日本人比濁水溪的石頭還多,比森林的樹葉還繁密,可我反抗的決心比奇萊山還要堅定!」,或許這就是推廣本土歷史的寫照吧?

    回覆刪除
  2. Fumio君:很高興您喜歡泰雅族的這則射日傳說,我個人也從中得到很多的啟發。由於原住民的傳說靠口傳,同樣的故事內容常有出入,有一個版本是三代人才完成射日大任。每次讀這則傳說都有不同的感受,有次竟然想起51年還在漫漫長路中流亡的某個民族。

    回覆刪除

歡迎大家迴響暢談;請相互尊重,勿攻擊、謾罵。回應時請至少選擇「名稱/網址」身份(可只填寫名稱、網址留白)。